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历史上为什么叛逃秦国、投奔太子丹?

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历史上为什么叛逃秦国、投奔太子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385 更新时间:2023/12/9 11:29:21

战国后期,秦国日渐强盛,对六国造成威胁,燕国死士荆轲太子丹之命,以献礼朝拜之名刺杀秦王嬴政,最终因阴谋败露而壮烈牺牲。

在这个悲壮的刺杀行动中,荆轲不是唯一的牺牲者,早在荆轲出发前往秦国都城咸阳前,就有人主动拔剑自杀,献出首级,作为荆轲顺利觐见秦王的筹码。

此人鲜少被人们提及,他是秦国名将樊於期。樊於期原是为嬴政所重用的将领,却在秦军围攻五国之战中突然销声匿迹,嬴政一怒之下,重金悬赏樊於期头颅。

历史上关于樊於期叛秦逃燕之事众说纷纭。究竟嬴政与樊於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樊於期为什么要逃到燕国投靠太子丹?

成蟜之乱

秦王政七年,吕不韦急于扩大秦国势力,决定攻打山东五国,一报当年五国攻秦之仇。吕不韦派遣蒙骜和张唐等人领兵伐赵,命令樊於期与长安君成蟜率领五万士兵在军队后方驻扎屯留,以接应蒙骜和张唐率领的先行军队。

然而蒙骜率领的军队在山遭遇赵军埋伏,被赵军所牵制。吕不韦派张唐前往屯留,向成蟜传达军令,要求他马上率兵支援蒙骜的军队。

年仅17岁的成蟜首次领兵出战,年少不懂行军打仗之事,一时心慌不已,急忙召见樊於期等将领一同商议。数人围着地形图彻夜商量,定下不日后开拔前往支援的策略后,便纷纷告退,只有樊於期没有离开。

待帐中只剩他和成蟜二人时,樊於期噗通一声跪下叩拜,仰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成蟜。

“长安君,嬴政不是亲庄襄王的亲骨肉,一切都是吕不韦偷梁换柱的奸计,这大秦帝国只有您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您万万不可把这千秋万代的祖业落入异姓贼人手上!”

成蟜不料他竟提起这桩秘闻,数年来积压的不甘如浪潮汹涌袭来,袖中两手紧握成拳,出身卑微的嬴政势力如日中天,而他贵为韩国贵族的后代,却成为攀附在烛台下的干蜡。

成蟜看着烧得火红的烛光,疲惫地靠在椅上,失落地甩甩袖子道:“你不要再说了。”

樊於期两膝跪地前行两步,眼神坚定地继续游说:“长安君,即便你不杀他们,他们恐怕没想放过你。以吕不韦的阴险狡诈,他派你领兵是存了歹心,倘若此战失利,你将成为罪人,亦有性命之忧。”

成蟜当下被吓到,急问樊於期怎么办才好。

樊於期把心里盘算好的计谋和盘托出:“如今蒙骜大军被赵军围困,难以抽身出来,而长安君手握五万重兵,正是起事的好时机,您不如把吕不韦和赵太后私通窃国之事传扬出去,揭发这宫闱内的丑闻,秦国子民谁不愿意听令于您秦庄襄王的嫡子?”

成蟜脑子轰地一声,心里到底有不甘,数番思量后,找来代表韩国势力的将军壁商量,最终决定听从樊於期的计谋,假意答应起兵支援,待张唐走后,广发檄文传播吕不韦窃国之事。

张唐回到咸阳后,告诉秦王,他的王弟成蟜四处散布谣言,说他不是秦庄襄王的嫡长子,而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嬴政当下气得掀翻桌子。仲父吕不韦同样恼羞成怒,立刻派王翦领兵10万剿灭成蟜的叛军。

这突如其来的叛变不消多时便如火苗被狠狠扑灭,心狠手辣的嬴政将叛军全部处死,包括成蟜和将军壁也难逃一死。这场军事叛乱只有两人幸存,一个是成蟜两个月大的儿子,另一个是教唆成蟜起事的樊於期。

樊於期为什么没有受到嬴政的处罚?有人推测樊於期是吕不韦的门客,他是带着任务靠近成蟜的。当时嬴政年满20岁,开始亲政,但是吕不韦不愿意放权,不仅事事压他一头,还要铲除内外敌对势力,而代表韩系势力的成蟜就被他盯上了。

