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董卓的“另类”部将段煨,守护人杰地灵的华阴十八年

董卓的“另类”部将段煨,守护人杰地灵的华阴十八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白话三国正史 访问量:3608 更新时间:2023/12/21 9:08:54

段煨是董卓的西凉军中,罕见不掳掠百姓的将领,并且从始至终忠于朝廷。

在生命的最后十八年里,作为一镇诸侯,他在华阴大力发展农业,让治下的百姓长期安居乐业,更是在西凉军中显得另类。

(段煨)

高贵的出身

段煨出身于河西武威姑臧段氏,论出身,董卓手下无出其右者。

董卓手下同样出身于武威士族的贾诩曾遇到贼人,诈称自己是太尉段颎的外孙而受到礼遇。(《三国志·贾诩传》)

段颎是西域都护段会宗的侄曾孙,先祖是春秋郑国大夫共叔段。因他与张奂皇甫规的字里都带有一个“明”字,并称为“凉州三明”。

(族兄百战名将段颎)

段颎在边十几年,征战一百八十战,先后定西羌平东羌,后被征入朝,两次为太尉,出将入相。(《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段颎是段煨的族兄,只是年龄要大上几十岁。

出身在这样一个荣耀而高贵的名门望族里,段煨受到过良好的家族文化熏陶,所以他懂得忠君爱民,能更好地和士族打交道,与董卓之徒不同。

与华阴结缘

191年三月,董卓西迁长安,孙坚攻破洛阳。

董卓留中郎将段煨扼守黄河、渭河交汇口,水陆要塞华阴县,与驻防河东安邑的牛辅、弘农渑池的董越共同抵御孙坚。(《后汉书·董卓列传》)

段煨在华阴这一呆就是余生,直到209年在华阴寿终正寝(裴注《三国志·贾诩传》引《献帝纪》),整整十八年。

华阴县人杰地灵,北有黄河、渭河交汇的黄河湾,南有西岳华山,东有在他许可下建起的“第一关”潼关。

(华阴县人杰地灵)

著名的顶级大门阀弘农杨氏,杨彪、杨修父子的家乡便是在这华阴县。这里的杨家人将在未来的历史里更加地大放异彩。

“凉州三明”的张奂退休后,经过灵帝的准许举家从敦煌搬到了华阴,并且埋葬于此。

敦煌张氏又是一个了不得的家族,张奂的儿子们个个不简单。

长子张芝是第一个被称为“草圣”的书法大家,三子张猛当时为武威太守,他们的一个弟弟张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亚圣”。

段煨的家族生活在武威姑臧,而那正是张猛的官署所在地。自然而然地,张猛的家人在华阴必能得到段煨的庇护。

后来段煨请张昶在华山上题《西岳华山堂阙碑铭》,歌颂段煨在华阴斐然的政绩和武功,可依稀看到两家的这种互惠关系。

(天下杨氏出华阴)

段煨在这里大力发展农业,不掳掠百姓。(裴注《三国志·贾诩传》引《典略》)

在那个军阀都积极扩张军力和地盘为主的动乱时代,只有一县之地的军阀把经济用来发展农业是难能可贵的。

可见他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强大,而是当地百姓的福祉。

于是华阴百姓安居乐业(《凉州府志备考》),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歌舞升平,没有后顾之忧。

(百姓)家给人足,户有乐生之欢、朝释西顾之虑。--《西岳华山堂阙碑》

忠君保境

195年,献帝东归洛阳,经过华阴,已是宁辑将军的段煨为君臣提供新服装和饮食。

因当时献帝身边头号权臣杨定与段煨有旧隙,怕受杨定谋害,所以迎接献帝等人时,段煨没有下马。(《后汉书·董卓列传》)

这说明段煨忠君不是愚忠,很有防患意识。

加上段煨请献帝进驻他的营中,杨定担心献帝被抢,于是与杨奉、种辑等“定党”构陷段煨谋反,并攻打段煨大营。

结果十几天打不下来,后收到李傕郭汜救援段煨的消息,知道不是对手,杨定逃亡。

在这十几天里,段煨依然每天按时为献帝及大臣提供饮食,忠诚不二。

(段煨对朝廷忠诚不二)

献帝北幸河东郡安邑后,老乡贾诩来华阴投奔。

贾诩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又敢作敢为,在段煨军中受到将士们的拥戴。

段煨对贾诩心有顾忌也在情理之中,不提防才是脑子有问题,但表面仍对他非常礼遇。

196年,弘农的张济不像段煨在华阴致力于耕种,因缺粮迁徙到荆州就食,结果身亡,侄子张绣继位,接受了刘表的招降。

贾诩主动联系上张绣,离开了段煨。

段煨只求自保,贾诩的离开让他总算是放下了心,善待贾诩留在华阴的家人。

对待杨定和贾诩,段煨表现出了实力和智慧,正是这份警惕性,他才能在乱世得到善终,并保得一方平安。

(能力非凡敢作敢为的贾诩怎能让人大意)

