曹睿统治曹魏时,经常感慨:谁当忧此者邪?吾当自忧耳。实际上就是所有的压力都在曹睿一个人身上。从当时来看,曹睿也算励精图治,经常工作到很晚,但却没有人帮助他分担压力。
看到这种情况,当时的黄门侍郎杜恕上书曹睿,指出其在用人方面的错误观念。而这篇上疏,从现在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仍然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下《资治通鉴》中收录的这篇上疏。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在读这篇上疏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杜恕的来历。
杜恕是京兆杜陵人。杜氏是一个超级大族,从秦朝就开始当官了,在汉代到过三公这个级别,之后断断续续、起起伏伏将近八百年的历史就没断过。
杜恕出生的时代不是很太平,正是李傕郭汜祸乱长安的时候。所以杜恕的父亲杜畿恰好这个时候被任命为汉中府丞,汉中就在益州,很适合避难,不过当时局势太乱,去汉中又交通不便,于是杜畿也就没去做这个官,而是带着一家老小往荆州去了。杜氏的老家就在南阳,后来才举家迁往京兆,所以老家还是有很多族人的,所以杜恕的父亲才选择回家乡避难。而杜恕实际上就降生在了家乡。
之后天下稍定,杜畿就带着全家启程返回杜陵。杜畿被当时的京兆尹张时任命为功曹,重新开始了仕途。一个偶然的机会,杜畿又得到了荀彧的赏识,荀彧把他推荐给了曹操,自此杜畿在曹操手下得以大显身手,先后任司空司直、护羌校尉、领西平太守,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河东太守生涯。
在父亲当官的时候,杜恕作为任子,前往许都,曹操攻下邺城,杜恕也去了邺城。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杜恕在首都求学,交友,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圈子。
但杜恕的从政之途并不顺利,直到三十多才进入仕途,其人生第一个官职:散骑侍郎。而一般人在这个岗位上一般都是过渡,而杜恕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八年,这不得不说跟他过于直爽的性格息息相关。而后来杜恕差点丢掉性命也跟他的性格相关,比如在他的奏疏中,举谁的例子不好,偏偏举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司马懿的例子。
但回到杜恕这篇奏疏,我们会发现在这篇奏疏中,杜恕主要想劝谏曹睿的是该如何用人的问题。
而引发这篇劝谏的根源是当时尚书左丞曹璠被判了罪,但没有按诏令施行惩罚。这事被尚书郎廉昭知道了。廉昭因为平时就是曹睿身边的红人,为了得到曹睿的宠幸,就上书曹睿揭发这事,还让曹睿彻查这背后有法不依的事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而如果追究有法不依,首先就是尚书令陈矫的问题了,所以陈矫赶紧上书曹睿,一个劲的承认错误。而杜恕应该是与陈矫关系还不错,所以杜恕是以这个事情为由,上疏曹睿,来劝谏曹睿目前在用人方面曹魏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我们来看看杜恕的奏疏核心说了什么?
我们看到杜恕没有直接为陈矫辩护,而是先说了这个事实,然后话锋一转,由陈矫的事情转到了曹睿其实也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也非常辛苦,但为什么还出现很多这样法令松弛的事情呢?核心是:非独臣不尽忠,亦主不能使也。意思就是你看咱们魏国怎么出现了这么多问题,而您已经如此辛苦了,我们来看根源这个问题真的不是臣子的问题,而是您的问题,您的管理和用人都是很大的问题。
接下来杜恕就举了百里奚(和豫让()的例子。说你看看历史上百里奚和豫让,在原来的国家泯然众人,但到了新的环境怎么就成为贤者了呢?原因其实都在于用人环境。一方面领导给他们的职责是不是明确,另外就是做事有没有禁忌。而现在皇帝以亲近程度判断其反应情况的真实,这是不客观的。亲近不代表忠诚,但皇帝只听取亲近的人的意见,就会造成疏远的大臣不会发表意见,皇帝就会被蒙蔽。
对于用人,杜恕给与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是考察,一个是信任。也就是不能由不贤者当大臣。但一旦皇帝已经让人当了大臣,就一定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去做事情。没有这种信任关系,皇帝就认为大臣没能力,而大臣们只会认为皇帝不信任他们,那他们也不出力,只保住自己位置就好,变成尸位素餐。
所以杜恕认为一定要创造一种环境,让忠者能进,劣者能退。而这种环境实际上就是对官吏的考察制度,这种考察制度不是靠皇帝的近臣打小报告,而是考核官员主要工作,放手让他们去做,忽略其微小的过失,这样大臣们才敢于做事情。
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考核,杜恕认为选错人很常见,但核心就是如何纠错,就是要监察制度的问题。如果明知道官员没有能力还放任,否则就是帝王自己把大臣该做的事情全背在自己身上,下面没有人做事,事必躬亲,帝王能不辛苦能不累嘛。而评价一个官员称职与否,不是靠君主的意见,不是靠恶吏把门,而是应该创造一种环境,让广大的官吏都能参与到官吏的考核中,众人的意见才是对于一个官员的最好的平价。在这里杜恕就举了一个例子,当年汉安帝时,少府窦嘉授予官职给廷尉郭躬没有罪的哥哥的儿子,尚且被群臣举奏弹劾;如今,司隶校尉孔羡举用大将军司马懿举止狂悖的弟弟,而有司默然无声,观望风向,迎合司马懿,比受到指示还顺从,这就是举荐人才不按实际才能的例子。
