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随着孙綝废帝,权力巅峰的全公主也退出东吴政治舞台

随着孙綝废帝,权力巅峰的全公主也退出东吴政治舞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 访问量:3065 更新时间:2023/12/21 5:26:24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59

正所谓“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这句话用在孙綝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就在灭亡的前夕,孙綝迎来了他最后的疯狂。

到了太平三年(258年)下半年,东吴的政治形势比一年多之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曾经不可一世的全公主一派遭到大幅削弱,随着全氏家族多名主要成员以及众多部曲在寿春之战中被迫降魏,这个一度荣宠无以复加的外戚家族衰落了,全公主失去了她最大的倚仗。

而就在宗室内部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个曾被忽视的力量开始重新崛起,在野心家们展开惨烈搏杀的背后,东吴的皇权逐渐复苏了。

最初孙亮是被全公主视为傀儡的,她希望通过控制少主来实现弄权的目的。

然而小皇帝总有长大的一天,在权力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孙亮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

孙亮聪慧过人,这也是孙权对其极为喜爱的原因,而巧断鼠屎的故事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吴历》记载,一次孙亮命黄门官去库房取蜂蜜为他泡青梅蜜饯,黄门官因为和库管有私怨,于是在蜂蜜中投入老鼠屎,以此污蔑他保管不善。

孙亮得知此事后命人将老鼠屎剖开,发现其外湿内干,因此断定必然是刚刚放进去的,黄门官才是罪魁祸首。

以孙亮的聪明才智,他必然是不愿意被权臣摆布的。

太平二年(257年)四月,15岁的孙亮开始亲政。

其实,对于权臣来说,只要实力够强,皇帝亲政也根本构不成威胁。不过孙綝的权力明显没有那么稳固,他尚不能一统宗室内部,谈何控制皇帝呢?

从这时开始,孙綝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他所上奏的事情,常常受到孙亮的责问诘难,令他颜面扫地。

同时孙亮又开始发展自己的力量,他征召十五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军人子弟共计三千余人,并任命年轻的将门子弟做他们的统帅,终日在皇宫内苑中操练。

孙亮搞出这么大动静,无论是全公主还是孙綝都不可能不知道,但却没有加以制止,这说明他们正忙于内斗,已经无力抑制孙亮了。

而孙綝急于借着对外战争打击异己,则也是因为他对孙亮的发展势头极为忌惮,因此才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先消灭反对派,然后才能集中力量和皇权进行博弈。

经过寿春之战,可以说他的计划基本成功了。朱异被杀,钱塘全氏遭到重创,无论江东士族,还是全公主一派,对他的威胁都已经大大减小了。

江东士族可以暂时蛰伏以避开孙綝的锋芒,等着他自取灭亡,但是全公主不行,她没有士族那样深厚的根基,一旦彻底失势,将再无翻身之日。

作为一个品尝过权力滋味的人,全公主不甘心就这样退出权力的舞台,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公主和孙亮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当时孙綝对自己的处境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对这位十六岁的皇帝,孙綝丝毫不敢小觑。要知道当初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和堂兄孙峻谋划,深度参与了铲除诸葛恪的政变。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诸葛恪呢?孙綝越想越怕。

不过孙綝想出来的对策就有些不妥当了,他居然选择了鸵鸟政策,干脆躲出朝廷。

孙綝先是称病不上朝,同时在朱雀桥南建了一座府邸,让弟弟孙据守卫太初宫东侧的重要出口苍龙门,弟弟孙恩、孙幹、孙闿分别带兵守卫诸营,希望借此把持朝政并自保。

这就有些异想天开了,离开了朝廷还怎么把持朝政呢?除非他有足够的实力另起炉灶。

比如曹操称魏公以后就在河北新建了魏国,把昔日丞相府的班底升格为魏国的臣子,而国家中枢也从许昌被转移到邺城。到了这一步,把汉朝一脚踢开亦无不可,因为汉献帝已经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

而孙綝就差得远了,他只是个大将军、永宁侯而已,远远无法和曹操当初的地位相提并论。

现在孙綝离开了朝廷,自己又没有一套代表国家意志的合法班底,如今从皇帝孙亮那边下达的才是合法的政令,这样一来孙綝就从一个权臣变成了一个只有兵权的大将军。

其实孙綝希望通过把兵权握在手中以掌控朝政,从原则上来讲确实也没错,但这却并不够。因为若不能掌控皇帝的话,就会给反对派以大量对付他的机会和口实。

更何况孙亮本人也有重塑皇室权威的意愿,因此必然会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为他所用,到时候孙綝就会在朝廷背书下成为千夫所指的国贼。

从这点来看,孙綝还是太年轻了,或许他有些小聪明,搞些阴谋诡计还算拿手,但是论其政治智慧,他还差得远,因此他很快就将吃到自己酿下的苦果。

见孙綝因为寿春之败威信扫地,再加上他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孙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准备动手了。

一天,孙亮和全公主会面,而他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问到朱公主的死因。

这件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没人不知道全公主和朱公主有仇,因此指使孙峻将其害死,现在孙亮重新把这件事搬出来,难道是他要和全公主算旧账吗?

