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胆略过人却过于残忍

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胆略过人却过于残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38 更新时间:2023/12/8 4:36:03

元末天下大乱,除了最终一统中土的朱元璋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大盐枭张士诚,志大才疏,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登顶的最大对手。

他就是陈友谅。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府玉沙县人,治下在今天的湖北省沔阳西南的沔城。此人出身渔家。从各种记载中判断,陈友谅懂经史,通武事,胆气豪壮。但是,种种情形表明,他很有可能属于那种艺不算很高胆子却极大,胆子虽然很大心并不细且很黑那一流人物。

元末天下大乱之后,陈友谅投奔到了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天完红巾军中,在丞相倪文俊部下做薄书掾,大概是主管总务簿册一类的小官。随后,逐渐以军功升任为元帅。听起来这个名头很吓人,当时却并不值钱。

网络配图

元帅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官名,春秋晋文公时,就已经称中军主将为元帅。唐初开始,元帅一般由皇子亲王担任,权任极重。后来的宋朝也沿袭了这种做法,大体上只有皇子才能出任号令一方的元帅之位。比如,北宋亡国的靖康之耻时,侥幸脱出的赵构,便被困在都城里的大哥宋钦宗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到蒙古人建立了元朝时,大约是觉得这个汉语的官名很威风,于是,最开始在边疆地区,后来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元帅府或者分元帅府,成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公署。为此,元末大乱时,凡是拉起一竿子人马的人,哪怕是阿猫阿狗,只要手里握有百八十个鸟人,便都会自称元帅,有壮胆吓人、自娱自乐的意思在里面。这种情形,和民国时期,手里有几只枪就会给自己任命一个“司令”,今天满大街都是“总裁”、“董事长”的意思差相仿佛。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位陈友谅不完全是虚张声势,他还真的掌握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部队。当时,天完国皇帝徐寿辉与丞相倪文俊合谋,把太师邹普胜排挤出了决策层。不久,这位丞相便大权独揽,露出不把天完皇帝放在眼里的模样。于是,皇帝徐寿辉准备重新起用邹普胜来制约倪文俊。倪文俊知道后,将自己一再提拔、如今已经独当一面的心腹陈友谅找来,商量着索性干掉徐寿辉,自己来做这个皇帝。

谁知,就在倪文俊设下圈套,发动兵变,天完皇帝已经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之际,陈友谅却突然临阵倒戈,以保驾勤王的名义,率精兵三下五除二便打跑并在后来干掉了倪文俊,将他手下的力量全部收编到了自己手上。陈友谅就此成为天完国皇帝之下的第一重臣,不但握有重权,而且握有重兵。

陈友谅虽然有保驾之功,名义上也相当冠冕堂皇,但却显然有悖于江湖道义。于是,后来便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

网络配图

倪文俊召陈友谅在丞相府密议时,他的一个爱妾曾经出来招呼茶点。据说,当时已经30多岁的陈友谅向来不近女色,因此颇受部下拥戴。谁知,见到这位女子后,陈友谅惊为天人,一时间目眩神迷而不能自己。此后一连数日神魂颠倒,不思茶饭。因此,才有了反戈一击之举。于是,兵变平息后,陈友谅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抢在前往丞相府抄家的兵丁之前,快马加鞭地赶到丞相府,将这位女子抢到了自己府上。后来,陈友谅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兵败身死时,他的臣僚部下逃跑的逃跑,倒戈的倒戈,投降的投降,只有这一位女子为他自杀殉情。这段传奇是否真实,对历史研究者而言或许重要,对陈友谅来说却是一点都不重要。原因是此人号称“素怀大志”。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许多此类素怀大志的人士,一般都会把别人的脑袋看得很轻。不管他们嘴上怎么说,但在内心深处,“宁愿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则是他们永远最真实的信条。因此,这种人大多都很有点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的气概。他们行起事来,一般只看自己需要与否,并不在乎割下任何妨碍了他们利益的人们的脑袋。这种人一般在江湖上大多声名狼藉,很难存身,却常常可以在政治上出人头地。这可能是“行大事者不拘小节”、“无毒不丈夫”之类成语在中国官场与名利场上特别多的原因之一。

我们无法证明陈友谅不属于此类人士。

在这一点上,陈友谅与张士诚虽然大不相同,但一时间,似乎也是很成气候。

公元1359年,即元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在干掉倪文俊的两年之后,再一次同室操戈,杀掉了天完红巾军最孚众望的重要将领赵普胜。

又过了八个月,公元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他以向皇帝汇报军情的名义,安排一个卫士用铁锤击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由此,陈友谅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汉,改年号为大义元年,以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为都城。当年,陈友谅40岁。

