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浩对南宋初期的政权格局有哪些影响?他其实是务实的主战派

史浩对南宋初期的政权格局有哪些影响?他其实是务实的主战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942 更新时间:2024/1/26 4:50:4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史浩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史浩是南宋初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任宋孝宗的老师,宋孝宗继位后史浩受到重用,先后两次出任宰相,尽管时间不长,但是他对南宋初期的政治格局影响颇深。

由于史浩对德顺之败负有重大责任,又反对宋孝宗和张浚发起的隆兴北伐,因此长期以来,史浩被扣上了“投降派”的帽子,回顾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史浩其实并非投降派,他是属于务实的主战派。

1.拥戴宋孝宗之功

宋高宗仅有一个儿子,由于受到惊吓而死,之后他一直无子,于是他收养了两位赵匡胤的后人,一位是普安王(后来的宋孝宗),一位是恩平王。

为了考察两人,宋高宗让两人抄写500遍《兰亭序》,史浩让普安王抄了700遍再交差,而恩平王一字未抄。

还有一次宋高宗各赐了十个宫女给两人,普安王在史浩的指导下,以庶母之礼对待这些宫女,一个月后,这些宫女被召回,经检查普安王这边的宫女仍然是处女,而恩平王的宫女全部都不是处女。

经过几次考验,宋高宗决定立普安王为太子。

隆兴元年(1163年)元月至五月,史浩第一次出任宰相,淳熙五年(1178年)元月至十一月,史浩第二次任宰相。史浩先后两次做宰相,但是时间都不长,加起来总共只有16个月。

隆兴元年五月,宋孝宗绕过枢密院直接下达了出兵北伐的命令,史浩愤而辞职,宋孝宗第一次将他罢相。

淳熙五年十一月,殿前司的士兵劫掠百姓引起兵民相斗,宋孝宗决定将带头的士兵和百姓都处死,史浩反对这样处理,他认为士兵掠夺百姓在先,因此对百姓的处理应该轻些。宋孝宗十分生气,第二次将史浩罢相。

2.为抗金人士平反昭雪

岳飞是抗金英雄,却被宋高宗和秦桧迫害致死。史浩任宰相时,力主为岳飞平反。

宋孝宗追复岳飞的官职,封鄂王,谥号“武穆”、“忠武”,改葬于栖霞岭。

此外,史浩还请求为主战派的赵鼎和李光等人平反。这两人是宋高宗时的主战派,因此遭到秦桧的打压,屡遭贬官。宋孝宗追封赵鼎为丰国公,赠太傅,追复李光为参知政事。

为抗金人士平反的举动,鼓舞了抗金士气,表明了宋孝宗北伐的志向。

3.举荐人才

史浩十分清楚人才的作用,他向宋孝宗推荐了许多被秦桧打压的抗金人士。

辛次膺和张焘是宋高宗时的大臣,他们因为反对秦桧的屈辱议和政策而被秦桧排挤。

史浩第一次任宰相时,先后向宋孝宗推荐了辛次膺、王十朋、张焘、任古、周大必、张浚和陆游等人。

第二次任宰相时,史浩又推荐了朱熹、薛叔氏、杨简、叶适陆九渊等人。

史浩推荐人才,大公无私,绝不因为私人恩怨影响举荐人才。

比如王十朋曾经诋毁过史浩,但是史浩却不计前嫌地向宋孝宗推荐他。宋孝宗还特意询问史浩为何推荐“仇人”,史浩回答“臣不敢以私害公”。

史浩推荐的人才主要两种:一种是抗金人士比如张浚、辛次膺和张焘等人。另一种是有才华的学者或者官员。比如朱熹、陆九渊等人。

这些人才为宋孝宗的治国理政作出了贡献。

4.增强民力

史浩认识到,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因此他反对横征暴敛。

史浩还注意保护商人的利益,他用会子(纸币)代替铜钱,促进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可以增强民力和增加国家收入,只有国家富强,才能为北伐事业提供强大支持。

5.慎重对待归正人

当时生活在金国统治区的老百姓,由于各种原因,南下投奔南宋朝廷,这些人被称为归正人。

南宋朝廷对这些归正人一般都是授予官职或者进行安置。

史浩认为应该慎重对待归正人。一是归正人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安置,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压力。二是有些归正人的目的不纯,存在假降等现象。

燕人刘蕴古南下投奔南宋,当时南宋朝廷未加以考察就委任他为鄂州通判。

当时朝廷在濠州招募了上万北方游民,刘蕴古请求前往统领这些游民去抗击金兵。

陈康伯、张焘等大臣都赞同刘蕴古的意见。史浩却力排众议,认为刘蕴古“必奸人,姑欲藉以反其国耳”。

于是史浩召来刘蕴古进行盘问:“樊哙欲以十万横行匈奴,季布尤以为可斩,君得万人何以成功?”

