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谁?

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25 更新时间:2023/12/19 9:00:27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唯美的镜头之一,当然也是最感人落泪的镜头之一。

那么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谁?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因躲在园子里偷看禁书《会真记》,不曾想被落花盖满身满书,他原本想要把这些被凤吹落的花抖动下来,又恐怕践踏了她们,就用衣服兜住这些花洒在了水里。

这个时候黛玉来了,她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说明了她对葬花的态度。原文如下: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原本只是想怕糟蹋了落花,把花丢在水里随流水而去,而黛玉的想法恰好相反,她认为花丢在水里,一旦遇到混脏的地方,岂不是把花都糟蹋了,还是把话埋葬了好,随土化了,更干净。

这就是黛玉葬花的第一次描写,也是宝黛爱情的升华。宝黛的爱情,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喜欢就可以去表白,他们只能把这些心事存在心里,以各种话来试探彼此,所以才经常出现宝黛之间闹别扭,还有黛玉的爱使性子。

其实黛玉的小性子,还有黛玉的使性子,都不是她这个人性格的使然,而是在那种喜欢一个人又得不到确切回应的情况下的一种不断的试探的结果,黛玉的爱闹也好,使小性子也好,都不是针对别人,而只针对宝玉。特别是那次,湘云拿黛玉比戏子,黛玉不恼湘云,反而恼制止湘云说话的宝玉,就是这个道理了。

黛玉自己也说,宝玉不说不笑,比别人笑了还要让她生气,这就是非常在乎一个人的真实心里想法。若是此刻的黛玉不在乎宝玉,只是与宝玉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自然不会表现的如此敏感和过度反应。一切都只因为一个情字,宝黛的心里深爱着彼此,只是碍于那个时代封建的礼教不便说出来,只好用这样或者那样的话,不断的试探彼此。

黛玉第一次葬花,也就是宝黛爱情正式升华的开始。当宝玉看到故事里面男主角像女主角告白的那一段时,他也说了一句话,差点惹恼了黛玉。当然黛玉这里不是真的恼了,不然凭宝玉一句:“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这样的话,黛玉就扑哧笑了,而且也用故事中的话说宝玉,可见在黛玉的心里,并不会真因宝玉的话,而恼了,不过是那个时候的大家闺秀碍于礼教不便于听这些所谓的情侣之间的真情告白而已。

如果说黛玉第一次葬花葬的是飘落的花朵,那么第二次葬花葬的就是自己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因宝玉的丫头不开门,黛玉疑心宝玉不让开门,心里觉得特别的委屈和失落,一个人哭着坐到天亮。这一天恰好是一年一度的芒种节,园子里的姐妹都去饯花神了,唯独不见黛玉。宝玉去潇湘馆里找黛玉,宝钗原本也打算去,但为了避嫌没有进去,而跑去扑蝶了。

宝玉去了,黛玉并不理会他,而是自己去了。这一去,黛玉的心里充满了委屈,也充满了对未来感情和婚姻不确定的担心,当然更是因宝玉昨晚上的不开门而生气。

这个时候黛玉就跑去葬花了,还唱出了一首千古绝唱《葬花词》,特别是那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是形象的写出了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场景。后面还有一句,真实写出了黛玉葬花的用意和要葬的人,那就是让人伤感落泪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句话宝玉听了痴了呆了哭了,而黛玉也是泪流满面。相信这一刻的黛玉,尤其是心情十分失落,对未来一片茫然的黛玉,此刻的心情伤感到了极点。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了未来,想到了残花落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个时候黛玉看似哭的是自己,葬的是花,也是自己,当然更是她对未来的茫然,还有对与宝玉感情的迷茫。

熟悉黛玉结局的人都认为这段葬花词,对黛玉来说也算是一句戳语,不幸言中了她的悲剧结局。其实黛玉的这段葬花词,又何尝不是对整个大观园女儿命运的一种预兆和写实。

与其说黛玉这次葬花,葬的不是花,而是她自己,不如说这里的小我,也有大观园里众女子的身影。如黛玉的几个替身,如晴雯,她最终的命运也是像这落花残花一样随风而去,真正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还有十二小戏子之一的龄官,她也是黛玉的替身之一,她最终的结局没有交代,但从她前面的病和与贾蔷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来看,她的结局也注定了悲剧,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还有尤三姐,她也算是黛玉的替身之一,她在开满了鲜花的季节死去,也是真正的花落人亡两不知。除了黛玉的这几个替身之外,还有为爱而死的司棋,跳井自杀的金钏,被爱欺骗吞金自杀的尤二姐,还有被践踏而死的香菱,还有受惊吓和委屈而死的柳五儿,还有被撵出贾府出了家的芳官,还有看破红尘而出家的惜春,还有为和亲远嫁海外的探春,还有因懦弱和娘家不管被虐待而死的迎春,还有当了贵妃不名不白死去的元春,当然也包括最终嫁给宝玉守寡的宝钗。她们的命运注定了悲剧,也注定了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所以黛玉葬花葬的不只是自己,也有大观园里的众多姐妹,她们的命运比早亡的黛玉好不到那里去,甚至还不如黛玉。