198年,曹操以许都朝廷的名义,派裴茂总督关中诸侯攻打李傕,段煨与梁兴、张横攻陷黄白城,灭其三族。(《太平预览》引《典略》)

对华阴的影响

段煨因功被朝廷升为安南将军,封闅乡亭侯。后来,调为镇远将军、领北地太守。再后来,他又被朝廷授予大鸿胪、光禄大夫的勋职。(《后汉书·孝献帝纪》、《西岳华山堂阙碑》、裴注《三国志·贾诩传》引《献帝纪》)

闅乡亭(比乡小)在潼关的东侧。这应该是实封食邑的封爵,闅乡亭不属于华阴而与之相邻,相当于多给他一亭之地。

有这么多头衔,段煨却是不用离开华阴的。

(富平、闅乡亭等地位置)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 年)和汉顺帝永和六年(141 年),凉州北地郡两次沦陷,朝廷将人口和行政机构内迁到司隶左冯翊(《后汉书·郡国志五》)。

到汉末时,北地郡的行政机构实际在左冯翊境内的富平县。

富平离华阴不远,他只需偶尔过去办办公,甚至就在华阴办公就行。

华山

205年,段煨在境内的华山大规模修整庙坛祠堂,张昶题《西岳华山堂阙碑铭》记载此事。

这说明当时的华阴,物质需求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

(段煨修整华山庙坛)

从碑文可知,段煨在此时已是北地太守,但他仍在华阴主持这些修整工作。

大鸿胪、光禄大夫这样的勋职,更是不需要专门离开华阴到许都赴任的,所以可以肯定段煨寿终于华阴。

潼关

196年献帝东归经过华阴时没有潼关的记载,这一年是建安元年。而211年潼关大战,“潼关”之名首次出现在历史典籍里(《三国志·武帝纪》)。

197年,钟繇开始为司隶校尉,治洛阳。199年(《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卫觊经营关中初有成效,受其建议钟繇的司隶校尉移治弘农。(《三国志·卫觊传》)

对于曹操来说,为稳固在司隶东部的经营成果,防备关中诸侯东出,在弘农境内险要处修一关隘是再好不过了。

刚好属于弘农郡的华阴县东部黄土平台于黄河拐弯处,便有这样一处“细路险与猿猴争”的地势。

这里是段煨的地盘,而段煨又忠于朝廷,最终他艰难地同意了潼关的修建。

(潼关)

要知道华阴地处潼关之西,如果关内诸侯一旦与曹操闹翻,因为修了潼关,华阴必然成为关内诸侯的必攻之地。

作为一位谨慎、长期致力于自保的人,他不可能考虑不到这层危险。那时他在华阴所有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但在朝廷大战略面前,他再次选择了忠诚!

于是,在段煨的许可下,曹操废函谷关而建潼关,战略西进了一大步。

汉潼关城是建在黄土平台上的,唐朝武则天时才迁到了黄土平台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潼关古城遗址是唐关城。

潼关之名取自黄河转弯处,河水撞击南岸岩石的“嗵嗵”的声音。

(黄)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水经注》

定城

段煨在华阴离潼关三十里处,新修筑了一座城,名为定城。

定城位于渭水南边,实际上是两座城,中间夹着官道。(《述征记》)

从定城的战略价值与潼关重叠,和“定”的名字看,定城修建时间应该早于潼关。

但是定城并没有因潼关的建成而废弃,在后来刘裕北伐时,后秦守卫的潼关被檀道济攻破,将领姚绍退守定城。

(定城是潼关西侧最近的城池)

段煨死后不到两年,211年曹操与马超的潼关之战,马超抢先突破华阴,据守潼关。

作为潼关西侧的第一城定城必然被马超军占据,而且很可能作为粮草中转之所。

总结

段煨出生在有家学教养的士族家庭,养成了他一颗忠君保民的思想。

虽初为董卓大将,但到华阴后,图的是保一方百姓的安宁和福祉,很少参与乱世的纷争。

在汉末早期的军阀里,段煨可以说是难得的完人!

标签: 董卓段煨华阴献帝曹操贾诩弘农三国汉朝

更多文章

  • 阎忠、阎柔、阎行,汉末三国3位阎姓豪杰之士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阎忠,阎柔,阎行,皇甫嵩,曹操,贾诩

    读史书有一个乐趣就是总能发现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人或事,而这些人或事是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比如今天我想聊的这三位阎姓豪杰之士,即使是许多三国迷恐怕有的也不是太熟悉。阎忠——曾劝皇甫嵩造反,慧眼识贾诩阎忠,武威郡姑臧人也,曾任信都县令、凉州名士。阎忠最让人惊讶的是他曾经劝皇甫嵩造反!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