刘蕴古急忙解释:“此皆无家,必不为朝廷留,不如乘其未定而用之。”史浩接着问刘蕴古的家人在哪,刘蕴古失言说出自己的家人仍在幽燕,由此暴露出来自己并非真心归宋的心理。

后来刘蕴古派仆人向金国献上宋军的机密,被宋军查获,刘蕴古被杀。

因此,史浩主张对待归正人要采取务实政策,避免因此增加财政负担,还应辨明其归正的真正意图后再接纳他们。

6.对德顺之败负有重大责任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八月,完颜亮入侵南宋,后被部下发动政变杀死,随后金军北归。

南宋将士乘机发起反攻,西路军的吴璘取得了巨大成果,收复了包括德顺城在内的大片领土。

由于德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金兵对德顺展开反攻,试图收复它,宋军在吴璘的指挥下防守固若金汤。

当年十二月,史浩向宋孝宗建议,宋军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吴璘接到命令后,被迫率军撤出德顺,在撤退途中宋军死伤三万多人。

德顺之败史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吴璘已经收复十三个州,史浩不懂军事,错误地建议宋孝宗从德顺撤军,使吴璘的努力付诸东流。

7.反对隆兴北伐

宋孝宗是位志大才疏的帝王,他空有恢复山河之志,却没有恢复之才。

隆兴元年,宋孝宗任命张浚为枢密使,负责北伐的军事指挥。张浚和宋孝宗一样也是志大才疏之辈,他在各方面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北伐。

史浩对于战局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这次隆兴北伐,史浩是反对的,他认为此时“内乏名臣,外无名将,士卒既少,而练习不精”。对于这种局面,史浩建议“惟当练士卒,备器械、图编围、蓄财赋、宽民力,十年后而用之。”

从史浩的建议可以看出,他虽然反对北伐,却并非秦桧那样的投降派,史浩的策略更为务实,他考虑到南宋当时的国力和兵力,认为应该先和后战,从当时的国情来看,他的建议无疑是最正确的。

史浩反对隆兴北伐,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时机问题。当时金国的皇帝是明君金世宗,他发动政变推翻完颜亮的统治后,平定了国内的内乱,到隆兴北伐时,金世宗的统治已经比较牢固,此时已经不是北伐的良机。

二是军队的战斗力问题。史浩认为此时的南宋已经没有岳飞、韩世忠、吴玠这样的猛将,从后来隆兴北伐的两位主要将领李显忠和邵宏渊的指挥水平来看,宋孝宗时期的将领确实水平一般,和宋高宗时的将领水平相差甚远。

而且宋高宗长期实行投降政策,导致士兵训练不足,军队的战斗力不强。

三是朝廷的财政支撑问题。宋高宗时因为长期与金国交战,军费开支庞大,到宋孝宗时,朝廷的财政其实是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争的。

张浚北伐时军费不足,张浚竟打算向老百姓摊派,由于史浩的强烈反对才作罢。

四是兵力不足的问题。史浩认为,尽管张浚手头有20万人马,但是要分10万人守江淮,运输粮草军资又需要4万人,实际上能进行北伐的兵力只有6万人,这点兵力即使让岳飞来带领也很难有所作为。

从后来隆兴北伐惨败的结果来看,史浩的这些担心正是南宋朝廷面临的问题,最后隆兴北伐不仅没能像宋孝宗预期的那样报仇雪耻,反而被迫签订了更为屈辱的隆兴协议。

南宋初期,朝廷除了存在主战派与主和派,还存在像史浩这样的务实主战派,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财力、军队的战斗力都不足以支撑北伐事业,所以史浩的观点其实是最切合实际的,他主张先和后战,朝廷用十年的时间发展国力,改善财力,提高军队战斗力,等到国家的实力增强,再发动北伐战争。

