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去世后,那个曾经嘲讽刘备不会指挥,使关羽连骨头都收不回来的廖立,不禁仰天痛哭道:我虽然被诸葛亮贬到这里,但他一死,我只能沦为奴隶,再也回不去了!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刘备在占据荆州时,就听闻了他的大名,因此立即征召他为从事。
当时,廖立的年纪还不到30岁,紧接着,刘备又任命他为长沙太守。
凭刘备的一双慧眼,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廖立是不可能得到如此重用的。
刘备是如此的重用廖立,那么,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又是如何评价他呢?
有一次,诸葛亮在接待孙权的使者时,使者问诸葛亮:您每天要处理的大小事务特别多,这么多的事情,是谁和您一起处理的?
诸葛亮说了两个人名:庞统、廖立。
接着,还夸赞此二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
庞统不必说,那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整个三国时代,都传说诸葛亮与庞统,得一人可得天下,只可惜他英年早逝。
而诸葛亮在提到与自己齐名的庞统时,还专门提到了廖立,可见,在诸葛亮心里,廖立的才干是不容小觑的。
215年,孙权派大将吕蒙偷袭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廖立当时因寡不敌众,没能守住长沙,便逃到了刘备那里。
按当时的军法,打了败仗,丢了城池,都有相应的处罚,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马谡失了街亭,直接就被诸葛亮处死。
可是,刘备对丢了城池,逃回来的廖立,竟然一句责备也没有,反而继续赏识他、重用他,还直接任命他为巴郡太守。
刘备为何如此对待一个弃城逃命的将领呢,就是因为他太有才干了,纵使损失了城池,刘备也要保住这个人才。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廖立被晋封为侍中,侍中是刘备身边非常重要的参政大臣,对各项大小事务,他都有参与权、发言权,其权力简直可与丞相比肩。
由此可见,在刘备心目中,廖立是多么的重要。
223年,在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后,廖立被任命为长水校尉。
这时的廖立,就有了很大的怨言,因为他认为,凭自己的才干,位置应稍微比诸葛亮低一个层次。
然而现在,自己的地位竟在李严之下,因此他的心中闷闷不乐,甚至还口出怨言。
在蜀汉的丞相掾李邵、蒋琬到他的管辖地检查工作时,他侃侃而谈,说了许多治国大计,但说着说着,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他竟然说道:“先帝(刘备)当年不先占据汉中,而与孙权争夺南方三郡,结果损兵折将,南方三郡还是落到了孙权的手里。
后来到汉中后,先帝也因指挥失误,使关羽出征后,连骨头都没有收回来,还白白把许多土地都丢失了。当然,这也与关羽自恃勇力,作战无方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向郎、文恭,这些没什么才干的人,他们懂什么,尤其是文恭,竟担任治中一职,你看他做事情,有一点章法吗?
至于那个被向郎吹嘘的,很有才敢干的马良,竟然让他担任长史,我看他除了会活稀泥,什么也干不了……”
之后,廖立又指出了许多人的弱点,以及不称职等事情,结果李邵、蒋琬回去后,把廖立的话,原封不动地上报了诸葛亮。
诸葛亮听后大怒,立即写了封奏折,上报到刘禅那里,主要内容是指责他坐井自大、诽谤先帝、诋毁群臣……
结果,刘禅一下子就把他流放到了汶山郡,这回可好,因为几句怨言,廖立弄得老婆孩子一家人,都跟着他到了流放地。
啥也别说了,在流放地好好的一边种地,一边反思自己吧!
廖立带全家人到流放地后,确实很快地反思了自己:因管不住嘴巴,而惹下的滔天大祸。
以后,他再也没敢随意的议论朝廷大臣,不过,他一直渴望诸葛亮在某一天能想起他,并把他调回去。
遗憾的是,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廖立也没有被调回去。
这回,他的内心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知道,诸葛亮去世,自己以后就不再有回到朝廷的希望了。
因此,他流泪长叹道:我再也不能为朝廷效力,只能在这里,沦落为异族的奴隶了。
后来,确实如廖立所料,他一直老死在了流放地,也没能再在蜀汉的舞台上,放出一丁点儿的光芒。
就这样,因为没管住自己的一张嘴,而使自己和整个家庭,遭受了可怕的打击,甚至到死都未能翻身。
那么,您觉得廖立因口出怨言,而被流放一事,冤吗?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呢?欢迎讨论。
素材来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