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称赞廖立是“楚之良才”,为何在北伐前,却把他流放边疆?

诸葛亮称赞廖立是“楚之良才”,为何在北伐前,却把他流放边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风往事 访问量:4861 更新时间:2024/1/18 3:26:52

廖立是刘备阵营中有名的人才,早在刘备统治荆州时期,他就投入了刘备的阵营。因为他的才能出众,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他先是担任刘备的从事,后来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担任了长沙太守,诸葛亮曾经评价他是“楚之良材”。但是在刘备去世后,在蜀汉人才凋零的时候,本该大显身手的廖立,却遭到了流放。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楚之良材”廖立的战略眼光。

在诸葛亮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曾经问诸葛亮,在荆州的士子中谁能够帮助刘备夺取天下。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和廖立是楚之良材,是当世可以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人才。那么,廖立有何才能,能够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赞赏呢?

诸葛亮把廖立与庞统相提并论,那么他们的能力就有相同的地方。庞统是刘备军事上真正的军师,为刘备出谋划策,在战略和战术上为刘备指点迷津。正是他为刘备制订了夺取益州为根本的战略,并且随同刘备入川。在夺取益州时,他谋划了上中下三策。刘备按照庞统的中策用兵,最终夺取了益州。

庞统的才能如此出众,那么与之并列的廖立,战略眼光又如何呢?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他对蜀汉的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他的看法大多出于找茬,不过从中也能够让我们对他的战略眼光有所认识。

廖立在诸葛亮出兵北伐前,曾经对诸葛亮的手下说过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综合一下,主要有几个要点。一是对刘备夺取益州后的战略提出非议,二是对关羽的用兵方法提出非议,三是对诸葛亮的用人人选提出非议。还有一点,第四点是诸葛亮向刘禅上奏的表章中提到的,对诸葛亮军队的非议。这四点,可以看出廖立的才干水平。

二、廖立的四点非议是否得当。

第一点是廖立对刘备的非议,他认为刘备在占领益州后,就不该回援荆州,而是应该趁着曹操还没有拿下汉中的机会,出兵争夺汉中。结果由于汉中被曹操占领,使得刘备为了益州的安全,被迫与东吴求和,丢失了湘水以东的地盘。

更重要的是,由于刘备主力增援荆州,使得汉中的曹军深入巴郡,让益州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多亏有张飞等人的奋战,才击退了张郃等人。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刘备出兵争夺汉中。但是他在夺取汉中前后,并没有兼顾荆州的局势。结果刘备虽然出兵夺取了汉中,却遭受了荆州的惨败,关羽也被东吴擒杀。随之上庸也遭到了惨败,白白丢失了一方土地。

廖立在第一点非议中,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刘备。而他的非议内容,则是对刘备夺取益州后战略方针的批评。廖立的思想与庞统相同,那就是以益州为根本,放弃荆州。但是刘备在占领益州后,依然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行事,并没有放弃荆州的打算。

这就使得他与孙权的矛盾无可调和,双方发生了湘水之争。按照双方的形势来说,刘备是不可能争过孙权的。因为刘备的主力远在益州,东吴的主力则就在荆州旁边。如果东吴要想武力夺取荆州,刘备鞭长莫及,只能望洋兴叹。而且如果孙权与刘备反目,荆州就处于孙权和曹操的夹击之下,更是凶多吉少。

可是由于刘备、关羽不肯放弃《隆中对》的方针,不愿意丢掉荆州的一寸土地,这才让刘备率领主力驰援荆州。这就造成了益州内部空虚,无力干涉曹操对汉中的进攻,还眼睁睁看着曹军夺取汉中后,不断发动对益州的攻击。最终无力争夺荆州的刘备只得与孙权议和,割让土地,撤回益州。但是由于时机已失,益州的形势已经变得十分紧张。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死抱着《隆中对》的战略,刘备在争夺汉中的时候,对荆州没有做任何战略调整。这样,刘备集团就执行了“两个拳头打人”的战术,一方面刘备在汉中打得十分艰苦,一方面关羽在荆州无所事事。这种战术直接割裂了益州和荆州的战术联系,造成了后来荆州的惨败,上庸的覆败。

廖立的第二点非议中,针对的对象是关羽。在这一点非议中,他批评了蜀军执行的战术。在蜀军之中,战术造诣最高的就是关羽。而且在长坂坡之战后,刘备的步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当时没有遭到损失的就剩下关羽的部下。以关羽的部下作为骨干,刘备重建了自己的军队,这使得关羽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刘备集团的全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羽的战术思想就是刘备集团军队的灵魂。

