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欧洲的板甲到底有多重 靠吊车上马是真的假的

古代欧洲的板甲到底有多重 靠吊车上马是真的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40 更新时间:2023/12/24 22:47:31

说到板甲时代的欧洲骑兵,防护能力大抵还能被承认,然而重量却一直广被人群,尤其是没有板甲的中国人所诟病。两条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流传甚广,一个是说神罗皇帝红胡子菲列特一世老兄想不开穿着一身板甲去游泳结果和屈原做了伴,不过红胡子死时不过12世纪,其时板甲尚未诞生,这事也就没得多说。另一个,则是连外国都甚嚣尘上的说重装板甲骑士必须靠吊车吊运上马,否则沉重的铠甲会让骑士连踩着马镫跨上马都做不到。

起源——英国滑稽戏与电影

19世纪,盔甲基本已经从战场上绝迹,工业化的繁荣也让人们对过去不再高看一眼,嘲笑可怜的古代成了当时欧洲的风气,作为古代标志的骑士自然也逃不过时代的捉弄。一位有名气的中世纪历史与武器业研究者与收藏家在他的著作《A

Knight and His

Armor》中考证过,19世纪末期英国一部名为《当骑士无所畏惧时》的滑稽戏里,第一次表现了重甲的骑士靠着吊车上马的滑稽场面,以表现古代骑士的粗鲁和可笑。

但这部已经失传的滑稽戏究竟如,如今已经难以了解了。真正让板甲骑士得靠着吊车上马这个观点走红世界的,是因为著名演员、导演劳伦斯·奥利弗,当然或许这位先生并不广为中国人所知,但他第二任夫人就知道的人多了,便是《乱世佳人》的女主角费雯·丽。劳伦斯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并自拍自演的电影《亨利五世》中,他不理历史顾问的一再反对,加入了这样一个吊车吊着骑士上马的镜头。

(电影中的骑士吊车上马镜头)

这个剧情是该片的独创,并非莎士比亚的发明,反而在莎士比亚笔下,这部戏的兄弟作品《亨利四世》中,第四幕时凡农说到:“一个个顶盔带甲、全副武装,就像一群展翅风前羽鲜明的鸵鸟,又像一群新浴过后喂得饱饱的猎鹰……我看见年轻的哈利套着脸甲,他的腿甲遮住他的两股,全身披戴着壮丽的戎装,有如插翼的麦鸠利从地上升起,悠然地跃登马背,仿佛一个从云中下降的天使,驯伏一头倔强的天马,用他超人的骑术眩惑世人的眼目一般。”显然生活在板甲时代的莎士比亚很清楚,穿着板甲上马不是什么问题。

到底板甲有多重?

不过,既然电影不能算证据,自然莎士比亚的戏曲也不能作数。我们还是看看真正的板甲到底会不会有那么沉重吧。根据《THE KNIGHT AND THE

BLAST FURNACE》一书,14到15世纪的甲很少超过15kg,到16世纪末期时,就已经上升到了25kg,而Emmanuel

Philbert和Valerio Zacchei的甲还能重达26kg。

可见26公斤在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是相当重型的甲胄了。只是纸上数字终究虚,好在板甲自14世纪诞生至今不算特别久远,因而有大量实物保存至今,让我们可以一观究竟。顺带一提,这个大量,意味着成千上万的板甲被存留至今,如建成于17世纪的奥地利格拉茨军械库就存放着数以千计的盔甲,于是现代人将之直接改造成了世界最大的甲胄博物馆。

我们按照出现的先后时代来看看不同时期不同款式板甲的重量。

这一套是是1480年左右,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超哥特甲现代复原制品。所谓超哥特甲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样式风格,而是指德国兰茨胡特的洛伦兹·海姆斯密特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他舅蒂罗尔大公基克门多制造的几套超华丽的哥特甲。哥特甲是现代玩家最为喜欢的类型之一,这超哥特甲更是其中珍宝级的存在。不过为了从头顶到脚尖的高度防御,这一套甲胄重量已经达到了23公斤。

进入16世纪,为了对抗战场上威力日渐强大的火枪,骑士的盔甲做的越来越厚,重量也随之激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504年采纳了盔甲大师Konrad

