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76岁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萧何”,为何没能像萧何一样得到善终?

76岁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萧何”,为何没能像萧何一样得到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朗文史阁 访问量:1312 更新时间:2024/2/21 3:04:00

很多开国之君都有自己的“嫡系战队”,比如明代的李善长就被朱元璋视为自己的“萧何”。这样的评价,是相当了不得的。

投靠朱元璋以来,李善长不辞辛苦,出生入死地帮助朱元璋打江山、治天下,还为朱元璋确立了儒法杂糅的治国理念,贡献值确实也是与萧何不相上下。

年岁渐长后,李善长更是选择告老归田,远离官场,相当于急流勇退,将自己对朱元璋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但是最终,76岁的李善长却没能像萧何一样得到善终,他究竟做错了什么?

1.辉煌的前半生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和出生于安徽凤阳的朱元璋是同乡。与李善长相识之前,朱元璋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义军首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李善长却已经是地方上的知名人物,号称“里中长者”。

1353年,朱元璋南下攻打滁阳(今安徽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朱元璋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并认真讨教:“如今乱世当道,先生有什么办法帮我平定天下吗?”

李善长的回答是:“刘邦当年成就帝业,最根本的原因是做到了‘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这三点。只要您向刘邦学习,就一定能够成就他那样的帝 王之业!”

朱元璋听后十分激动,认为李善长是萧何、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必然能够帮助自己成就大业。

李善长没有辜负朱元璋对自己的厚望,此后的十几年间,他不间断地立下大功,帮助朱元璋扫平了称帝路上的一切障碍:

他建议朱元璋不断招募有识之士,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他出色地完成了军机檄文之类的文案工作,对后勤供应安排得妥妥当当,使得朱元璋可以心无旁骛地用兵打仗,减少了攻城略地时的后顾之忧;

他力劝朱元璋树立“以仁义夺天下”的基本理念,在攻城时约束手下士兵不乱杀人,因为“百姓会自动远离残暴的军队,去投奔不乱杀人的武装!”;

他还为明朝政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经营盐茶、铸钱、开矿冶炼等活动做出了明确规范,使得朱元璋的统治区域不仅仅兵强马壮,经济上也称得上繁荣昌盛。

通过李善长的帮助,朱元璋无论是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还是在与张士诚决战的过程中,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元末起义军中拔得头筹。

也正因为有这些突出贡献,等到明朝成立大封功臣时,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但还是获得了超级奖励,他被授太师、中书左丞相,被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他还得到了让别人垂涎欲滴的免死铁券,得以享受“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的待遇。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李善长的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只要他不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基本上可以平稳着陆,享受自己辛苦半生得到的胜利果实。但是此后的李善长,却朝着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2.做大淮西集团,为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李善长能够被朱元璋器重,除了依靠他本人的强大能力,也和他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密切相关。

明朝建国之初,实权派人物大多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比如汤河、徐达等人,俗称“淮西勋贵”。

淮西勋贵们和朱元璋说着一样的方言,有着大致相同的儿时经历,又在多年的战争过程中,和朱元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助力朱元璋从草根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朱元璋非常信任这些人,认为他们是自己最最亲密的战友,是“自己人”,而李善长恰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为有这层关系,李善长在明朝成立后,绞尽脑汁将淮西集团做强做大,不断打压其他势力团体。其中刘基所代表的浙东集团,便是李善长苦苦打压的目标。

1368年,因为李彬事件,李善长和刘基正式“开火”了。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一次,李彬因为犯了罪被身为御史中丞的刘基抓了起来。

李善长赶紧去找刘基说情,但是刘基毫不犹豫地拒绝帮忙,并将事情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

正巧朱元璋的朱批落在了李善长的手上,他忍气吞声,再次找到刘基恳求说:“天下大旱已久,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宜行刑。”

结果刘基一点面子都不给地回应:“杀李彬,天必雨!”