廖立批评关羽,实际上就是在批评蜀军的战术。他说关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勇名,作军无法,作战依靠的只是死打硬拼。廖立批评关羽,实际上也是在批评蜀军。我们如果公平的看待廖立的批评,就会认为他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刘备起兵于边境的并州,他和他的部下十分骁勇善战。刘备不但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还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凭借着这些精兵强将,刘备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但是,刘备集团的军队虽然悍勇,却缺乏运筹帷幄的谋士。这使得刘备的军队在作战中,过多的依靠自己的勇力。

作为刘备军队的灵魂人物,这个矛盾更加显得突出。关羽能够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杀颜良,却不能审时度势守住荆州。和曹操、孙权计谋的施展,刘备在这方面显得不足。只是因为有法正的辅佐,刘备才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在得知法正辅佐刘备后,就悻悻的说,自己就知道刘备没有这个本事,肯定是有人教他的。

诸葛亮指挥的蜀军也有着同样的弊病。由于没有出色的谋士,蜀军很少采取谋略,连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都不得施展,更多采取的作战方式是与敌人正面硬拼。虽然诸葛亮很好的解决了翻越秦岭天险,保障后勤供给的困难,可是面对坚守不出的魏军,诸葛亮也是无可奈何。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时,与司马懿相持百余日,最终壮志未酬,病逝于五丈原。

廖立第三点非议主要批评诸葛亮的用人政策。诸葛亮对于人才过于求全责备,他的用人政策主要是以德为先,才干次之。这在和平年代是正确的用人方针,但是在当时战争年代,就要向曹操学习,采取唯才是举的方针,这才能保证事业的迅速发展。

诸葛亮的用人政策,使得他用了大批庸人。这些人是诸葛亮眼中的正人君子,但是能力却十分欠缺。我们看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推荐的那些人才,基本上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有名的业绩。而他最依靠的魏延、杨仪,也有着各自的缺陷,在让诸葛亮在心中对他们十分忌惮。

这使得蜀汉政权人才日益凋零,一群无所事事的庸才充斥在朝野。诸葛亮一方面事必躬亲,一方面要面对无所事事的群臣。最终他积劳成疾,早早就离开了人世。廖立对于身居高位又无能的臣子的指责,正好说中了蜀汉的要害。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由于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廖立非议的最后一点,那就是蜀军的缺陷。诸葛亮在执政之后,极力扩建军队。在他的努力下,蜀汉重新建立了十万大军。如果客观的来说,这支军队确实训练有素,在第一次北伐时表现得“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因此在诸葛亮北伐前,就有人夸赞新建蜀军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这却遭到了廖立的非议。

廖立对蜀军的表现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久经战阵,从根本上看出了这支军队的缺陷。那就是缺乏有作战经验的人员做骨干,缺乏战争锻炼,真正的战斗力不足。其实这一点,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认识到了。

他在检讨作战的经验教训中指出,缺乏有作战能力的军事骨干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加强了军队的实战锻炼,在战争中去培养军队的作战能力。在经过长期的作战后,蜀军在诸葛亮的最后两次北伐中,已经能够在战场上击败强悍的曹魏军队,逼使他们坚守不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廖立确实拥有一定的能力。他的头脑和眼光,在蜀汉政权中当属佼佼者。如果诸葛亮真的能够像刘备任用庞统那样去任用他,他的北伐事业的形势也许会大不相同。可惜的是,在蜀汉需要廖立大显身手的时候,他却被流放边疆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廖立的下场是因为他的咎由自取。

廖立被流放,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自身的原因。他是属于那种智商爆表,情商负数的人物。他获罪的直接原因,是他在诸葛亮北伐前夕,对李郃、蒋琬发表的那通非议。这些言论被李郃、蒋琬报告给诸葛亮之后,让诸葛亮十分不满,上奏刘禅将他流放。从整个事件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廖立做事十分出格,他被治罪完全是咎由自取。

诸葛亮对廖立是十分看重的,否则也不会对他有楚之良材的赞誉。在诸葛亮镇守荆州期间,两人合作愉快,关系良好。但是在诸葛亮离开荆州后,发生的湘水之争,让诸葛亮对廖立的看法有了改变。在那次吴军偷袭荆州的事件中,廖立面对吴军毫不抵抗,临阵脱逃了。不过刘备对逃回的廖立没有苛责,依然让他担任了巴郡太守。

