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姚广孝为什么被称为“黑衣宰相”?“黑衣宰相”指的是什么?

姚广孝为什么被称为“黑衣宰相”?“黑衣宰相”指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3/5 12:22:17

姚广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

“宰相”,是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最高文官。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参与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姚广孝就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的"政治和尚",被称为"黑衣宰相"。

“妖僧”,是以天地做棋盘,以众生做棋子,可怕的是还一直潜于幕后。

公元1348年,一个21岁的青年结束三年流浪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位青年叫朱元璋。

同年,还有一个14岁少年出家为僧,后来他亲手改变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

这个少年叫“道衍”,后来被赐名姚广孝。

朱元璋十多岁要饭时,遇见一个算命先生,老先生瞧这孩子长相奇特,气宇轩昂,眉间透着一股帝王之气,不由大叫“此乃吉人天像”。

道衍和尚一次在嵩山寺游历,也遇到了相面大师袁珙。

袁珙对他说道:“你长相奇特,三角眼,面有病虎之相,必然天性喜欢杀戮。这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啊!”

道衍和尚听了哈哈大笑,喜不自胜。

(刘秉忠,字仲晦,邢州人。少时,隐居武安山,遂出家为僧。后居云中,跟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凡征伐谋议,均有参与。元世祖至元初,翰林王鹗请改正其衣冠,诏从。遂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作为一名和尚,不学佛法却拜道士席应真为师。

席应真可不是个不简单的人。此人身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却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

有其师必有其徒,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

他了解人性的特点,掌握了权力斗争的手段。

按正常逻辑,如果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乱世之时才是最好的机会。

而此时的中国正直元朝末年,战火纷飞,正是建功立业、实现自我抱负的大好时机。

可是,学了那么多年阴阳术数、兵法理论的道衍,并没有选择在此时出山,反而跟着僧人去学禅、游历四方。

不知是他感觉时机未到,因为那个年代枭雄太多而自己又年纪尚轻的缘故,还是现在已是乱世无法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等待盛世来临后自己先给它搅个翻云覆雨然后,再来收拾残局方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真正原因了。

就这样道衍一直蛰伏着、等待着,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机会。

直到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马皇后病逝。

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当祈福之后朱元璋把这些高僧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时,道衍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这就是道衍一直在等的那个机会,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

他因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

当他见到朱棣时,他告诉朱棣他愿意追随朱棣。若朱棣用他,他将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知道“王”上加“白”是什么字,朱棣害怕了、斥责了他,当朱棣把他带回北平时,道衍知道自己赢了,他遇到了对的人。

他已经等的太久了,一肚子的经韬纬略无处发泄,他渴望得到施展的空间,他渴望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用于实践之中。现在属于他的机会来了,他也必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这两个不凡男人的相遇,在冥冥中注定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必将发生。

这一年,他48岁。

道衍跟随燕王去了北平,在庆寿寺做了主持。

他这个主持与别的主持不一样,他不念经、不祈福,却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劝说着朱棣——造反。

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朱棣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后,感到唇亡齿寒,十分郁闷。

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在一旁的道衍立马说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在犹豫,因为他知道造反不得民心,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

道衍却告诉他:“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这句话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已经把朱棣的那点犹豫、不安,彻底抹掉。

一句话就可以鼓动人造反,这就是道衍的魅力。

朱棣决意起兵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瓦碎,可是不祥之兆。

朱棣见到后大惊失色,心灰意冷。

此时还是道衍,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只有真龙出事之时,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在道衍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

这一年,他65岁。

朱棣不是刘秀,他没有“位面之子”的光环,尽管陆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打了三年,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

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朱棣知道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自己必败。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道衍提出了一个新战略:绕过那些坚城,用轻骑直取京师。

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

这一年他68岁。

道衍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他对朱棣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

但他一直居住在寺庙里,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

白天上朝,晚上与青灯古佛作伴。对朱棣的赏赐,大多拒绝。少有接受的金银财宝,也都赠给宗族。

有得必有失。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八月,身为太子少师的道衍和尚回到故乡看望姐姐,但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姐姐却对他闭而不见(姊不纳),无奈之下,他只好去见青年时候的好友王宾,可是王宾也不愿意见他(宾亦不见),只是让人带了两句话给他,这两句话言简意赅,深刻表达了王宾对他的情感:

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道衍此时终于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原先的亲人、朋友,都纷纷离他而去。也算是他人生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年,他70岁。

