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依赖于身边的忠臣良将,在这些忠臣良将中排在第一的当属萧何。萧何能够以文人的身份位列众人之首,是因为萧何屡次在危急之时将汉政权扶起来,是刘邦最得力的“贤内助”。
乐交豪杰,追随刘邦
萧何本是沛县的官吏,他为和善,乐于交际,宽容他人,所以早年结交刘邦等一帮性格各异的朋友。刘邦一无所有的时候,萧何就十分赏识刘邦的豪爽为人,在吕公的酒席上赞扬刘邦,让刘邦抱得美人归。
秦末,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各地风云四起,萧何在沛县配合刘邦起义。在刘邦攻打沛县的前后,萧何利用职务保护刘邦家人,成为刘邦队伍的核心成员。
入关抢册,力荐韩信
在刘邦攻破武关进入咸阳,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后,刘邦的农民军们仿佛进入天堂。农民军的首领们个个醉生梦死,只有萧何带兵冲进了丞相府,层层包围起来。萧何让心腹将秦朝有关户籍、法令、地形的典籍一一登记造册,收藏起来以备日后查用,可谓是目光长远。事实证明,这些信息在刘邦统一和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被项羽封到巴蜀汉中之地,在刘邦行军至巴蜀汉中时,发生了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本是一怀才不遇的落魄人才,一直寻找合适的“雇主”,待价而沽,曾受胯下之辱。韩信早先曾投靠项羽,在其帐下执戟,因不受重用转头刘邦。
韩信到了汉营,也没有收到重用,被委派管理粮草,但是被总管后勤的萧何赏识,萧何这才知道韩信不仅是人才,而且是帅才。韩信随着军队到了巴蜀汉中之地仍然没有收到重用,于是在一个月明之夜离开了汉军,萧何得知韩信离开后,急忙追赶,将韩信拉了回来,这才让刘邦没有错失此为帅之材。
韩信归汉营后,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将军。后来韩信为刘邦平定北方,南下合围项羽,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
驻守后方,不绝粮道
刘邦在巴蜀休养生息后,采取张良、韩信的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汉战争开启。刘邦领兵出征后,萧何坐镇后方,为刘邦输送粮草物资。
汉王二年,项羽东进平齐田荣之乱,刘邦趁机攻下了项羽老窝彭城。项羽闻国都失陷,领三万兵力回援,项羽的楚军所向披靡,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刘邦仅领几十骑逃跑。
在刘邦万分困难之际,萧何在关中紧急调拨粮草和士兵对刘邦军队进行补充,刘邦得以在荥阳与项羽周旋。在刘邦和项羽交战的数年之间,正是因为萧何的坐镇,刘邦才得以每每跌倒,每每站起来,反观项羽就很悲惨了,终战中被斩断粮道,失去持续作战的能力。
建汉首功,谨慎侍君
垓下之战后,刘邦建立汉朝,萧何功劳排在首位,任汉丞相。
刘邦做汉王之时,就极其重视对萧何的防范与警惕,在出征期间多次询问萧何的生活,表面是关心,实为提防。
陈豨叛乱时,刘邦亲自征讨。期间淮阴侯密谋叛乱,被吕后知晓。吕后召萧何入宫密谋,随后萧何假传高祖胜利,召臣子庆贺。韩信在进攻庆贺之时,被吕后的人拿下杀掉,就这样萧何在叛乱之前,阻止了韩信的计划,也为刘邦去了一块心病,后来就有了“成也萧何败萧何”一说。
韩信死后,萧何受到封赏,高兴地摆酒庆贺。酒席上一位叫召平的门客向萧何进言,萧何未进战场受如此封赏,汉高祖名为赏赐实为试探,萧何吓出一身冷汗。翌日,便进宫面圣,捐出家财田地,以求平安。
在黥布叛乱期间,刘邦亲征,萧何留守后方。刘邦在外多次问萧相国在朝做什么,萧何在朝中殷勤治理国家,收取民心是刘邦感到危机重重,心里不痛快。萧何得知后,不惜毁坏名声,强买强卖农民土地,使得民怨四起,刘邦在得知萧何的做法后,反而放心,可见伴君如伴虎。
萧何的一生,为人平和谨慎,他是刘邦最忠诚的老乡,从沛县起义一直到建立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萧何得以善终也是因为他谨慎、善变,懂得观察刘邦的心意,在刘邦不同身份的时候,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变的忠心侍奉刘邦,一生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