其实并非如此,如今孙綝是最强势的一方,二人联合对付他才是最优选,打压全公主对孙亮没有半点好处,那样只会便宜了孙綝,因此二人走到一起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孙亮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给全公主一个下马威,让她认清形势,以便让自己在接下来的政治同盟中占据主导地位。

此时强弱之势互易,全公主早已没有当初的资本,孙亮这个自己扶植起来的傀儡,如今却成了依附的对象,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再加上朱公主之死,全公主本就是第一责任人,由于心里有鬼,她只好解释道:“此事我毫不知情,都是朱熊和朱损告诉我的。”

她的意思就是将责任推给朱熊和朱损,说他们诬告,这样她就从主谋变成失察,罪名也轻了很多。

朱熊和朱损是朱据之子,虽然他们并非朱公主所生,不过从宗法角度来看,朱公主就是他们的母亲。

朱据和朱公主夫妇并无任何不和谐之处,在二宫之争中,朱公主全力支持丈夫,为此和姐姐反目成仇。作为朱据的儿子,朱熊和朱损也没有道理会与朱公主产生矛盾,更不会去诬告她,尤其对象还是朱家的仇人。

因此可以断定,全公主这番鬼话是完全是她捏造出来的。

那为什么全公主会说出这两个人呢?我认为应该就是她在打击报复,想借机除掉曾经的政敌的儿子。

不过以孙亮的头脑是不可能相信她的,虽然可以不和全公主计较,但可以借着为朱公主平反一事打压她的威信,将她和孙峻一并否定。

于是孙亮并没有揭穿全公主的谎言,他下令将朱熊和朱损兄弟二人逮捕并处死,而罪名则仅仅是因为他们二人当时未能规劝孙峻。

如今孙峻已死,无法追责,所以只能让他们承担责任了。毕竟朱损是孙峻的妹夫,他是能在孙峻面前说得上话的,处理他们也勉强能说得过去。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孙亮不惜牺牲两名无辜者,由此看来,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倒是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小小年纪便如此冷酷。

孙亮这样的处理方式肯定是不符合全公主的利益的,但此时她已经没有选择,不追究她害死朱公主一事已经是格外开恩,她也无法再奢求什么了。

更何况孙亮之母潘夫人之死很可能与全公主也脱不开干系,她唯恐此事败露,届时下场将更加凄惨,因此只能对孙亮俯首听命。

孙亮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动作让孙綝感到恐慌,因为他的权力来源于堂兄孙峻,如今否定了孙峻就相当于在否定他,因此他是万万不愿为朱公主平反的。

为此孙綝特意去觐见孙亮,为朱熊和朱损兄弟求情,但却遭到了孙亮的拒绝。

这时掌控朝堂的重要性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诏令终归要出自皇帝,这就是程序正义。而孙綝自己放弃了对朝廷的掌控,导致孙亮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下诏,而这诏令又是合法的,他没有任何理由不遵从。

虽然孙綝不见得没有强行抗命的实力,但那样就相当于和孙亮公开决裂,与谋反无异,也许孙綝本人不是没这个心思,但当时他应该还没完全做好准备。因此孙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威遭到打击而毫无办法。

通过这次试探取得初步胜利后,孙亮产生了一种孙綝不过如此的感觉,于是开始谋划发动总攻,打算一举干掉孙綝。

其实孙亮的想法并不算错,孙綝的地位并不稳固,但可惜他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出了问题。

这次政变的参与者除了全公主以外,还有将军刘承和太常全尚。刘承履历不详我们不做探讨,不过这位全尚却值得一说。

全尚是孙亮的岳父,而且当初力主让全尚之女嫁给孙亮的正是全公主,如今全家式微,他们也只能同舟共济了,然而全尚却还有另一层身份。

此人是孙峻的姐夫,也就是孙綝的堂姐夫。全尚本人自然没有问题,但他周边的人就不好说了。

不过孙亮对此是有所防范的,他在召见全尚之子全纪时特意做了叮嘱。

按照孙亮的部署,全尚将为中军指挥,他本人则率领禁军亲临朱雀桥,随后包围孙綝的大将军府,到时下令孙綝属下军队缴械投降,则大事可成。

这其中最关键之处就是不能泄密,针对这一点,孙亮嘱咐全纪通知他父亲就够了,而千万不能告诉他的母亲。

全纪确实听命行事了,无奈全尚却思虑不周,竟将此事完完整整地跟妻子讲了个清楚。

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有嫁鸡随鸡的觉悟,全尚之妻转眼就派人去跟堂弟孙綝报信了。