吕不韦故意派让毫无作战经验的成蟜率领伐赵的后备军,再让樊於期潜伏其中,怂恿成蟜起事,一招引蛇出洞,将秦国内部的韩系势力彻底剿灭,巩固吕不韦政治集团的势力。

而樊於期被吕不韦所保护,并没有牵涉在内,后来樊於期还被嬴政所重用。

伐赵之战

秦王政十一年,赵国与燕国打起来,嬴政趁机派兵攻打赵国,派王翦为主将,兵分两路围攻赵国,樊於期就在此次伐赵大军中担任副帅。

赵军这边正跟燕军打得热火朝天,未料秦军趁虚而入,一时反应不过来,被王翦率一军攻占阏与、撩阳,樊於期、杨端和率一军攻占邺等九座城池。

随后三年,樊於期率领的军队势如长虹,先后占领平阳、武城等城池,一度越过太行山,深入赵国腹地,把赵兵打得人仰马翻,节节败退。

赵王眼见形势不好,急忙把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调回来抗秦。李牧毕竟是老将军,很快就摸清樊於期的招数,杀秦兵一个措手不及。

眼见兵败城下,樊於期连忙勒紧栓住马头的缰绳,策马调头逃忙,拼了命地穿行在密林中,直到翻过眼前山脉,他才抿了抿干裂的嘴唇,喘着气放慢行进速度。

万籁俱寂,明月高悬,这让他想起当年在营帐里唆使成蟜叛乱的那个夜晚。事后,樊於期没有放下戒心,尤其是看到嬴政留下成蟜的儿子时,不禁有些害怕。

如果嬴政对成蟜恨之入骨,必定把成蟜相关的人都杀了,却留下了成蟜的骨肉,嬴政分明已经识破成蟜叛变是吕不韦策划的政治阴谋,目的就是铲除异己,而成蟜是这场政变中的牺牲者。

而他挑拨了嬴政两兄弟的感情,促使这场叛乱发生,嬴政该有多恨自己,当年之所以没有处罚自己,只是忌惮他是吕不韦的人。可是,如今他的靠山——吕不韦两年前已经服毒自杀。

吃了大败战,损失众多秦兵,贸贸然回去,前后恩怨交杂,嬴政一定不会放过他。

他抬头看向远方,不远处便是燕国边境,听说燕太子丹是个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君子,反正回秦国是死路一条,不如试试投奔燕国?

就在樊於期前往燕国路上,秦兵败战的消息早已传到咸阳,嬴政听后气急攻心,龇牙咧嘴地质问:“樊於期人呢?到哪里去了!”

当嬴政听说樊将军弃兵潜逃,愤怒地捞起案上酒杯重重摔在地上,一旦想到樊於期是他重用的大将军,熟悉秦国的行兵策略,又了解秦国各处城池的兵力,顿时觉得眼前一片黑。

若留他命,终是祸患!他一把揪住旁边人的衣襟,将笔塞到他手上,目眦欲裂地呵斥道:“给孤传令下去,叛逆秦国的人,不可饶恕,把樊於期的父母和族人全部杀光,用金千斤、邑万户悬赏他的头颅!”

此令传出,樊於期成为丧家之犬,六国谁还敢收留樊於期,就不怕步赵国后尘,被秦国追着打吗?

可是,已抵达燕国的樊於期,并不知道嬴政已经灭了他的亲人,只是在驿站久候多天,依然没有得到燕太子丹对他去留的回复,心里有些不安。此时,燕太子丹府上,气氛僵持不下。

燕太子丹认为樊於期是秦国大将,屡破赵国多座城池,有带兵之才,想收为己用,为羸弱的燕国增添一名虎将。

燕国谋臣鞠武坚决反对:“此人是秦王的仇人,若我们收留他,必定迁怒于秦王,恐怕会惹来战事,为了燕国千千万万子民的平安,万万不可留他,若您仁厚不忍,不如把他送往匈奴去。”

燕太子丹仰天嗟叹:“匈奴之地,不是一般的凶险,与送羊入虎口有何差别?我不能断送了一位大将军的性命。”鞠武再三说服,燕太子丹都不听,亲自接见樊於期,以上宾之礼相待,让他在燕国安顿下来。