Seusenhofer研究出的新工艺,在盔甲板上打造出密集的隆起的长条,使其产生类似加强筋的效果,从而在减轻重量的同时,防护能力反而有所提高。这样一套马克西米利安式全身板甲重量约21.5公斤。

16世纪末,德国盔甲大师安东·佩亨豪瑟尔接下一个大订单,是萨克森选帝侯克里斯汀一世的夫人索菲亚找他为选帝侯打造12套藏青色花纹盔甲。这是其中一套半身甲,盔甲下沿覆盖到一半的大腿,重量只有14公斤。这一批盔甲最终并未能全部完成——1591年9月,雇主选帝侯就先死了。

这套1600年前后的意大利北部骑兵板甲,和过去全身板甲相比省去了铁靴子,脚和小腿不再被甲胄覆盖,以便骑兵们使用更受欢迎的马靴。这一形式被称作3/4甲,在防护面积上和古代其他盔甲——比如中国传统重甲相当,重21.6公斤。

英国人长期以来既没有大型的盔甲工厂,也没有出名的板甲大师,喜好骑士比武的贵族们用的板甲一直依赖从欧洲大陆进口。不过这个事情到16世纪前期终于改变了——对骑马比武有狂热爱好的亨利八世上台了。当上国没几年,亨利八世就在格林尼治宫设立了一个盔甲作坊,研发英国自己的板甲。不到一年,英国人的板甲就诞生了,这种盔甲被称为格林尼治板甲,相比欧洲的盔甲,格林尼治甲从外观上就显得厚重许多,而且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这套1590年的格林尼治甲重达32.3公斤。

从十几公斤到32公斤,这个区间基本囊括了各种主流板甲的重量,若是对甲胄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板甲并不沉重,和其他类型的许多盔甲相比甚至还显得略轻,而那些盔甲的防御能力却还赶不上板甲。那么,别的类型的盔甲,比如中国的盔甲都有多重呢?

中国盔甲有多重?

汉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铁甲时代,由于许多汉代王侯贵族墓地的发现,汉代甲胄也随之出土不少,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盔甲的分量。比如汝阴侯墓中随葬有一卷铁甲,为半身甲胄,头盔已经残缺,剩余的甲片就重达20.2公斤。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的西汉铁甲和广州南越王墓铁甲比较简单轻薄,重量分别为11.14公斤和9.6公斤。然而和上面的板甲半身甲不同的是,这些甲所用甲片薄,基本平均只有1mm厚,而不像板甲平均厚度在1.5mm以上,而且同样是上半身的甲胄,这些汉甲却均不含胳膊部分和头盔。

上图是满城中山王汉墓的铁甲复原形象,虽然中山王的甲片厚度也只有1mm,但编织较密,甲片重叠,防御力和精细度都比南越王墓铁甲或二十家子古城铁甲要高。当然,重量也要高不少,这样一个不含头盔,不防御胳膊和脖子的鳞甲,已经重达16.85公斤,比萨克森选帝侯克里斯汀一世那上半身全面防护的板甲还要重。

广州明代铁甲是在广州城建中偶然发现的,出土时仅为一批堆在一起,部分有连接的甲片。在通过对比明代雕像和画作甲胄进行复原后,得到了上图这样一个甲胄样式,从防护面积来看比起汉代铁甲已经有所进步,不过依然没有两臂和头颈的防护,重量约为11公斤。

汉以后甲胄物相关研究较少,但文字上还是留有一些记载甲胄重量的证据的。比如《明会典》记载“青布铁甲每副用铁四十斤八两,造甲每副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明代一斤合现代590克,24斤约合现代14公斤,大抵就是前述复原的明代铁甲再加一个头盔的分量,相比半身式板甲,重量相当。

宋代甲胄目前缺乏实物研究,不过《宋会要·舆服6之28—29》中这样记录——

“枪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八斤一两至五十三斤八两”;

“弓箭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五十五斤至四十七斤一十四两”;