黛玉葬花实际上也是葬的贾府,黛玉死后,贾家也彻底败了,其他人如嫁给宝玉的宝钗,虽然做了宝二奶奶,但也难逃贾家被抄的命运,她的结局守寡不说,还要吃尽了人世间的苦,至于说嫁给贾雨村一说,那肯定是浑说,宝钗不是袭人,她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不会一女嫁二夫,也不会嫁给仇人。还有王熙凤,再强大的气场,都无法改变贾家败落的结局。

所以黛玉葬花也暗示了贾府的结局和最终的命运,当然也包括大观园里的所有女子。从这点上来看,黛玉葬花,葬的是花,也是人,而且是大观园里的所有人。

标签: 黛玉葬花

更多文章

  • 朝贡体系崩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世界各地都发生了什么事?(朝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朝贡体系,明朝,朝贡制度

    1511年一直被认为是明朝朝贡体系解体的一年。不仅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区,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连南洋地区的小邦也开始被西方殖民者所侵蚀。那么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地,都在发生什么事情呢?他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什么内在联系?1511年的世界,是从中世纪进入到近代的关键年份。虽然很多事情不是在这一年里发生

  • 历史趣闻:古代皇帝御驾亲征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御驾亲征,汉朝

    御驾亲征这个词,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初衷大多是皇帝不放心,亲临一线以提高胜算。但也有如小说家言神雕大侠拍死蒙哥汗那样,皇帝一人被狙杀,全军立马不战而乱的反面例子。那么现实中皇帝御驾亲征,到底胜率如何、影响如何呢?御驾亲征,大概分这么四个类型。其一是创业型亲征。例如汉高帝灭西楚,光武帝翦灭群雄,三

  • 西游记孙悟空做的最厉害的一件事不是大闹天宫,做了却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游记,大闹天宫

    都知道孙悟空最得意的就是大闹天宫,他从五行山下出来后,在西行的一路上,但凡遇见个妖怪总要拿此事吹嘘一番。不过得来的结果往往与他所想的不一样,知道他底细的人总是嘲笑他是弼马温,真的把美猴王气个不轻!其实孙悟空还做了一件事比大闹天宫更厉害,但他却从来没说过,这是为什么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首先就要知道孙悟

  •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

  • 西游记中桥段那么多,为何最经典的桥段是三打白骨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当中,师徒四人一路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一难是三打白骨精,而这一段被文化大革命所摘取了一段,唐三藏看谁都像好人,不分好坏,只要看着是个人就好,而猴子虽说在石头里漰达出来的,想当年大闹天宫,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要看一眼便知道谁是好坏,这就是文革的要求,也可以理解毕竟潜伏在暗

  • 长篇武侠小说连城诀简介 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庸,连城诀

    《连城诀》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最初在1963年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书名本做《素心剑》。《连城诀》讲述农家子弟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欺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看穿人世险恶,回归自然的故事。该书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人物性格鲜明。内容简介在湘西沅

  • 连城诀人物介绍及作品鉴赏 该作品的武功设定和艺术特色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连城诀,金庸

    《连城诀》是当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最初在1963年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书名本做《素心剑》。人物介绍狄云“铁锁横江”戚长发的弟子,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铺乡下长大,憨厚,朴实,无心却执拗,与师妹戚芳青梅竹马。他从戚长发那里学得几招“躺尸剑法”,在万府做客时

  • 连城诀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 它还有另外一个书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金庸,连城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金庸著名的一本武侠小说《连城诀》,论刻画人性,这本书应该是金庸武侠之最,很多读者都对它十分熟悉。不过有些读者不知道,《连城诀》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有另外一个书名,相比“连城诀”,这个书名更具深意。《连城诀》之名来自小说中的一本《连城剑谱》,说是剑谱,它实质上是一组密码,记录了梁元帝

  • 国子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在职务上的设置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元朝,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主要功能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

  • 斩蛇起义和刘邦起义有什么关系 两件事是同一样的一件事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刘邦,刘邦起义

    古今中外的起义,都是以攻击朝廷的行政机构或军队为标志的。比如:带人攻占个县衙或府衙,杀了个县令或太守的,可以表明起义了;带人袭击了朝廷军队,杀了个将军或都尉的,也可以表明起义。但是,这斩蛇与起义却显然一点关系都没有。即便这蛇跟今天的大熊猫一样,是大秦朝的最珍稀的保护动物。你杀了蛇,也不能就此表明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