荆轲刺秦王

自伐赵之战失败后,秦国休整了三年,再次向赵国发起围攻之势,终于在秦王政十二年,成功灭掉赵国,却没有收兵,反而屯兵横亘在燕国南边。

燕太子丹登至城楼,一眼看过去,对面黑压压乌泱泱的都是秦兵,犹如守在洞口伺机而动的猛兽,对燕国这块肥肉虎视眈眈。燕太子丹非常害怕,赵燕两国边境接壤,唇寒齿亡,赵国灭亡后,弱小的燕国距离灭国也不远了。

即便是弱国也不愿甘心等死,燕太子丹早就预料到有这一天,他要派荆轲刺杀秦王。

此事早就商议好,但是荆轲仍存有顾虑:“这次去秦国,如果没有进贡秦王渴望的东西,恐怕难以见到秦王。秦王悬赏千金万户捉拿樊将军,臣建议拿樊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他必然会欣然召见我。”

燕太子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时投奔我,他如此信任我,我又怎能因为自己的事,索要他的性命?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荆轲未敢多言,他深知太子丹是重情重义之人,不会让樊於期为燕国牺牲,但是刺杀秦王之事,事关燕国的生死存亡,他不日就要出发前往咸阳,如没有十足的把握,此行便毫无意义了。

此事刻不容缓,荆轲打算私下找樊於期商量。樊於期对荆轲的突然造访并未感到意外,燕国上下都知道赵国已亡,燕国危在旦夕。

两人都是燕太子丹的门客,彼此熟知对方,感情还算好,因此荆轲没有过多兜弯,直说此番前来是想请樊於期解决燕国的忧患。

樊於期听说有办法化解燕国的危机,急忙坐下来细听。荆轲问:“秦王对将军阴险狠毒,不但残杀了你的父母宗族,还重金悬赏将军的颈上人头,将军是否恨秦王?”

樊於期眼底泛着潮红,愤慨道:“每每想到我的家人冤屈而死,我恨不得马上杀死秦王,为他们报仇雪恨。”

荆轲沉了沉眸,欲言又止,终是把话说出口:“我有一个计谋,既能化解燕国之忧,又能帮助将军报仇。我想提着将军的头颅献给秦王,秦王与你有深仇大恨,他必定愿意召见我,我再趁机亲近他,杀了他。将军是否愿意助我一臂之力?”

樊於期听后,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突然大笑起来,激动地说:“你可知道,我孤身一人,在这世上就如行尸走肉苟且偷生。只要能报血海深仇,又能报答太子丹的礼遇之恩,区区一个头颅算得了什么。”

说罢,眉头也没有皱一下,拔出锋利的剑刃,抬起手臂往脖子上一砍,随着躯体颓然倒下,鲜血如绚烂的烟花喷涌而出,溅湿了一地。

荆轲双膝跪下,朝着躺倒在地的尸体,深深地叩拜三下,抽出藏在袖子里的麻布,将头颅包裹在布中。

而闻说樊於期自刎的太子丹,匆忙跑来,看到那不完整的骸骨,一时悲痛欲绝,不顾鲜血淋漓,抱着尸体痛哭流涕,就在樊於期自杀的山头上,埋了他的遗骸,并建了座樊馆,还把该山改名为樊馆山,让后人祭祀他。

历史上,荆轲未能刺杀秦王,樊於期英勇赴死却未能报仇,这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添上浓重的悲剧色彩。

但是樊於期从容赴死、舍生取义的精神广为传颂,后人把樊於期自杀的山改名为血山,建了宝塔和法华寺,以此纪念他。

标签: 荆轲樊於期嬴政秦王太子丹秦国

更多文章

  • 历史上,被荆轲献头给嬴政的樊於期,为何会叛逃秦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荆轲,樊於期,嬴政,秦王,秦国,吕不韦

    《战国策.燕策三》中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荆轲刺秦王,讲述的是战国末年,秦将王翦大破赵国,俘虏了赵王,收了赵国的地盘,然后向北挺进,打到了燕国南边的边境。燕国太子丹非常恐慌,便请荆轲去秦国刺杀秦王。荆轲想了想,如何能让秦王信任他,想出的主意是:投其所好。当时秦王正向全天下以千金悬赏樊於期的首级,

  • 神秘的樊於期,是叛将还是嬴政的棋子?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嬴政,荆轲,秦王,秦军,樊於期,太子丹,秦舞阳