其实杜恕这篇上疏的出发点是想为廉昭打小报告想要扳倒尚书令陈矫而辩护,但通篇下来,其实杜恕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就是皇帝如何选人和用人的问题,一下子就把个人辩护的问题上升到国家用人的问题上了,让曹睿感觉廉昭攻击陈矫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到国家的大政,需要系统的考虑整改了。
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杜恕拿了当时权倾朝野,被曹睿器重的司马懿的例子来举例,这也是后来杜恕的人生悲剧的一个原因。
不过我们跳开这个事件来看,杜恕的上疏在我们现在人读来,还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
其实不管是国家用人也好,企业用人也罢,原理都是相通的。如何选拔有能力的人,如何让有能力的人敢于做事情,愿意做事情,如何创造一种考核机制,实现人才的选拔和淘汰都是现在国家和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
在杜恕的上疏中,有些观点非常值得现在的企业管理人仔细品味和学习。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家都会觉得很累,在企业里,事无巨细,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过目,自己做一个企业天天加班,都分不清楚谁是老板谁是打工的。但这种现象正常吗?其实是不正常的。对于老板,他的主要精力不应该仅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而应该放眼到企业的发展和战略方向上来,策划企业的目标,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拿到更多的外部资源,这样企业才能更长远更好的发展。而老板的精力总是放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就说明这个企业主要的问题出在管理上,而管理的问题主要出在老板身上。
对于一个走上正轨的企业,老板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要抓,那一定是抓不好的,所以一定要放手,自己只管理和考核几个核心的人,这样自己才有精力放在战略方向上去。而这就需要老板创立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使用和考核的机制。
首选就是人才的选拔。对于老板而言,一定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觉得一个人可以用,那么一定给与他充分的信任,不要计较小的过失,只看他对于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完成,用目标来考核。
其次就是对于企业用人不是完全放手,而是创立一种机制,让每一个员工在企业都有归属感,都有忠诚度,而当员工都有归属感和忠诚度后,再让员工有传达意见的渠道,这让每个员工都可以为企业出谋划策,都可以监督和考核相应的管理者,而不是管理者只听取身边几个人的意见。其实这就类似于现在很多企业搞的360度考核,一个领导者听取问题的纬度越多,那么其获取的信息就越全面,也就越能看清事实真相。
第三就是企业用人一定是能者上,庸者下,采用动态的淘汰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是靠目标驱动,另外就是考核驱动。如果领导放任庸人在岗位上,或者岗位上的人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而不想做事情,那么最终就会造成更多的事情推给了领导,领导成为企业中最累的一个人。而一旦企业能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企业忠诚于每一个员工,也就有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在现在企业里,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民营企业因为对员工和管理者不够信任,最终高管都是自己的亲属,反而内部争斗不断,最终企业内耗严重,从而走向衰落,这都是管理学上的教训。而如华为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壮大走到今天仍然非常有战斗力,其组织结构,对员工的激励和用人机制确实就在践行着这些原则,才让一个企业时刻保持生命力。
所以我们读历史,更多的应该在历史中感悟一些跨越历史周期的思想和认知,很多思想和认知实际上都是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检验,证明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要尝试将这些验证过的思想和认知用在我们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上,才能避免我们走更多的弯路,避免犯更多的错误,这才是我们读历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