认真说起来,徐寿辉不是一个富有才略的人。

网络配图

我们知道,红巾军是以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等为基础杂糅混合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号召。按照他们的教义,明王出世、弥勒下凡后,世间就会人人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众生平等,天下太平。当时,相信这一说辞的民众相当多。他们起事时,如徐寿辉一系的红巾军,就在后背上大书一“佛”字,他们被告知这样就可以刀枪不入,无往而不胜。假如不幸被杀死,则是因为自己心不诚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直到今天,此类梦呓性迷狂相当常见。在现象上看,此种情形的出现,常常与人民生活在某些方面变得艰难、无助、超出了他们理解与承受范围呈正相关的关系。就是说,二者之间是同比例消长的。我们对此应该并不陌生。

据说,徐寿辉之所以能够成为他们的领袖,并不是因为他具有才干和威信,而是因为长得魁伟不凡,威风凛凛,很有点天神也就是明王或弥勒下凡的味道,于是便被推举为领袖,并受到众人的爱戴。那个怪怪的国名——天完国,可能也是出自该混合宗教教义,大约有“天赐完美之国”的含义。

一个原本不入流的角色,就这样成了叱咤风云的天完国皇帝。

然而,这位天完国皇帝手下的几位大将却相当厉害,赵普胜就是其中之一。赵普胜,江湖人称“双刀赵”,假如用《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上的说法形容,大概可以说成是“双刀舞将起来,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有韬略,在天完国创建的过程中,战功赫赫。因此,成为陈友谅图谋徐寿辉时所必须除掉的一个障碍,加上朱元璋不断派人散布谣言,于是,这位威望很高,且对天完皇帝忠心耿耿的将军,被陈友谅轻轻地安上一个图谋不轨的罪名便杀掉了。

《明史》在评价陈友谅时,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用今天的语言表述,此人很可能具有极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好弄权术且狠辣。他不停地干坏事,其所作所为,距离一个“义”字,相去可谓远矣。然而,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相当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枭雄的本事与特色。

公元1363年,即元至正二十三年,七月,爆发了历史上相当著名的鄱阳湖大战。这次大战,可能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投入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上大会战,也是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决定生死的大决战。大战中,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共为八十万人。其中,陈友谅投入六十万人,朱元璋投入二十万人。大战持续时间近四十天。是时,整个鄱阳湖上,漂浮着数不胜数的尸体,愁云惨雾之间,湖水为之色变。以至于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湖边的人们不敢捕食湖中的鱼虾鳖蟹。

网络配图

陈友谅昔日作为所累积起来的恶果,在这次大会战中显露出来了。

先是除去倪文俊,并将赵普胜、徐寿辉杀死后,他们手下几员相当厉害的大将如丁普郎、傅友德等许多人陆续叛投朱元璋。傅友德后来成为朱元璋麾下独当一面、战功极为显赫、几乎百战百胜的将军。

而丁普郎则与邹普胜、赵普胜等人同是白莲教中“普”字辈的、义气深重的兄弟。他对陈友谅极为愤恨,发誓要一命换一命,陈友谅必须用自己的脑袋作为背信弃义的代价。因此,在鄱阳湖大战中,这位丁普郎完全是一副不要命了的打法,意思很明白,就是只要能干掉陈友谅就行,自己死活无所谓。最后,此公身受十几处伤,仍然大呼杀贼而不退。《明史》记载说:“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意思是说,他血战到脑袋已经掉了,身体还直立着,双手操兵器,一副拼命打斗的架势,敌人大为惊骇,以为是战神下凡。

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一方前敌大将的如此战法,显然对交战双方的士气具有极大影响。

此时,陈友谅一方虽然人多势众,号称六十万,但在史书记载中,能够见到名字的、拼死作战的将领却只有陈友谅嫡系的一两员大将。那些被强力整合进来的人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表现。

一场战役,双方人数相差悬殊,一方占有压倒优势,却一开打便成了一场胶着战,上述因素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胶着状态,本来恰恰是陈友谅应该极力避免的。因为,与朱元璋准备得很不错的后勤补给比较起来,陈友谅人数上占压倒优势的六十万大军,立即在茫茫鄱阳湖上显现出了组织与补给上的困难。

尤其糟糕的是,在双方胜败尚未分明的时刻,陈友谅部下的两员重要将领——左右金吾将军又先后率兵投到朱元璋的阵营。这可能使草莽气息颇重的“大汉”皇帝陈友谅顿时陷入到了一种焦躁之中。于是,在随后的一次激战中,这位焦虑得已经失去镇定的皇帝掀开自己旗舰的帘障查看战况,结果,被一支不知发自谁人之手的箭矢一箭射中眼睛,并贯穿头颅,当场死亡。就这样,其统帅的六十万大军,在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数上绝对优势的情形下,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只有很少一部分跑回了大本营。建国仅仅三年的“大汉”国,不久便土崩瓦解。

网络配图

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陈友谅雄心不小,胆量极大,而且也不乏以权术驾驭部下的能力。因此,很短时间里,便迅速整合出一个在割据群雄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与兵力最多的“大汉”国,一时间相当咄咄逼人。