《永乐大典》是1403年(永乐元年)由解缙主修,次年竣工,书名《文献大成》。但明成祖认为全书过于简略,便于1405年(永乐3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修,姚广孝抽调了文苑名士、高僧、名医、书画家等2180余人参加工作。用了当时皇家图书馆—甫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指派官员分赴各地采购图书。历经四年,直至1408年(永乐6年)冬天全书告成。当他将这部巨帙进呈给明成祖后,明成祖十分高兴,当即为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为之撰写了序文。全书计有22877卷,另加目录60卷,装订为11095册,约三亿七千万字。

这一年,他74岁。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道衍病逝。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第一功臣兼旧友,休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了他,并追封他为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在道衍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他配享朱棣的庙庭。

他是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

这一年,他84岁。

纵观道衍一生,这个人好像并无所求,他无儿无女,不贪权,不爱钱,不求名。

他造反的唯一目的好像就是——抱负,实现自己的抱负,将自己前半生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施展才华、韬略尽情的施展。

他谋划推翻了一个政权,又参与重建了一个政权,却什么也不要。他以“黑衣宰相”的身份,行走于朝堂和佛堂。在君王面前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

他是一个奇人,明朝第一奇人“黑衣宰相”—姚广孝。

标签: 姚广孝明朝

更多文章

  • 御史大夫张汤死后,为什么会导致丞相府赴灭?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汤,汉朝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御史大夫张汤死后,为什么会导致丞相府赴灭?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让丞相府如临大敌的,是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御史大夫张汤。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张汤,他是司马迁笔下大大有名的酷吏之一。此时他正踌躇满志,很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情。他不知道的是,仇家已经开始行动。张汤很有才

  • 皇都上完朝之后就很闲吗?揭秘雍正皇帝繁忙的一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 清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雍正的故事。雍正六年(1728),在处理秋审勾决60余人死刑的批示上,雍正对臣下说:“今日因系决定人命的大事,特别费神却丝毫不敢疏忽。又说,我如此劳累精神也都是常事,“朕每日办理政务,日朝至暮,精神倍出,身体从不困乏,倘稍闲片刻,便

  • 刘禅的智慧究竟有多厉害 一句控实权,一句定生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禅,蜀汉

    对蜀汉刘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上个世纪的溥仪,一共出了四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中有以雄才大略闻名的,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有以仁厚爱民闻名的,如汉文帝刘恒、明孝宗朱佑樘,当然也有以昏庸无能闻名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大概就是蜀汉怀

  • 司马光一辈子说了一次谎,竟然还写本子上记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光,北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时期,司马光和王安石可谓是“冤家”,他们俩之间有很多故事。然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却一直都是相互尊重的。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意思是说,我和王安石(字介甫)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

  • 刘贺在他称帝的27天里,他都在做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贺,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史书对刘贺在接到玺书到被废的这27天里的记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说不公平呢?因为史书并没有完整地记载刘贺在这27天里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而是记载了他在这27天,究竟犯了什么错误。由于刘贺犯的错误非常多,光是派使者到各地去征索物品,就有

  • 朱元璋打仗的水平到底有多高 两场战役奠定了称帝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打仗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打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上百位皇帝。在这百位皇帝中,只有两位皇帝比较特殊,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要说这两位皇帝比较特殊,是因为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汉高帝刘邦,天资聪颖,为人还有一些小手段,

  • 惇妃是如何得到乾隆的宠幸的?为什么乾隆对她的态度有所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惇妃,清朝

    惇妃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她是出身低贱的宫女,却有幸服侍皇太后,她幸运地被乾隆宠幸,八年内却被两次降级,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太后一句话却让她赢得皇帝专宠,生下最小的公主,成为乾隆晚年最宠爱的妃子……乾隆二十八年年初的宫女选秀中,有一位来自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女

  • 孙过庭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书法史上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过庭,唐朝

    学习书法的人,应该都知道孙过庭的《书谱》,它在初唐书论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下面来介绍一下《书谱》和它的作者孙过庭。孙过庭,名虔礼,以字行,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的并不多。从好友唐朝初期诗人陈子昂为他撰写的碑记《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孙

  • 恭嫔:一进宫就被乾隆日夜宠幸,为何只是个嫔?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恭嫔,清朝

    众所周知,乾隆是清朝有名的风流天子,宠幸过的女人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让他动情的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都是一些无宠之人,比如说愉贵妃、婉贵妃,都长期没有得到晋升,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要讲的这位同样也是如此,她便是恭嫔。恭嫔林氏的父亲名为佛音,是一名拜唐阿,所谓的拜唐阿指的是各衙门没有品级的管事者,可见

  • 朱元璋推翻蒙古还俘获十万蒙古女子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蒙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蒙古女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我国历史上,建立各个朝代的民族基本上都是汉族,而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则是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历时九十八年。说起朝代的建立,自然少不了朝代的更迭,当一个朝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后,总是会有一些后来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