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王朝覆灭的七大征兆之一:竟是多尔衮算命

清王朝覆灭的七大征兆之一:竟是多尔衮算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33 更新时间:2024/1/23 3:25:17

大凡一个社会走向崩溃、灭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征兆,这种征兆其实是一个社会预测,并没有什么神秘。

网络配图

征兆一:多尔衮算命

当年,清王朝开始问鼎中原,挥师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护卫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进入北京。走到京郊的青龙桥,遇到了一个算卦的瞎子老头,只见他的卦摊高悬一幅对联,“眼瞎能明古往今来事,手残善断痴男怨女情”,多尔衮一看,这不是我正要问的吗?反正他看不见,不知道我是谁。于是,便上前问到:“听说,关外的军队开进来了,不知他们能不能坐天下?”“能坐天下。”算命瞎子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多尔衮暗喜,又问道:“能坐多久?”算命瞎子没有正面回答,却说出了让多尔衮且惊且喜的两句话:“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得之者,摄政王即多尔衮,孤儿寡母即孝庄及其子福临。(顺治帝);失之者,摄政王即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孤儿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统皇帝溥仪。前者,清军入关这样改朝换代的大事,纵是瞎子,看不见,也该听见,明与金长期对峙,其宫廷内幕自然会成为谈资,瞎子所言不足为奇。后者,所言,似有先见之明,其实,也只是说出了王朝衰败的一般规律。试看历史上的王朝,灭亡之际,那个不是皇权暗弱,权臣当权,孤儿寡母临朝吗?

征兆二:顺治问国运

当顺治称帝时,蒙古高僧哲布尊丹巴从恰克图前来祝贺,顺治问清朝的国运,他说:“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十帝即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帝即第九个皇帝光绪,囚当指他被囚禁于瀛台。一帝在幽州,当指宣统,他在幽州北当满洲国儿皇帝。如果此语真是这位蒙古高僧当时所言,那就真的有些神奇了。他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征兆三:北京城门的对应

又有人说,元明清三个朝代灭亡的年号,对应了北京的三个城门名。元朝亡于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亡,明洪武元年),对应了正阳门;明朝亡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亡,清顺治元年0,对应了崇文门;清朝亡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对应了宣武门。其实,这显然是后人的一种附会,因为元朝灭亡的时候,尚没有故宫,更没有正阳门,何来对应王朝的命运呢?北京的九个城门本来就是王朝功能的最为形象的体现。(南有三门:正中有正阳门,故宫正门,是皇帝御用专道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正门;东有崇文门,是科考的学子进京和税收银子进京的通道,是元大都十一个城门之一,原名文明门,明改为崇文门、哈达门(哈达王府所在地),按其谐音称为哈德门;西有宣武门,专门是杀罪犯的地方。明初称顺城门,后改为此名,与崇文门对应,按左文右武的礼制而建。北有两门:东有安定门,西有德胜门,为出兵打仗专用通道。出兵从安定门出发,表明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安定;返回由德胜门入城,表明得胜凯旋而归。东有两门:北有东直门,是专门运送东北木材及特产的通道;南有朝阳门,是专门运送南方漕运而来的粮食及物产,因打开城门,即面对初升的太阳,故而得名。西有两门,北有西直门,是运水的专用通道,具体即将玉泉山(西山)的泉水运入城内;南有阜成门,是运煤的专用通道,具体是讲门头沟一带的煤运入城内。九门各有功能,现有名称,大多是沿用清朝的。清朝的京兆尹(即北京市市长),称为九门提督。他管的就是这九们的事。说它象征元、明王朝的国运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征兆四:曾国藩幕僚的预言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同治六年六月(1867年7月),赵跟曾对谈时,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他预言,不出五十年,大清天下就会出现根本颠仆、割据分裂的局面。四十四年后,武昌革命爆发,大清土崩瓦解,神州果然陷入“人自为政”的纷乱之局。

网络配图

征兆五:张之洞的慨叹

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廿一日夜,晚清重臣张之洞病寝,摄政王载沣前来探望,安慰张之洞说:“中堂公忠体国,有名望,好好保养。”载沣离开后,张之洞对陈宝琛说:“国运尽矣!”两年后,国运果终。

征兆六:李鸿章办洋务

中兴名臣李鸿章曾慨叹:“我办了一辈子洋务,都是纸糊的房子,是用来吓唬人的。看起来挺强大,若遇上风雨,那就到处露雨,连拆东墙补西墙的机会也没有,倾覆之势不可挽救。

高出不胜寒。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久居中枢,对清王朝的本质看得如此清楚。

征兆七:陕西民谣

辛亥革命前流传的一首陕西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的确,1908年是清光绪34年,10月21日,光绪死,死因至今是个谜。第二天,慈禧死。按其生前遗命,以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入继大统,命载沣为摄政王监国,改元宣统。是年为宣统元年。到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2日,溥仪宣布正式退位,实际刚好只有两年半。