而至于三国志孙亮本传中提到孙亮的一个妃子因为孙綝从外甥女这一身份而去报信的说法,应该不太可靠。孙盛认为孙亮颇有智慧,没道理会把这么机密的事泄露给和孙綝有一定关系的妃子,这一结论还是很有道理的。

如今孙綝已经被逼到了绝路,除了起兵自救别无选择,到了这个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大义名分了。

关键时刻孙綝还算果断,他先下手为强,连夜拿下了全尚,又让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斩杀刘承,之后亲自带兵逼宫。

见孙綝竟敢起兵谋逆,孙亮大怒道:“孤乃大皇帝之子,如今临朝五年,谁敢不从?”于是想要亲自领兵出战。

其实孙亮此时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他拥有三千多亲自训练的部队,又有宫中近卫协助,一旦他出现在战场上,孙綝手下将士见自己竟要攻杀皇帝,很可能会弃甲倒戈。

然而孙亮胆略不足的弱点却暴露无疑,当年除掉诸葛恪时,他就提前退场了,而且还叫道:“不是我干的,不是我干的”。由此可见孙亮虽然有些智谋,但胆略还是差了些。

要知道发动政变对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考验,因为失败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其凶险程度远甚于战场,因此只有最富有智慧和胆略的人才能胜任。

或许当初孙亮作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吓坏了还情有可原,但五年过去了却丝毫没有长进,可见他并不是这块材料。

在周围人的劝说下,孙亮最终还是没敢迎战,他在宫中徘徊了两天,坐立不安,于是开始迁怒全皇后,责备她说:“都是你父亲坏我大事!”

随后孙亮又命人把全纪找来,可全纪认为是自己辜负了皇帝,无颜面圣,最终自杀身亡。

其实孙亮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他已经通过朱熊和朱损事件在树立起自己威信的同时打击了孙綝,而孙綝当时尚不敢摊牌,一切都在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此时孙綝已经失道寡助,时间是站在孙亮这边的,他应该做的是一边积累自己的实力一边等着孙綝犯错,而不是急于求成。可惜少年人的冲动还是葬送了他。

如今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君臣之间的矛盾被彻底公开化,无论如何也掩饰不过去了,因此二人再无和解的可能,孙綝除了废帝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戊午动乱平息后,孙綝在苍龙门召集群臣,他当场宣布以孙亮荒淫无道为由将其废为会稽王。

至于全公主,则被贬到豫章,彻底退出了东吴的政坛,此后她的事迹便消失在了史书中。

作为三国时期最具权术的女人,虽然全公主掌权时间不长,前后只有几年,但她对东吴政局却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始作俑者是孙权,但她依然可以称得上是这一系列政治斗争的主角。

而全公主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血腥斗争后,作为最终的失败者居然得以善终,相比起那些死于非命的人来说算是相当幸运了。

不过对于全公主这样嗜权如命的人来说,这个结局其实和死亡无异。

废黜皇帝是孙綝灭亡前最后的疯狂,虽然他平安渡过了这次危机,但在大方向上他依然是在延续诸葛恪的老路。

孙綝只不过是个善于搞阴谋并胆大妄为的野心家罢了,好运气不会永远伴随他。

他既缺乏硬实力,又没有大智慧,所以即使爬得再高,灭亡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标签: 孙亮孙峻诸葛恪孙权朱据曹操

更多文章

  • 孙綝为什么要废掉孙亮?为什么又会被自己推举的孙休杀死?-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孙綝,孙亮,孙休,孙峻,孙权,东吴,资治通鉴,三国争霸,史说三国

    前面我们谈到了孙綝诛杀了滕胤和吕据后,再次控制住了东吴的政权。而之后小皇帝孙亮对孙綝愈来愈不满,于是和朝臣密谋杀掉孙綝,但事情败露,孙綝废掉了小皇帝孙亮,立琅琊王孙休为帝。但孙休执政后,却能翻盘诛杀了孙綝。为什么看似掌握了东吴局面的孙綝在孙休上台后变得没有抵抗能力束手就擒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

  • 谋逆也有遗传吗?——闲聊吴国权臣孙峻、孙綝(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孙峻,孙綝,孙休,权臣,诸葛恪,丞相

    原创(紧接上期)上期聊到吴国君臣合谋诛杀权臣孙綝,看上去是胜券在握,却因有人告密而失败,究竟是谁泄露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呢?有两种说法:一、全皇后。全皇后是全尚的女儿,母亲是孙峻的姐姐。二、全尚的妻子,即孙峻的姐姐,也就是孙綝的从姐。起事前,孙亮先找全尚的儿子黄门侍郎全纪商量,说:“孙綝专权,轻视我。我

