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许攸恃宠而骄,最终被杀。自古功臣,会被杀,多数是因为他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目无君主,所以才引起君主的不满,由此也就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许攸恰恰就属这一类型。许攸,中平元年(184年)曾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豪杰周旌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姓名失考)为帝,后被汉灵帝觉察,谋反失败,王芬自杀,许攸逃亡。永汉元年(189年),随着天下大乱,东汉名存实亡,逃亡五年的许攸终于可以出来露面,随后他就前往冀州,投靠了袁绍,成为他麾下的谋臣。
在袁绍麾下,许攸到底干了什么,史书记载的很少,只是提及在官渡之战,许攸曾向袁绍建议:“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其意就是曹操兵力本来就少,此时他举全国之兵来抵挡我军,其大本营许都肯定是兵力空虚的。因此,如果此时我军派一支部队轻装简行,然后在最快的时间内,连夜奔袭,则许都一定可被我军攻占。而后,我军就可以在占领许都后,以献帝的名义讨伐曹操的话,处于内忧外患下的曹军一定不能再抵抗我军,曹军必败。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许攸的这个计策就是虎口掏心之策,对于曹军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在当时若袁绍能够采纳这个计策,曹军必败,日后整个三国局势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袁绍一统天下不是没有机会。只是可惜,袁绍并没有采纳许攸的这个计策。
从许攸提出的这个计策来看,许攸这人本事不差,虽不能由此说他是三国顶尖的谋臣,但却可以说是他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谋臣。可是可惜的是,他虽是位合格的谋臣,可他效忠的君主却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袁绍是个刚愎自用的君主,在多数时候他是听不进去麾下谋士的任何谏言的,不然若是当时袁绍听得进去谋士的谏言,以袁绍虎踞四州之地,拥众数十万的实力,一统天下不是没有机会。而也就是在官渡之战时,因远在冀州邺城的审配错误的应对了许攸家人犯法的事情,将许攸家人悉数逮捕入狱,按理说犯法了,进监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审配在处理的过程中却多少有些公报私仇的成分,如此许攸知道后,自然是大怒,毕竟“我在前面卖命,你却在背后搞完”,这是让谁都受不了的,况且许攸在袁绍麾下,又不太受重用,累死累活替袁绍出主意,可袁绍却经常不接受。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既然在袁绍处得不到重用,而且在后人的家人还被搞,如此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许攸投向了曹操。
从史书记载来看,许攸投向曹操后,曹操是很高兴的,是跣足出迎,然后高兴地说道:“子远来了,大事可成”。而事实上,许攸的确不负曹操的期待,投靠不久,他就向曹操提出:“今孟德孤军独守,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此乃危急存亡。现在袁军有粮食存于乌巢,虽然有士兵,但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军自己败亡”,即偷袭袁绍的储粮之地乌巢,彻底断了袁军的粮草供应,由此袁军就可不攻自破。曹操不似袁绍,他对于麾下的谋士所提出的建议还是愿意听从。之后,曹操正是听从了许攸的这个建议,最后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而也官渡之战的胜利,才有曹操后来的霸业。
因此,许攸对于曹操来说,其功劳无疑是巨大的,而也因许攸对于曹操功劳的确很大,所以曹操也很敬重他,只是许攸这人太过恃宠而骄。《魏略》载:“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当时许攸让曹操得到冀州后,是越发的骄傲自满,他不但在大庭广众下直呼曹操的小名,并说道“阿瞒,没有我,你能得到冀州吗?”,而当时曹操不好发作,只能是笑笑地答道是的。自此开始,曹操对许攸已是颇有芥蒂,开始有些嫌弃,但是此时的许攸并未察觉,或者说是察觉了,可却依然收敛。此后,许攸又经常在外人面前表露出他对曹操有重要,曹操是因为他才有今时今日的成绩,比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时,就对左右说道:“曹家人若没有我,进不得此门”。如此,就在许攸这般吹嘘下,居功自傲下,曹操最终对他下手了,后许攸也就走向了毁灭。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