为什么呢?莫非陕西人能够未卜先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历史现象都必须在相应的历史范畴考察和学习、研究。

标签: 多尔衮

更多文章

  • 乾隆年间贪污贿赂成风:皇帝敛财竟不逊臣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帝

    乾隆中期以后,官员之间喜欢借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这种灰色交易犹如躯体内的恶性肿瘤,四处蔓延,异常活跃。权力系统成为利益输送的管道,官家制度在其传导过程中,其刚性的一面也随之层层递减。递减的制度根本无法约束食权者膨胀的欲望,这种自下而上的病原体传导方式,将权力结构层层腐蚀。州县将利

  • 汉武帝的另类立储君定律:竟然杀妃立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

    19世纪,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道出了一句具有铁律性质的警世格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其实,阿克顿的说法只能算是一种温和的描述。因为绝对权力所导致的岂止是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自然层面上这样评价女人:“本性上比较软弱,比较冷淡,女人比男人富有同情心……”而古罗马历史

  • 揭秘英国君主维多利亚女王一共执政多少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维多利亚女王一共执政多少年

    维多利亚女王从18岁即位,在位时间长达63年,她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童年时家里因负债累累而节俭度日,她通常只穿同一件衣服,并在即位后仍然衣着朴素,那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样的人呢?维多利亚女王一生共经历过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初恋情人亚历山大二世情深义重但因政治原因被迫分离,1

  • 秦始皇被刺杀的次数最多 为何没有一个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代帝王秦始皇嬴政施展雄才大略统一天下的同时,实行严刑峻法,诛杀六国王室贵族,焚书坑儒,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奴役百姓,帝国的臣民们战战兢兢生活在高压统治之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据不完全统计,秦始皇应该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遭遇刺杀次数最多的人,但也是成功率最低的人。大多

  • 战功卓越的明朝大将张玉:“东昌之战”中牺牲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大将张玉

    张玉,早年间在元朝做官,后元朝破灭归顺于明朝,为朱棣效力。在洪武二十一年,在一次捕鱼儿海战役准中因立了功被封为指挥佥事,后又随蓝玉出征讨伐元军,直至把元军赶出境内。因这几次战役张玉的贡献之大,他的才华被燕王朱棣所发现,把他招到自己的麾下。张玉多次跟随朱棣出塞,由于他聪明智慧和英勇作战,也因此越来越得

  • 宋代名儒杨时:杨时有什么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代名儒杨时

    杨时在中国理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作用,而今天我们主要讲与理学无关的一个杨时。要讲这样的一个杨时,就要先了解杨时是哪个朝代的,那么到底杨时是哪个朝代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出生于公元1044年,这个年份属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所以杨时就是北宋时期的人。杨时在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

  • 三国黑历史:刘备为称帝让汉献帝被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汉献帝

    诸葛丞相和王司徒的惊天辩论,估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两位老人家不辞辛劳在两军阵前高声激辩,实际上一开始围绕的还是双方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只是后来丞相把辩论变成了一场人身攻击的骂战,以致王司徒含恨而终。网络配图回到前面的话题,在辩论中,诸葛亮言必称“汉室”、“曹贼”,俨然是将蜀汉政权归为正统,而曹魏只是

  • 元朝的元文宗图贴睦尔:曲折婉转的皇帝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元朝

    皇帝登基,都要发布一份登基诏书,说是老皇帝说我又红又专让我接着干,以后都听我的。这样的诏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套路,并不涉及这个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其实,皇帝也没有必要向天下世人解释一下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朕受命于天,是天子,关尔等什么事?!不过,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皇帝觉得非常有必要,而且还专门下诏解释说

  •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可以航行千里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郑和

    我国内部也曾涌现一大批航海事业的专家们,他们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多人的心里,提到航海事业,脑海中浮现的全部是西方国家的探险,比如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但实际上东方国家的航海事业的起点远远早于西方诸国,比如中国的郑和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在我国内部也广为流传,那么郑和下西

  • 弘扬大明威仪的郑和下西洋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和下西洋

    早在公元1405年,中国的航海事业便迈出了极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步,虽然带来的影响不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么令人震撼,但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笔。中国明朝时期,公元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官员郑和曾经七下西洋,带着皇帝的任务去弘扬大明朝之威仪。从结果来看,郑和下西洋的任务完成的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