可惜当时的皇帝宋孝宗志大才疏,不顾国情强行北伐,失败后由激进的主战派变成不思进取的主和派,南宋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中兴。如果宋孝宗在北伐问题能采纳史浩的建议的话,也许历史就是另一种结局。

标签: 史浩南宋

更多文章

  • 仆固怀恩的家族满门忠烈,为什么他晚年时期会起兵反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仆固怀恩,唐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仆固怀恩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人,在“安史之乱”中,他和郭子仪、李光弼是唐军的中流砥柱,他打败了史朝义,结束了八年的“安史之乱”。仆固怀恩满门忠义,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这样的人,本来应该成为比肩郭子仪、李光弼的忠臣才对,令人惋惜

  • 宋仁宗与明仁宗都以仁为庙号,谁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仁宗,明仁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宋仁宗和明仁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仁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所谓的为人君,止于仁。宋仁宗的庙号是“仁宗”,在他之前,没有哪个皇帝用仁作庙号,可以说宋仁宗是仁义皇帝的开山鼻祖。在他之后,还有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以仁为庙号,但是真正配得上仁这个称号的

  • 慕容皝是如何建立前燕的?他称帝后有哪些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慕容皝,前燕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慕容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金庸《天龙八部》里,慕容家族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大燕皇室血脉。慕容博以兴复大燕为大业,给自己一脉单传的儿子取名为慕容复,就是要提醒自己的儿子复国称帝。而慕容复一生致力于光复大燕,为此,他不惜割舍儿女情长,置江湖规则与

  • 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谁是最大的得利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曹操,三国

    曹操得到荆州,想乘势南下,一举夺取江东,却不想在赤壁被周瑜一把大火烧了战船,铩羽而归。那么。曹操兵败得利的都有谁,或者说谁是最大的得利者呢?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首先得利的是孙权。曹操得到荆州后,要过江的目标就是孙权,为此他还给孙权写了一封信,毫不掩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有三万禁军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渊,禁军

    对李渊禁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大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了最高军政大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先说说玄武门之变前李氏父子四人在长安城内的

  • 刘备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 刘备为何会选择刘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儿子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传位,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生于乱世,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有其一,是与曹操比肩的一代英豪。其识人、用人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时,为什么选择了刘禅呢?其实刘备是选无可选,只有刘禅最合适。刘备我们都知道刘备有四个儿子,义子刘封,庶子刘禅、刘理、刘永。刘

  • 刘备对诸葛亮信任到什么程度 刘备为什么后期不信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诸葛亮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和诸葛亮,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刘备三顾茅芦请诸葛亮出山,可以说在他俩共事早期,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但到了东汉末年,蜀国如日中天,刘备已经开始膨涨了,他开始看不起诸葛亮行事作风,认为诸葛亮太过谨慎、瞻前顾后,不是帅才,只适合为相。所以后来,诸葛亮后期基本上没多

  • 宇文泰是如何成为西魏的实际掌权人的?他为什么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宇文泰,南北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宇文泰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都知道隋唐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但真正为隋唐盛世打下基础的人是谁,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他不是杨坚,不是李渊。而是为中国历史做出突出贡献的,但大家不太熟悉的“北周文帝宇文泰。”宇文泰,字黑獭,代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 庞统诈死落凤坡是不是真的 庞统真的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庞统,蜀汉,诸葛亮

    对凤雏诈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庞统和诸葛亮都是刘备帐下的军师,庞统得到重用也有诸葛亮的原因。二人在功绩和行事风格上的不同。早年间,庞统就和诸葛亮齐名,庞德公就称庞统为“凤雏”,而称诸葛亮为“卧龙”,还说得二人之一,便可安定天下,可见庞统的才能其实并不比诸葛

  • 刘备如果夺得天下的话 刘备第一个杀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蜀汉,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蜀汉刘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势力最强的是曹魏阵营的曹操,势力最弱的则是蜀汉阵营的刘备。但是在三国争霸的中期,刘备一度给曹操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甚至有争雄天下主君的意思。其中的原因是刘备知人善用,自己本事虽不高,但是贵在能够重用贤才之士,因此才慢慢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