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国商人弦高:如何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国古代商业史

郑国商人弦高:如何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国古代商业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3232 更新时间:2023/12/21 23:00:00

导语:商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很多杰出的商业人物,但较少被世人了解。为了归纳这些源自古代先人的商业智慧,以示当下,『砺石商业智库』策划了《中国古代商业史之商业人物》系列,以飨读者。本期人物是挽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郑国商人弦高

刘黎平|作者砺石商业智库|出品

商人是一个逐利的社会群体,承平也好,战乱也好,他们的步伐总是循着利益的轨道前行,如果要和某一个政治军事力量捆绑在一起,那必须得和盈利相关。

尤其是在干戈纷争的春秋战国之际,应该是利字当头,遑论道义。

以上是我们很多人对古代商贾的形象设定。

其实不然,翻开史书的扉页,拨开成见的迷雾,去审视历史的细节,则会发现:在舔着刀锋生存的纷乱时期,游走于利润和战火之间的商人,也会和自己籍贯所在的诸侯国,有一份道义上的约定。这份约定,不只是利益的捆绑而已,更是道义上的期许,商贾和城邦之间,互相保全,互不辜负。

有这么一个诸侯国,叫做郑国。

有这么一群商人,其中一个叫弦高。

晋文公最后的密令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前627年,孔子出生之前七十六年,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正要经历一场大的变局。

前此一年,一位巨无霸式雄主——晋文公重耳——去世,这位曾经流亡十九年的英雄,在将自己的国家打造成一个谁也不敢忽视的存在之后,撒手人寰,晋国举国悲悼。

然而,人生应该了无遗憾的晋文公,却似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用自己的灵魂在棺木里发出牛一般的吼声。

所有的文武官员全都战战兢兢跪在前任霸主的灵柩前,等候着,但又不知道等候着的是什么。

在那个年代,唯一能够解释和传达神秘使命的只有占卜师。

晋国的占卜师郭郾为已经躺在棺木里的重耳发声:

我们西边的邻居将冒犯我们,然而我们将获胜。

到底是先人的灵魂在预警,还是后人以神鬼的迷雾来推动下一步的战略?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晋国必须要行动了。

此时的秦国,也要行动了。

秦和晋行动的指向,都是夹在他们中间的一个小个子邻居:郑国。

之前的公元前630年,秦晋曾经合力攻打郑国,说好的一起瓜分郑国,秦穆公却被郑国一个离休已久的老臣子——烛之武——所说服,留下驻军,允诺不再欺负郑国之后,擅自解散联盟撤走。

趁你病,要你命;趁你死,失你信。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忽然又馋起郑国这块肉来,更何况留守郑国的秦军将领杞子说:我手里有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你们悄悄来,我把钥匙插进门孔,郑国就是我们的了。

于是,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出发了。

本来打算偷袭,却闹得动静很大,连身在洛阳的周王都看到了,而且周王的孙子王孙满还发了点评:“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进入险地,行动轻浮,而且又没有谋略,不失败都难。

然而,即使行踪败露,打草惊蛇,对于一个大体量的军事力量而言,也不算是太大的忌讳,因为秦的力量足够碾压对手,即使是在知情的情况下。

此时此刻,谁来拯救危亡之际的郑国。

此时此刻,在中原大地的地平线上,来了一群牛。

贩牛商人滞敌救郑

秦国长途奔袭的大军,到达滑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牛贩子,牛贩子是郑国人,名叫弦高。

弦高将要去东周卖牛。

郑国和周朝做生意,是有传统的,郑国的祖先本来就是周王朝的贵族,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于公元前806年,被分封在国都镐京的附近,这个诸侯国,也就算是在首都的卫星城。住得近,有商业往来,顺水推舟的事情。

公元前774年,郑国迁于中原,和东周依然是邻居,依然有商业来往。

一支商业队伍,和一支军事力量,在滑国相遇了。

这支商业队伍,是有自己的祖国的,眼睁睁看着一支侵害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迎面而来,是刻意避过,还是半路拦截?

弦高选择了后者。

至于为什么选择后者?除了个人品德使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后面再说。

弦高迎面走上去,迎接秦军的主帅孟明视,谎称自己是郑国的使者,还送上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作为觐见之礼。

送上这样的厚礼,是要图什么吗?