  • 孙綝借诸葛诞之乱使阴招,猛力打击全公主家族力量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孙綝,孙峻,孙权,吕据,三国,诸葛诞,诸葛恪,司马昭,毌丘俭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58孙峻的猝死让全公主始料未及,突然失去了这个提线木偶,她的权力之路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孙峻是孙恭的独子,没有亲兄弟,也没有子嗣,因此临终之时只好将大权交给堂弟孙綝,以他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对于全公主来说,这是个不得已的选择。费尽千辛万苦压制了

  • “宴无好宴”——东吴权臣孙綝,被丁奉用一场“鸿门宴”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潍水仙儿标签:孙綝,权臣,孙休,孙峻,诸葛恪,孙权

    东吴、蜀汉、曹魏后期的政治都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其中曹魏和东吴都比较严重,出现了威胁皇权的权臣。曹魏是成功被权臣篡夺政权了,就是司马氏;而东吴有一段时期也长期处于皇权旁落,皇帝如芒在背的局面。其中有一个权臣叫做孙綝,更是行废立之事,废掉了孙亮,迎立孙休为帝。那么这个权臣是如何被孙休除掉的呢?下面小编

  • 东吴景帝时期第一权臣——孙綝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孙綝,孙峻,景帝,孙休,权臣,孙权,丞相,孙亮,东吴,三国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东吴权臣——孙綝。孙綝字子通,是孙权和孙策的叔叔孙静的曾孙,在历史上他的权势要远远超过当时的皇帝。孙綝年少得志仅仅26岁就接替自己的从兄孙峻掌控大军成为了当时东吴最有权势的大将军,但是虽然他权势滔天但也只在这个高位上坐了两年就身死,而且过程与当年的韩信相当相似。在孙权死后太子孙亮上位

  • 爱上幸福衢州的N个理由|衢州衢江贺邵溪村

    历史解密编辑:豆芽部落标签:衢州,下山,古木,水榭,溪水,贺邵溪,田园风光

    贺邵溪村隶属衢江区横路办事处,地处衢州之东,距衢州城区16公里。贺邵溪村历史悠久,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庄人文底蕴深厚。走在村内,美丽清澈的下山溪穿村而过,溪边古树林立,枝繁叶茂。石磨、石板路、粉刷一新的民居,田园风光扑面而来。来到贺邵溪,便不得不提改革先锋谢高华,这里不但是谢高华的故乡,

  • 寻味上海|夏日清凉美味:藕节鳝段煨鸡腿

    历史解密编辑:看看新闻Knews标签:寻味上海,鸡腿,鳝段,鸡皮,午餐肉,浓汤

    浓汤大肉向来是冬季的滋补圣品,而鸡、鸭、鸽等家禽,味道鲜美肉性温良,则是夏季清补的不二之选。夏至已过,江南梅雨来袭,湿热的气候让人体极易产生湿热和燥气,此时,家禽中的优质蛋白质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并且有平静清心的效果。今天,《寻味上海》的老朋友徐铭恩,邀请了好友沫沫来一场夏日禽味宴。徐大厨的这

  • 凉州军阀中的“清流”,忠于汉室恢复生产,聊一聊段煨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段煨,汉室,董卓,曹操,凉州,贾诩

    董卓与他带来的凉州武人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印象并不是太好,董卓手段残忍,废立皇帝杀人如麻,更多的是一个破坏者而非建设者;董卓被王允、吕布联手除掉,而后王允又被其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消灭。李傕、郭汜继承了董卓的遗风,在长安烧杀抢掠。后来两个人起了内讧,互相攻杀,李傕劫持天子,郭汜劫持公卿,完全视汉室尊严于无

  • 董卓的“另类”部将段煨,守护人杰地灵的华阴十八年

    历史解密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董卓,段煨,华阴,献帝,曹操,贾诩,弘农,三国,汉朝

    段煨是董卓的西凉军中,罕见不掳掠百姓的将领,并且从始至终忠于朝廷。在生命的最后十八年里,作为一镇诸侯,他在华阴大力发展农业,让治下的百姓长期安居乐业,更是在西凉军中显得另类。(段煨)高贵的出身段煨出身于河西武威姑臧段氏,论出身,董卓手下无出其右者。董卓手下同样出身于武威士族的贾诩曾遇到贼人,诈称自己

  • 阎忠、阎柔、阎行,汉末三国3位阎姓豪杰之士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阎忠,阎柔,阎行,皇甫嵩,曹操,贾诩

    读史书有一个乐趣就是总能发现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或事,而这些人或事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比如今天我想聊的这三位阎姓豪杰之士,即使是许多三国迷恐怕有的也不是太熟悉。阎忠——曾劝皇甫嵩造反,慧眼识贾诩阎忠,武威郡姑臧人也,曾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最让人惊讶的是他曾经劝皇甫嵩造反!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