  • 曹操视若亲子的武将 曹魏名将——阎柔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阎柔,曹魏,袁绍,东汉,三国,诗人,若亲子,公孙瓒,曹操手下

    今天给大家介绍介绍曹魏名将——阎柔,这位在历史上被曹操视若亲子的武将。阎柔在历史上记载的不算多,他没有字,燕国广阳人,就是如今的北京附近,史书中关于他的个人信息并没有记载太详细,但他生平的战绩却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而其中最重要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年少时以俘虏之身获得乌丸、鲜卑各族的亲近信任,这是他

  • 台民为何不怕大陆动武? 蔡英文称愿助大陆抗疫,马英九发声

    历史解密编辑:张殿成标签:蔡英文,民进党,台独,台军,解放军“环岛”军演

    日前,蔡英文出席记者会,并宣布将兵役期限由4个月延长到1年,并将于2024年开始正式实施。同时,台军将对兵力结构进行改制,并应用美国的模块式训练方式,进行刺枪术等肉搏战训练培训。蔡英文还在发言中谈及俄乌冲突,并喊话效仿乌克兰,“誓死巷战”。针对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在美方施压下,延长兵役期,蔡英文极力

  • 陆逊被孙权气死,他的儿子陆抗依旧死保东吴,这里面有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陆逊,孙权,东吴,孙策,陆抗,曹操,汉朝,三国

    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在晚年时,跟麾下大臣、丞相陆逊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从《三国志·陆逊传》中的记载来看,陆逊后来是被孙权逼死或气死的:“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陆逊从大都督到上大将军,再到丞相高位,执掌东吴兵权二十余年,期间为东吴抵御蜀汉、曹魏等强敌来犯,立下汗马功劳。即使不认可他的功

  • 古代名人智慧:陆抗料敌机先惩叛将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陆抗,孙吴,东吴,陆逊,西陵,重兵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西晋初年,司马氏灭曹,平定内部后,又攻下蜀川,刘禅投降,只剩下一个江南孙吴了。孙吴守卫西陵(今湖北浠水)的将领步阐献城降晋,形势十分危急。东吴大将陆逊之子陆抗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西陵,完成了对西陵的战略包围,但还没等发起攻击,晋便派大将杨肇来救西陵。陆抗一见,先派都督俞赞率

  • 孙吴名将陆逊,人所共知;其子陆抗,孙陆机、陆云,你熟悉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陆逊,陆云,孙吴,陆机,陆抗,孙权

    提起三国孙吴名将陆逊来,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很多读者声称了解陆逊的生平事迹,但他们了解的内容,或许主要来自《三国演义》。此书关于陆逊猇亭之战(夷陵之战、彝陵之战,今湖北宜都北)、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之战的有关叙述,虽不乏文学虚构成分,但属实的部分也比较多。不过,《三国演义》对陆逊事迹的描

  • 西陵之战,陆抗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陆抗,西陵,陆逊,东吴,司马炎,南郡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67西晋泰始八年(272年)九月,洛阳城迎来两位特殊的来客,他们是东吴西陵督步阐的两个侄子步玑与步璿。原来就在一个月之前,孙皓将步阐征召到建业去做绕帐督,这引起了他的恐慌,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趁自己有些本钱干脆举城降晋了。步玑与步璿就是他为表诚意送到洛阳的人质

  • 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陆抗,东吴,陆逊,孙权,孙皓,蜀汉,羊祜

    这期我们来讲讲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陆抗是我们上一期讲的陆逊之子,在历史上他和父亲陆逊被一起并称为‘逊抗’,是东吴两代人中毫无疑问的中流砥柱,而以历史来说陆抗为将的时期东吴的国力与比之前差上很多,正处于吴末帝孙皓当政时期。大家应该都知道孙皓可以说的上是整个三国时期最残暴的君主,在他当政时期大兴土木

  • 陆抗有力护吴国,姜维无力卫蜀汉,所以陆抗能力姜维能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姜维,陆抗,蜀汉,吴国,邓艾,钟会

    说起陆抗和姜维,前者是吴国名将陆逊之子,后者则是曹魏降将,是丞相诸葛亮最重要的继承人。然而,许多人总以成败论英雄,姜维作为战败国的将领,加上许多人因为他多年北伐,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至于陆抗,他和晋军将领羊祜一时瑜亮,并且陆抗却作为吴国将领护住了吴国一时,加上陆抗后期却上了武庙。所以,许多人认为,同

  • 陆抗和羊祜,三国时代的谢幕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羊祜,陆抗,东吴,诸葛亮,陆逊,司马炎

    陆抗和羊祜,三国时期最后的名将,二人最后的去世,也代表着三国时代名将的集体谢幕。二人更是缩小版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唐朝评过六十四名将,二人都在其中。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人,大都督陆逊次子。三国时期东吴最后的中流砥柱。公元245年,在其父陆逊病逝以后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官职是建武校尉,此后迁镇军将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