图的不是利益。

图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国家。

弦高虽然是一个商人,但是很擅长于外交辞令,他对秦军最高指挥官说:我们国君听说贵国要来拜访,特意派我前来慰劳各位,你们要驻扎一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驻扎费用,你们要继续行军,我们就给各位提供警卫工作。

在交谈当中,就已经派人火速前往郑国报信。

《左传》上记载的原话是:“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这番话,信息量很大。

首先,它的含义很简单,即你们所谓的偷袭行动,已经是透明的了,我们郑国已经全程掌握你们的行动,而且已经做好一切准备。

其次,这番话十足的外交官口吻,口气委婉客气,客套和缓,不伤面子,例如对你们的侵略,我们会随时奉陪,则说成“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表面上是说白天给你们提供饮食,晚上给你们提供保卫,实则是说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都全副武装准备作战。

这种绵里藏针的表述方式,几乎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外交辞令。

我们从这里可以推测,郑国的商人具有外交官的素养,政治人员的涵养,军事人员的胆气,这个小国家的商业群体,可以在政治军事外交的领域游刃有余。

在得到弦高的情报之后,郑穆公客气地驱逐了驻扎在郑国的军事官员,夸下海口的杞子不得已逃奔齐国,而正在路上的秦军也无意再进,于是撤退,结果在崤遭遇晋军的伏击,几乎被全歼,主帅被俘虏,大将被击杀。

促成这个局面的主要人物,就是贩牛商人弦高。

在国家将遭受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狠心割肉犒劳敌军,拖延敌军,最后吓跑敌军。有谋略家的智慧。

在和敌人的交涉当中,他既客气温和,又坚决果断,有外交家的灵活。

在歌颂郑国商贾心怀大义、爱国无私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郑国的架构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在商人和所在国之间,存不存在一种契约?

答案是肯定的:有。

郑国朝堂和商贾的联盟关系

从弦高那次的大义救国再往后翻一个世纪左右,到了鲁昭公十六年,即公元前526年。

晋国和郑国依然安好,依然有着微妙的外交关系。

那时候郑国的国相,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子产

那一年,孔子25岁了。

晋国的贵族韩宣子访问郑国。此次除了国事活动,他还有个私人目的,那就是他想要的一块玉环在郑国的商人手里,他这次既然到了郑国,就想通过郑国官方的关系,把这块玉器从商人手里拿过来。

郑国国相子产拒绝了,理由是:“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这玩意不是我们府库里的,咱们国君不管这事。

于是,韩宣子向郑国的商人直接购买这块玉器,但是商人在成交之后,说:“这事一定要报告官府。”

很有可能,郑国的珍宝在国与国的贸易上,有一定的禁忌原则,但又不是强制的,就看自觉。

于是,韩宣子就告诉子产,而子产说了一番话。

这番话很宝贵,见证了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和商界的关系。

子产说,当初我们郑国从周王室抽离出来,分封到地方,我们的合作伙伴就是商人。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

郑国的贵族和商人共同开发这块从周王室得到的土地,携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斩荆棘,开荒地,有了人间的烟火,都市的繁华,为了维护郑国的局面,他们有一个约定: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我们之间不背叛,你有宝,我不妒忌,不介入,对我们共同的家园,你要忠诚地对待。

接下来子产说,正因为有这个大原则在上,所以我们不能从别人手里夺过玉环给你,否则就是败坏盟约。

韩宣子满面羞愧,把玉环还给了商人。

从子产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丰富的生态结构,即除了贵族和士,除了贵族和平民,诸侯和商贾之间也有一个盟约,共同维护周王室建立的分封秩序。

至少在郑国,商业界的职能,是有法律界定的。既遵循贸易买卖原则,也不违爱国的道义。

从这次外交小事件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此之前的一百多年,那个名叫弦高的商人,能迎着刀光剑影、铁骑如山的秦军上去,以外交官的姿态拖延敷衍敌军,为自己国家的战略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因为,弦高这个群体,和郑国有一个约定,他不能背叛这个约定,在家国存灭的关头,他把利字放一边,先去顾虑家国的利益。而郑国也保护他的利益。