当时的巴郡临近汉中,是益州北部的门户。刘备把廖立派往巴郡担任太守,对他是十分信任的。不过我们知道,曹魏在夺取汉中后,就开始向益州进行侵袭,巴郡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看到廖立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巴郡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如果不是张飞赶到击退了张郃,巴郡的百姓将会被曹军迁移一空。

经过实战的考验,让刘备、诸葛亮对廖立的才能有了新的认识。刘备将廖立调回,在自立汉中王时担任了自己的侍中。在刘禅继位后,廖立又担任了长水校尉。可是廖立对此并没有自知之明,他认为自己的才名仅次于诸葛亮,给自己的官位太低,便向诸葛亮要求升迁。在遭到诸葛亮的婉言拒绝后,他便牢骚满腹,成天出言不逊,对蜀汉政权百般指责。

他对李郃、蒋琬发表的那番言论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发表这番言论的动机不对、时机不对、方式也不对,这是他获罪的根本原因。首先,廖立发表的这些言论,看似涵盖了蜀汉的各个阶层,但是中心的意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贬低别人,借以抬高自己。他对于诸葛亮北伐前的人事安排不满,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重要的任用。

这就使得他的所谓的谋划,变成了对朝廷的诽谤,成为了为自己争名夺利的手段。诸葛亮原本对廖立的品行、作为有意见,廖立的这种举动更使得诸葛亮加深了对他的不满。这不但使得廖立在蜀汉朝廷中更加孤立,也让诸葛亮对他忍无可忍。

其次,廖立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是在诸葛亮马上就要出兵北伐前夕。在这种非常时期,正是大家团结一致,提振士气的时候。可是廖立散布的这些言论,完全与形势需要背道而驰。而且廖立是一个有才名的人,他身居高位,他说出的话造成的危害更大。

团结蜀汉上下,北伐曹魏,实现匡扶汉室的战略目标,是诸葛亮事业的重中之重。廖立的这些言论,起到了瓦解蜀汉内部团结,抵触诸葛亮北伐方略的作用。如果诸葛亮领军北伐,留在后方的廖立更是没人能够制约。廖立的言行触碰了诸葛亮的逆鳞,为了北伐事业的成功,诸葛亮果断处理了廖立。

第三,廖立采取的方式也不对。他向诸葛亮要官未遂之后,依然不放弃自己的想法。相反,他还变本加厉地逼迫诸葛亮,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向李郃、蒋琬发表那些不良言论,无非是想要依靠他们的嘴,把这些话传到诸葛亮的耳朵里去。可是,他根本就没有设身处地地想想诸葛亮的感受。

假如廖立私下里单独向诸葛亮说出这些言论,诸葛亮虽然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也不会过多的谴责他。可是廖立向李郃、蒋琬说出那些言论,事情的性质就改变了。廖立能够向李郃、蒋琬说出那些话,自然也会向其他人说出同样的言论。这样,廖立就把自己彻底放在了诸葛亮的对立面,诸葛亮自然不能容忍他了。因此,廖立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

结语:

廖立是蜀汉政权中有数的人才,由于他年轻有为,得到了诸葛亮“楚之良材”的赞誉,把他和庞统相提并论。但是,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就在他发动北伐之前,却把廖立流放了。这对于廖立和蜀汉政权来说,都是一场悲剧。但是制造这场悲剧的人正是廖立自己。

廖立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太低。他根本没有庞统那种随机应变,荣辱不惊的姿态,为了自己的待遇斤斤计较。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攻击蜀汉政权的方针、政策,攻击同僚,破坏团结。这一切都与诸葛亮的政策背道而驰。为了加强蜀汉内部团结,为了北伐大业的进行,诸葛亮只得将廖立流放边疆。

更多文章

  • 被诸葛亮称之为“赞兴世业者”的廖立,为何未受到重用还被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趣史研究社标签:诸葛亮,廖立,蜀汉,刘备,蒋琬,刘禅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争的是千秋霸业,比的是各家人才。但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得以善终。例如曾经被诸葛亮称为“赞兴世业者”的廖立,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还惨遭流放,最后落得郁郁而终的结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廖立“楚之良才”廖立是刘备阵营中有名的人才,年轻有为,在刘

  • 诸葛亮北伐前夕,与庞统齐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为何被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庞统,廖立,刘备,蜀汉,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廖立走进了刘备的阵营。他也是刘备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一开始就担任刘备身边的秘书。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后,他又担任了长沙太守。那个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放在今天来说就是妥妥的厅级干部,标准的政治明星,前途无量。诸葛亮把他和庞统称为“楚之良才”,可见其重视