从投身造反开始,到自立为“大汉”皇帝,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种顺风顺水,可能造成了他极好的自我感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天之骄子,天命所归。于是骄横自负,甚至在处理事关重大的军国大事时,都显得相当粗疏草率。

显然,此人综合素质中的重大缺陷,是导致其毁灭的致命伤。他似乎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很有点拿破仑“先投入行动,然后再见分晓”的气概。可惜,他不是拿破仑,他没有拿破仑的政治、军事天才,好运气也不会永远笼罩在他的头上。事实上,以我们今天特别常见的事例回望历史,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或者反过来说,以这些历史返观今日,许多用常情常理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便豁然开朗洞若观火。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大的太监:手握重权 却不贪赃枉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矩

    说到太监呀,大家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字就是“坏”,因为每次看古装电视剧,里面的太监都是坏坏的,老是坏主角的好事,能把好人逼死。他们还很狠毒,总是迫害善良、一心为皇帝的忠臣。可以说太监在我们的心中都是过街喊打的老鼠,让人讨厌。但是在明朝时有一位太监就不是这样的,他是百姓心中的“神”。网络配图这个人要从朱元

  • 最失败的间谍:蒋干为何会屡屡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蒋干

    导读:蒋干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相当的有意思,简直成为了周瑜的代言人,每次都被老同学耍的团团转,最悲剧的是,一次不够还来了两次。在三国中,这据对前无仅有。网络配图蒋干,字子翼,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九江(治今安徽寿县)人。历史上的蒋干是当时的名士,而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将蒋干刻画成了被周瑜

  • 三国10大智勇双全的良将:姜维居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智勇双全

    导读:三国时期有很多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们个个都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功勋,今天,我们就来给这些智勇双全的人物排个名,看看他们上榜的理由。而此榜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重在文学探讨,研究正史的切莫在意。第十名:常胜将军——赵云上榜理由:武功高到七进七出的灵活境界,智商不会低到哪去!赵子龙的勇猛是举世

  • 三国中6个必知的真相:吕布不用方天画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

    导读:一说到三国历史,很多人都会把《三国演义》作为三国历史,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历史细节都是有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6个必知的真相。网络配图1、关羽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它几乎与关羽融为一体,人们几乎理所当然地认为关羽应当使用这把刀,关于它的传说

  • 国库亏空严重!导致62岁的道光帝差点患抑郁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道光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月的一天,48岁的四川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丞兼学政骆秉章接到皇帝下达的一项旨意,去户部银库查库一年。清廷的中央财政,除皇帝个人花销由内务府负责外,其余部分均归户部管辖。为了管理从全国各地征收上来的银钱、实物等税收,户部特设银库、缎匹库、颜料库三个大库,分别存储各省解往京师的税

  • 林则徐能成为销烟的“民族英雄” 道光帝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称。虽然林则徐一生致力于抵抗西方的入侵,但是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学习他们的优点。但是,道光帝为什么会派林则徐去销烟呢?网络配图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鸦片的毒烟就在中国大陆上蔓延,带给中国人无尽的灾难与痛

  • 刘备与曹操 命运是如此的相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曹操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刘皇叔终于得到了一块地盘,194年,刘备被封为徐州牧,但是对于想干大事的刘备而言,徐州虽好却不容易消化,这里战略位置重要,谁都想来插一脚,而刘备来徐州只有一年,跟空降的CEO没什么两样,根基不深。如何控制一州一县在古代,当官的和普通老百姓之间,是隔着乡绅这个强大阶层的,乡绅与行

  • 荒唐的天王:洪秀全临死前一番话让人啼笑皆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洪秀全

    1862年,曾国荃率十余万湘军精锐围困天平天国都城天京,双方经激烈战斗,至1863年末,湘军几乎攻破天京城外的所有战略要地。明眼人都能看出,天京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偏偏有一个人看不懂,他就是那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天王——洪秀全!那么洪秀全为啥不突围呢?说起来理由真的很奇葩,他竟然是在等“天兵下凡”!网络配

  • 宋江的另一面:不择手段骗取好汉上梁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江

    一天,江州府外杀气重重。“梁山”老大晁盖和花荣、燕顺、阮氏三雄等十七位梁山首领及一百多弟兄,乔装打扮潜入城中。而与此同时,江州府城内人山人海,六七十个狱卒把两名死囚犯押至刑场,单等午时三刻的到来。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监斩官一声令下,刽子手明晃晃的大刀高高举起之时,梁山好汉从四面八方杀入法场,杀得官兵们

  • 乾隆皇帝:中国最高产的“垃圾写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

    乾隆是清代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康乾盛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文教发展、保持稳定方面,有一定贡献。然而,作为专制君主,长期被阿谀奉承所包围,难免自视甚高,身处笑话中而不自知。网络配图乾隆一生写诗4.3万多首,比全唐诗(4.2万多首)还多,假设他从生下来就会写诗,平均一天也要写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