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比较公认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还有一种说法是前面3个不变,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换成了宋襄公和秦穆公。秦穆公暂且不提,在很多人眼里宋襄公这个“霸主”比起前面的几位,可能有点名不副实。那么宋襄公为什么被称为霸主呢?
宋襄公之所以能成为霸主,其实是他自封的。在宋襄公之前的霸主是齐桓公,齐桓公的实力有目共睹,受到天下人认可。在齐桓公活着的时候,宋襄公很是殷勤,对齐桓公很尊重。后来齐桓公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宋襄公亲自去扶,这让齐桓公很感动。可能只是无意说了一句话,我死以后你能当霸主。但这句话却让宋襄公当真了,在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果然有了当霸主的念头。
之所以说宋襄公的霸主地位只是虚名,主要是因为宋国太弱了,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宋国想要成为霸主,别的国家也不会服气。果然,在宋襄公提议自己当霸主的时候,非但没有得到承认,而且由于他的迂腐甚至还被楚国活捉。但是宋襄公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这是仁义。
宋襄公或许真的是一个仁义的人,据说当年宋襄公的父亲考虑继承人,宋襄公是嫡长子,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可是宋襄公却想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他哥,这就是所谓的让国之美。正是因为这件事,宋襄公仁义的名声传遍天下。受到不少人的赞扬,当然是真的赞扬还是糊弄傻小子谁也不知道,反正说好听话不花钱。
可能是尝到了仁义的甜头,在争霸的问题上他也要这么干。有一次商量诸侯会盟,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并规定以后会盟不能带军队。第二次会盟的时候,结果宋襄公真的没带军队,因为事情没有谈拢,被楚国给活捉了。如果不是宋国内部有人帮他活动,宋襄公可能一辈子就待在楚国了。理论上吃过了“仁义”的亏,宋襄公应该长记性,但是他迂腐的脑子可能到死也不会变。
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交战,楚国军队在渡河,于是手下建议说:楚国人多,咱们人少,趁他们过河的时候攻击他们。宋襄公却以仁义之师自居,不想趁人之危。楚国军队终于来到了河对岸,手下人说:楚国人已经过来了,赶紧打吧。宋襄公接着呵呵:他们军队还没有摆好,这个时候打胜之不武。后来的结果不用想也知道,宋襄公被打败了,败给了所谓的仁义。
宋襄公以弹丸之地,意图在中原称霸原本是不切实际的事情。在称霸过程中,以仁义自居,却又不懂得变通。宋襄公的行为或许在其本人看来是仁义,但是在他人眼里不过是愚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