  • 廖立:诸葛亮将他与庞统比肩,却在守城时只身逃跑,大骂蜀汉群臣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廖立,庞统,刘备,关羽,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215年,刘备拒不归还荆州,被吕蒙偷袭三郡。长沙太守廖立脚底抹油,不战而逃,来见刘备。众人皆欲杀之,刘备却阻止道:“孔明将廖立与庞统比肩,如今庞统已逝,亟需人才。且让他转任‘巴郡太守’,戴罪立功吧!”既然刘备出声为廖立开脱,众人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看着廖立洋洋得意地走马上任。。。廖立,字公渊,武陵

  • 彭羕:一个被庞统和法正共同举荐的名士,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庞统,法正,彭漾,刘备,马超,刘璋,彭羕,三国,诸葛亮

    211年,刘备入蜀,谋士庞统和法正共同引荐一位大才。刘备欣喜不已,但见到来人后,不禁疑惑发问:“咦!怎么是个光头!”而这个令刘备震惊的光头,就是广汉名士彭羕、彭永年。彭羕身长八尺有余,容貌甚伟,长得一副好皮囊。然而,他性子高傲,睥睨天下,对大多数人都瞧不上,只服同郡的学者秦宓(就是后来与东吴使臣张温

  • 彭羕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天明地察神祇有灵自爱自爱这话啥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彭漾,天明,刘备,马超,庞统,蜀汉,彭羕,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是蜀中仅仅是缺少统兵大将吗?当然不是,刘备乃至刘禅手下,更缺智谋之士,以至于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开《三国志》看来看去,蜀汉阵营似乎就诸葛亮一个聪明人,其他人都是提线木偶。而不想当提线木偶的,死的死、贬的贬,有七八个谋臣武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 刘备真不是假仁假义,一生只杀了4个大臣,刘封、彭羕、张裕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刘备,刘封,彭漾,曹操,彭羕,诸葛亮,科学家,五虎上将,张裕(澳门政治人物)

    鲁迅先生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意思是说,《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厚,让人感觉像假的;为了显示诸葛亮智慧,让人感觉像妖怪。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刘备并非假仁假义,而是真正的宽厚仁德!曹操向来是杀人不眨眼的,边让、孔融、杨修或者还有吕伯奢一家人,还有曹操屠过的

  • 彭羕被刘备赞为军政奇才,诸葛亮却为何不喜欢他还将其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诸葛亮,刘备,彭漾,马超,法正,曹操

    彭羕,益州(今四川)广汉人。在刘备袭夺益州之前,彭羕不过是益州牧刘璋麾下的一个小小书吏(亦称书佐)。刘璋不重用他,只让他做些抄写公文、管管档案的琐碎事情,即使这样,也不能长久,最后还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他的头发剃光,再披枷带锁, 每日罚做苦役,如同奴隶一般。公平的说,彭羕是很有才干的,或许是因为性格

  • 吉林头号恶魔杨洪军,手段狠毒残害30多名女性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杨洪军,杨洪,村委,女员工,柳河县

    2001年4月18日的吉林省柳河县,群众们走上街头,讨论着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杨洪军被处死刑了!柳河县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忍不住欢呼起来,甚至喜极而泣。所有人都认为杨洪军罪有应得,就连他的妻子、儿子,也恨不得他赶紧去死。那这个杨洪军究竟做了什么,为何那么多人对于他被判死刑,感到开心呢?杨洪军蓄意伤人1

  • “国宴国酒 艺术茅台”——中国篆书名家杨洪清

    历史解密编辑:艺韵风华标签:名家,篆书,书法,中国,国酒,杨洪清,茅台镇,茅台酒,齐白石传人

    Yang Hong Qing杨洪清:男,1948年生 ,字汉石,号白岩居士,法号谛清(见过佛光)。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毕业于汉江师范学院,郧阳中学退休教师。几十年 来,专事篆书。篆有金文《十三经》,篆四千餘部《心经》赠人。刻有《论语》《道德经》《金刚经》《诗经》《离骚》《洛神赋》《滕王阁序》至毛泽

  • 大案揭秘:吉林柳河“杨洪军特大残害美女案”

    历史解密编辑:玉幡竿体育标签:王波,程红,杨洪军,柳河县,吉林省,特大残害美女案

    柳河县地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与辽宁省接壤。自1996年起,这里及毗邻的梅河口市、辽宁省的新宾县却成为了一片恐怖之地!一、1996年2月l日晚上8时许,在镇子的家制药厂的山坡上,一个年轻的女子从车间出来, 向厕所的方向走去,这时候一个黑影从角落里站起来立即跟了上去。这时,又一个女人从车间里跑出来,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