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谈到了孙綝诛杀了滕胤和吕据后,再次控制住了东吴的政权。
而之后小皇帝孙亮对孙綝愈来愈不满,于是和朝臣密谋杀掉孙綝,但事情败露,孙綝废掉了小皇帝孙亮,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但孙休执政后,却能翻盘诛杀了孙綝。为什么看似掌握了东吴局面的孙綝在孙休上台后变得没有抵抗能力束手就擒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孙綝废孙亮以及孙休诛杀孙綝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前面我们已经聊到孙权死后,虽然指定了孙亮为继承人,但因为孙亮太小,所以几个辅政大臣之间开始了权力的争夺,东吴陷入了权力争夺的乱局,后来诸葛恪和孙峻合作干掉了孙弘,而孙峻又诛杀了诸葛恪,并诛杀了前太子孙和,从而控制了东吴的大权。
但从历史上来看,孙綝在东吴是没有什么威望的。虽然是宗室成员,其曾祖父是孙坚的弟弟孙静,其祖父孙暠和孙策是堂兄弟,孙策死后曾经参与夺权但遭到了以虞翻为代表的江东很多重臣的反对。当时周瑜等人都支持了孙权,所以孙暠这一支在东吴内部是没有支持力量的。
而孙峻和孙綝相当于是孙权的孙子辈,在东吴更是没有老臣能看得起他们。虽然晚年孙权重用了孙峻,大家碍着面子会支持孙峻,但孙峻死后却让自己的弟弟孙綝执政却引发了众怒。所以才有滕胤和吕据等人反叛。
不得不说孙綝还是有些手段的,快速的镇压了滕胤和吕据等人的叛乱,暂时将东吴的反对力量压了下来。但是我们看到在东吴的体系里,不管是老臣还是军队,都对孙綝的执政是有意见的。
所以当曹魏诸葛诞反叛向东吴求助后,孙綝统帅大军援救诸葛诞,但是其中又遭受到了老将朱异的反抗,最终孙綝杀掉朱异,更是激发了东吴内部大部分力量的不满。而最终孙綝没有救下诸葛诞,反而让众多江东子弟丧生在寿春,更是让东吴内部的不满情绪进一步酝酿。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小皇帝孙亮对于孙綝的不满,而小皇帝孙亮当时才十六岁,小皇帝之所以敢于选择跟孙綝开始对抗,背地也是得到了众多朝臣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当孙亮杀掉了朱熊、朱损实际上就是跟孙綝公开摊牌了,要知道朱损的妻子就是孙綝的妹妹,而孙綝上书保朱损却被驳回,证明孙亮也是有信心和孙綝摊牌的。
但虽然支持孙亮的朝臣很多,但是孙綝和他的党羽却牢牢的控制着首都的禁军,从这一点来看孙亮的行为就有些不理智了。虽然军队会支持孙亮,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当孙綝得知孙亮要发动针对自己的袭击时先下手为强,囚禁了全尚,围住了皇宫,逼孙亮退位。这一切都是在瞬间完成,当东吴的朝臣们得知孙亮的计划失败,已经是无法挽回了。所以最终只能再次向孙綝屈服。
但孙綝也没有敢杀掉孙亮,而只是贬孙亮为会稽王,迁往封地。孙綝在废掉孙亮的时候其实也是想自己当皇帝的,但是当时朝堂内部反对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孙綝不得不考虑这些因素,最终向朝臣妥协,选择了孙权的第六个儿子琅琊王孙休为新的皇帝。
但这个妥协实际上将孙綝送上了断头台。要知道小皇帝孙亮当时之所以能被孙綝控制就是因为年龄太小了,但孙休当时已经23岁,已经很成熟了,所以懂得以退为进。所以我们看到孙休在知道自己被立为皇帝后,很聪明,先后辞让,表现得非常谦逊,并在登基后表现了对孙綝的重视,为孙綝加官封侯。
孙休不仅对孙綝派系的人进行笼络,对与自己有仇的人也积极拉拢,《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对当时排挤自己的丹杨太守李衡不仅不打击报复,反而安抚和重用,通过这些行为,孙休不断地收买了东吴各方势力的人心。
我们看到文中还提到了孙綝向张布抱怨,结果张布反手就将情况报告给了孙休,这也证明当时的军队体系其实一直是反孙峻和孙休的,所以当孙休有意向和孙綝对着干的时候,军队体系坚定的站在了孙休身后,包括最终帮助孙休成事的东吴的著名将领丁奉,都没有片刻的犹豫。
而这时我们看到相比较孙亮而言,孙休要成熟很多,虽然很多朝臣和军队都站在了他身后,但是仍然表面上极力的笼络住孙綝,不露一点声色,孙綝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没有片刻的犹豫。所以这也麻痹了孙綝,让孙綝即使知道孙休要拿自己开刀,但是也没有理由再搞一次政变。
孙綝当然也是比较聪明的人,当明白大势已去的时候,就希望让孙休把自己外放,这样在外面掌握一支武装力量,孙休就不敢将自己怎么样。而就在这个当口,孙休动手了。孙休利用腊祭之日设宴款待孙綝,孙綝虽然知道可能有诈,但也没有太多借口拒绝,就在宴席上,孙休逮捕了孙綝,并且没有丝毫犹豫的处死了孙綝,从而快速的将孙綝的势力一网打尽。
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孙休不愧是孙权的儿子,杀伐果断,自己上位没有多久,就迅速的拿回了帝王的权力,让东吴的政坛再次走上了正轨。
而孙綝之所以失败,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一方面其执政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就无法得到朝堂内外的支持,始终存在反对的势力。其次就是其执政能力也是欠缺,不仅没有拉拢东吴朝臣尤其是军事力量的支持,反而让自己和军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从而让更多的力量毅然的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让自己成为了孤家寡人。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孙綝的失败,其实就是自己根基太浅,而又无法收得东吴的人心才造成的,东吴和曹魏,孙綝和司马昭,其实所遇到的情景是相类似的,但曹魏篡位成功,而孙綝的失败,说起来是天意,其实最终还是人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