就这样,李彬被处决,李善长和刘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李善长联合满朝文武,指控刘基在祈雨坛下杀 人,才会闹得天怒人怨。刘基知道自己斗不过势头强劲的淮西集团,于是主动选择退出。

刘基的请退让朱元璋对李善长产生了忌惮心理,他认为此时的李善长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同乡了,而是让自己十分头疼的竞争对手。

一天,朱元璋暗戳戳地对李善长说:“人应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智,对越神明。”

意思是说,作为臣子,你得时刻检点自己,不能时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凡事得讲究一个度。

李善长闻言大吃一惊,这是朱元璋在对自己敲警钟啊,鸟尽弓藏等典故一下子冲入他的头脑中,他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接下来,恐怕要大祸临头。

1371年,李善长以生病为由,向朱元璋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来探朱元璋的口风。在他看来,如果朱元璋驳回自己的辞职报告的话,那接下来还有得调整。如果朱元璋让自己辞职,那就意味着,自己真的已经被朱元璋忌惮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朱元璋拿到辞职报告后,眼都没眨一下就批了。李善长十分无奈,从此退休回到了老家,当时的他,年仅58岁。

3.称病还乡,却不肯放下对权力的执念

按理说,既然已经退出,那就好好地颐养天年,打消皇帝对自己的怀疑,为自己和家人求一个善始善终好了。但是,李善长实在是不甘心那。

在回到家乡的第二年,李善长接连向朱元璋发了几道奏疏,说自己病已经好了,希望朱元璋能够重新用自己,让自己为帝国效力。

朱元璋看完后冷笑两声,给李善长安排了一个活计:在凤阳重修一座皇城。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把李善长的儿子李琪召为驸马,以便安抚李善长那颗不甘寂寞的心。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不想让自己重回宰相之位,郁闷了一阵子后,他想出了新的策略。那就是,给朱元璋推荐宰相,这样自己可以继续做躲在暗处指点江山的那个人。而李善长推荐的人就是胡惟庸。

之后,胡惟庸当上了新任宰相,他为人极其任性,随意扣押奏章,欺下瞒上,排除异己,结果彻底动了朱元璋的逆鳞。1380年,胡惟庸因为陷入谋逆案被处死。

为了借胡惟庸之案彻底消灭淮西集团,朱元璋纠着胡惟庸案不放,在短短五年时间内,牵涉进去数万人,来了一个大血洗。

而李善长虽然已经年近八旬,依然没有被放过。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灭三族,结局凄惨至极。

据说,在行刑之前,吉安侯陆仲亨大骂朱元璋薄情寡义,鸟尽弓藏。

李善长却大声斥责陆仲亨:“你凭什么骂陛下?陛下是千年不遇的豪杰,他当皇帝是天意,换做我当皇帝,也会杀了我这个李善长,还有你陆仲亨!”

其情其景,令人感伤。

4.写在最后

李善长曾被朱元璋视为萧何,最终却没能和萧何一样得到善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遇上的不是刘邦,而是刻薄寡恩的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来说,无论是李善长、胡惟庸、徐达还是刘基,只要有可能威胁到朱明王朝的统治,统统要被清算血洗。

李善长或许到死也想不到,曾经让他誉满天下的荣耀,恰恰是置他于死地的屠刀。

其次,李善长对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过于自信,在明哲保身方面做得不够到位,结果引发了朱元璋的忌惮。

朱元璋的目标很简单,将所有的权力都攥在自己手中,总领全局,拒绝与士大夫集团共治天下。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虽然已经告老还乡,但依然念念不忘干涉朝政,这大大触发了自己的逆鳞。

如果李善长能够效法张良范蠡等人,辞官之后彻底远离朝堂,归耕田园,或许不至于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更多文章

  • 成也萧何败萧何!绝平功臣失点,弗拉门戈痛失南美优胜者杯冠军

    历史解密编辑:硬腿子聊个球标签:南美,巴甲,弗拉门戈,优胜者杯,解放者杯,意甲联赛

    北京时间3月1日上午8点30分,南美优胜者杯决赛次回合的比赛,巴甲劲旅也是南美解放者杯的冠军弗拉门戈迎战来自厄瓜多尔甲级联赛获得南美球会杯冠军的山谷独立。一周前,两支球队首回合的较量中,山谷独立在下半场第69分钟利用角球机会由卡拉瓦哈尔头球破门,以1-0取胜占得先机。本场对决双方拼抢十分激烈,场上黄

  • 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与韩信都没有好下场,而张良却功成身退?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侠说历史标签:萧何,韩信,张良,刘邦,汉朝,汉初三杰,霸王项羽