商业可能有时候没有国界,但商人时时有国界,弦高的作为,可能就是当时郑国商人的日常而已。

标签: 秦国周王室诸侯国弦高秦军子产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弦高是怎么不用一兵一卒让弦高退军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秦国,秦军,弦高,郑国,重耳,退军,孟明视,秦穆公,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弦高是怎么让秦国腿军的呢,他的智慧帮助了自己的国家免受侵害。接下来就有小编为大家讲述一下,弦高是怎么让秦军退军的。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已经打败了楚国,于是就召集了几个诸侯国签订盟约,就连以前归附楚国的陈国,蔡国和郑国现在也都成为了晋国的同盟国了,但是就只有郑国一个国家在和晋国同盟的时候又

  • 春秋时期鲁定公的克择葬课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玄门乾坤堂标签:鲁定公,鲁定,丘明,孔子,南山,左传

    春秋时期鲁定公的克择葬课欣赏——南山樵客孔子《春秋公羊传》载:夏五月……壬申,公薨于高寝。秋七月壬申,姒氏卒。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九月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辛巳,葬定姒。左丘明的《左传》载:夏五月壬申,公薨。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秋七月壬申,姒氏卒。不

  • 曹刿一介平民却能评价国君鲁庄公执政得失:归功于周代一项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刿,鲁庄,介平民,周王室

    一《左传o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 少年临国之鲁庄公元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周王室,周庄王,王姬,鲁国,齐襄公,鲁庄公

    一、概述:公元前693年,十二岁的姬同即位成了鲁国国君,历史也进入到鲁庄公时代。这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5件事。鲁桓公去世,儿子姬同成为国君,但母亲文姜被迫入齐,可算一件事。周庄王女儿要嫁给齐襄公,希望鲁国主婚作媒,王姬寄居鲁国,从鲁国被迎娶到齐国,算第二件事。周庄王派人吊唁鲁桓公也可单

  • 走出这一步,十六岁的鲁庄公真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公,鲁庄,齐国,孔夫子,公羊传,鲁国,齐襄公,周朝,先秦

    鲁庄公四年,随着齐襄公递过来的和平橄榄枝,年少的姬同没有被挡在眼前的历史绊脚石所围困,而是以勇敢和开放的心胸接纳了来自齐国的友好表示,实现了齐、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鲁庄公姬同,这一年才整整十六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作为国君,通过上一年驻军于滑,掌

  • “自古英雄出少年”之鲁庄公第四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左传,春秋,丘明,鲁国

    一、概述: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6件事。纪伯姬一死一葬,间隔三月,引人注目,算两件事。文姜夫人回到鲁国祝丘,宴享齐襄公,属重大转折,是第三件事。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国际焦点,算第四件事。纪国亡国,纪侯逃亡,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第五件事。鲁庄公参加齐国举办

  • 《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鲁庄公,鲁庄,曹刿论战,齐国,管仲,曹刿

    《曹刿论战》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火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有曹刿那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是,我们仔细研究这段故事里的肉食者鲁庄公姬同,并不容易看出来他未能远谋。而且,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纳谏如流,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才在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的齐国。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 《芈月传》“想靠忍在深宫里活着的”樊长使:她的懦弱,害了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望侃娱乐标签:樊长,芈月,嬴驷,秦王,楚威

    嬴通,是电视剧《芈月传》里死得最窝囊的公子。作为大秦的王子,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夺嫡之争里,而是死在了一根绳子上,自己选择了绝路。堂堂七尺男儿,走到了上吊自尽这一步,的确很窝囊,可是,这怨不得他。如果有可能,谁不想要活着呢?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乐意那么窝囊地死?他可是大秦的公子,是王族,就算无

  •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魔都科学家用创新技术看清细胞的“社会性”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细胞,肿瘤细胞,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内皮,创新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且直观地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将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可以捕捉体内细胞

  • 择校难?不想“孟母三迁”?在菏泽,孩子的12年教育,该怎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菏泽信息港标签:教育,初中,学校,择校,幼儿园,一贯制,孟母三迁,重点小学

    孩子的12年教育怎么选?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哪上?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3年、6年、3年...简单的数字,却是一个孩子不简单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这背后更隐藏着家长们的辛酸。今天先不说高中,毕竟中考是第一个分水岭,考验的不止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硬实力。就幼儿园到初中这12年,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