“弩手甲每一副皮线穿举全成重四十五斤半至三十七斤一十两”。

宋代一斤合现代633克,换算下来,即使是按最轻来说,也要枪手甲36.8公斤、弓箭手甲34.8公斤、弩手甲28.8公斤。远比全身板甲还重,即使是厚重著称的英国格林尼治全身板甲也要略逊一筹。

而这分量证据也有其他文献可供比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5绍兴二年六月丁巳》中张俊请求为其军队制造的甲胄,“凡鍪甲一副率重四十有九斤”,《宋史·卷一九七·兵制十一·器甲之制》详细解说制造全装甲所需的各种甲片数量及其重量,而总计下来“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都是相当于31公斤多。

可见,相比其他类型的盔甲,尤其是相比中国盔甲,欧洲板甲并不更重,而这还没有考虑到板甲更大的防护面积、更好的防御力。毕竟即使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步人甲,也没有把整个胳膊手以及脚都纳入装甲保护之下。

至于人们常常诟病的灵活性?

这两个姿势已经说明了一切。

标签: 欧洲板甲

更多文章

  • 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唯美的镜头之一,当然也是最感人落泪的镜头之一。那么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谁?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因躲在园子里偷看禁书《会真记》,不曾想被落花盖满身满书,他原本想要把这些被凤吹落的花抖动下来,又恐怕践踏了她们,就用衣服兜住这些花洒在了水里。这个时候黛玉来了,她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说明

  • 朝贡体系崩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世界各地都发生了什么事?(朝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朝贡体系,明朝,朝贡制度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

  • 历史趣闻:古代皇帝御驾亲征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御驾亲征,汉朝

    御驾亲征这个词,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初衷大多是皇帝不放心,亲临一线以提高胜算。但也有如小说家言神雕大侠拍死蒙哥汗那样,皇帝一人被狙杀,全军立马不战而乱的反面例子。那么现实中皇帝御驾亲征,到底胜率如何、影响如何呢?御驾亲征,大概分这么四个类型。其一是创业型亲征。例如汉高帝灭西楚,光武帝翦灭群雄,三

  • 西游记孙悟空做的最厉害的一件事不是大闹天宫,做了却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游记,大闹天宫

    都知道孙悟空最得意的就是大闹天宫,他从五行山下出来后,在西行的一路上,但凡遇见个妖怪总要拿此事吹嘘一番。不过得来的结果往往与他所想的不一样,知道他底细的人总是嘲笑他是弼马温,真的把美猴王气个不轻!其实孙悟空还做了一件事比大闹天宫更厉害,但他却从来没说过,这是为什么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首先就要知道孙悟

  •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

  • 西游记中桥段那么多,为何最经典的桥段是三打白骨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当中,师徒四人一路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一难是三打白骨精,而这一段被文化大革命所摘取了一段,唐三藏看谁都像好人,不分好坏,只要看着是个人就好,而猴子虽说在石头里漰达出来的,想当年大闹天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要看一眼便知道谁是好坏,这就是文革的要求,也可以理解毕竟潜伏在暗

  • 长篇武侠小说连城诀简介 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庸,连城诀

    《连城诀》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最初在1963年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书名本做《素心剑》。《连城诀》讲述农家子弟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欺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看穿人世险恶,回归自然的故事。该书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鲜明。内容简介在湘西沅

  • 连城诀人物介绍及作品鉴赏 该作品的武功设定和艺术特色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连城诀,金庸

    《连城诀》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最初在1963年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书名本做《素心剑》。人物介绍狄云“铁锁横江”戚长发的弟子,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铺乡下长大,憨厚,朴实,无心却执拗,与师妹戚芳青梅竹马。他从戚长发那里学得几招“躺尸剑法”,在万府做客时

  • 连城诀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 它还有另外一个书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金庸,连城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金庸著名的一本武侠小说《连城诀》,论刻画人性,这本书应该是金庸武侠之最,很多读者都对它十分熟悉。不过有些读者不知道,《连城诀》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有另外一个书名,相比“连城诀”,这个书名更具深意。《连城诀》之名来自小说中的一本《连城剑谱》,说是剑谱,它实质上是一组密码,记录了梁元帝

  • 国子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职务上的设置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主要功能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