    同为汉初三杰,萧何与韩信都没有好下场,而张良却功成身退?张良,青年时是侠士,古博浪沙刺秦王。壮年时是谋士,辅佐刘邦成就霸业,晚年时是隐士,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张良成就了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张良确实要谋略高手,他的师傅黄石公应该比他厉害,还有黄石公的师傅应该是鬼谷子,这样推下去,是不是可以推到姜子牙了。张

  • 刘邦有萧何、韩信,刘备有关羽、孔明,为啥刘秀手下没一个出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刘备,关羽,诸葛亮

    一个王朝的建立,除了皇帝本人的雄才大略外,还需要文臣武将进行内外支持。所以在王朝开国初期,我们能看到将星如云、文星荟萃。比如西汉初期,有萧何、韩信、张良等人,名传后世;唐朝初期,有程咬金、房玄龄、侯君集、魏征、长孙无忌等人,凌烟阁24大臣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物;明朝初年有刘伯温、蓝玉、刘基等人,成为

  • 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为西汉做了很多事情,拥有着很不错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害羞的脸标签:萧何,刘邦,韩信,皇帝,西汉,汉惠帝,南征北战

    西汉的建立除了与刘邦有着很大的关系,也与他身边的开国功臣有关,其中就包括萧何。萧何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刘邦了,为了能够让刘邦建立西汉,他也是跟着南征北战,也为刘邦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韩信,只是韩信在帮助刘邦打下了很多地方时却被萧何以及吕雉设下了圈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了性命,的确是很可怜

  • 萧何、韩信、张良谁最聪明?其实他们都不如刘邦背后的一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张良,项羽

    在历史上,吕后生长在一个战乱的年代,她没有上阵打仗,没有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最突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权谋和手段。要说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厉害,可以用她的对手作为参考。下面我们细数一下吕后的对手们,各位就知道吕后厉害的程度了。1.周勃。著名武将,号称“弓马娴熟,孔武有力”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沛

  • 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却为什么没有杀萧何,萧何用什么办法保命!

    历史解密编辑:小哥讲坛标签:刘邦,萧何,韩信,楚王,汉朝,汉高祖,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政权稳定之后,也开始诛杀功臣,杀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刘邦会诛杀这些有功之臣,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稳定。被杀的这几个异姓王,每个人都是战功显赫,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杀了这些人之后,也把目光锁定在萧何身上,萧何月下追韩信,眼光独到,能识

  •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萧何帮吕后诛杀韩信后,为何冒死救其子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项羽,夏侯婴

    一提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我们便会想到了两个经典的词语。第一个是10个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第二个是8个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中“生死一知己”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指同一个人,都是是指萧何。众所周知,萧何原本是沛县的父母官,是曾当泗水亭亭长的刘邦的“老上司”,刘邦起义后,萧何是最早的追随者

  • 高祖的不倒翁,淮阴侯的知遇,立汉第一功臣-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河杂说标签:萧何,刘邦,高祖,韩信,吕雉,知遇,汉朝,淮阴侯,霸王项羽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依赖于身边的忠臣良将,在这些忠臣良将中排在第一的当属萧何。萧何能够以文人的身份位列众人之首,是因为萧何屡次在危急之时将汉政权扶起来,是刘邦最得力的“贤内助”。乐交豪杰,追随刘邦萧何本是沛县的官吏,他为和善,乐于交际,宽容他人,所以早年结交刘邦等一帮性格各异的朋友。刘邦一无所有的时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帮吕后诛杀韩信后,为何冒死救其子?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项羽,夏侯婴

    人生就是或快或慢的一段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人,有善良的好人,有心肠歹毒的坏人,有红颜知己,也有蓝颜故交。你不断地遇到,也会不断地错过,有人会跟你度过旅程的一段时间,也有人会匆匆走过,给你留下模糊的背影,也有人会陪你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而这些人,或轻或重,都对你的人生产生影响,这次和大家

  • 张良那么足智多谋,在韩信和萧何遇害的时候,为何选择袖手旁观?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张良,萧何,韩信,刘邦,吕雉,卢绾,秦朝,春秋战国

    对于张良这个名字想来大家都是耳熟的,刘邦能够拿下江山,就是因为他麾下有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萧何、韩信、张良。后代的人称这三个人为“汉初三杰”。张良因为过人的聪明才智,所以是三节之首。对于张良的评价,从古到今的人都是给予了非常高的描绘。有一条评价他的句子到现在还是一方经典。那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