    公元前227年 燕下都燕太子丹在议事厅焦急地走来走去,打发传召荆轲的人还没回来,不会这次又被放鸽子了吧。太子丹很早之前就跟荆轲商量过刺杀嬴政的事,荆轲满口答应,但答应完就没动静了,也不见荆轲做什么准备,太子丹也不知道荆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现在秦将王翦刚刚把赵国给灭国了,并且看起来没打算就此打住,只要

  • 回顾:“巨贪”书记王华元,敛财700多万,用权力抢他人女友

    历史解密编辑:和哥故纪录标签:贪污,敛财,提拔,王华元,广东省委

    权力越大,意味着此前作出的贡献越大,而在摒弃这些好的一面时,也有一些人经常在任职期间大搞不法之事,等到人们反应过来时,才发觉其道貌岸然。本期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做王华元,身为国家公职人员,掌握权力期间,其本人不但没有法纪,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还滥用权力,抢占了别人的女友。而最终,无恶不作的王华元也受到了

  • 车夫羊斟没分到羊肉羹,次日驾马把将军拉去敌营,于是诞生一成语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宋军,明朝,王振,车夫,羊肉汤,瓦刺

    世人皆说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内心敏感多疑,而小人诡计多端、奸诈无比,但是暗箭难防的都是身边之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将军因忘记将羊肉汤分给负责御马的车夫,便被车夫怀恨在心,第二天就将将军给拉去敌方营地。这件事被传播开来,还形成了一四字成语,流传至今。一碗羊肉汤引发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兵荒马

  • 春秋传奇:晋襄公轻释秦俘,先元帅唾面责君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孟明视,先轸,百里奚,秦国,秦穆公

    春秋传奇:晋襄公轻释秦俘,先元帅唾面责君晋国在崤山击败秦军后,晋襄公同诸将奏凯而归,因为晋文公出殡在曲沃,故先回曲沃。准备还绛之后,将秦帅孟明视等三人献俘于太庙,然后施刑。先以败秦之功,告于殡宫,然后整治墓穴之事。晋襄公墨缞视葬,以表战功。母夫人嬴氏,因会葬亦在曲沃,已知三帅被擒之信,故意问襄公曰:

  • 晋襄公死后,赵盾为什么放弃和秦国修好,拥立晋灵公?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晋国,国君

    晋襄公六年,赵衰、狐偃这些陪着晋文公流亡的老臣,一个个都去世了。晋襄公便提拔了赵衰的儿子赵盾,让他来主持国政。一年后,正值壮年的晋襄公因病去世,留下了一个几岁大的太子夷皋。晋襄公的遗命是想让夷皋即位,让赵盾好好扶持他。但是赵盾却认为晋国前面几十年的动乱都是因为国君太年轻的缘故,所以想立一个年纪大一点

  • 晋襄公是怎么断送了晋国的命运的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晋国,秦国,先轸,重耳,先秦,周朝,晋襄公,孟明视

    晋襄公的优柔寡断注定了晋国的命运,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与晋文公的雄才大略相比,晋襄公作为守成之主,其作为要稍为逊之。晋襄公继位的时候,晋文公当年的重臣赵衰、先轸、栾枝、胥臣等,基本尚在朝中,而且已经是晋国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此时晋国国力如日中天,那么,晋襄公将如何来维

  • 晋襄公与晋国权臣先轸之间的权力游戏,在秦国三帅身上展开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晋国,先轸,秦国,秦军,楚王,重耳,周朝,先秦,晋襄公,孟明视,权力游戏

    这才是真正的春秋之秦穆公篇(16)主笔:闲乐生崤之战,秦晋之好的两国姻亲间爆发残酷战争,三万秦军在崤山山谷中全军覆没,晋军大胜。第二天,晋襄公同诸将带着俘虏的秦军三帅奏凯而归,他准备将秦三帅献俘于曲沃太庙,然后施刑,以祭祀还在殡宫的晋文公。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晋国上下都欢欣鼓舞,只有一个人,心

  • 秦穆公、晋襄公再续“秦晋之好”,新城之战后,晋襄公娶秦国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你次萝贝嘛标签:秦穆公,晋襄公,秦国,秦军,晋国

    却说五年前,眼看晋文公病逝、常理情态下,晋国内部需要止戈息兵,秦穆公就想着不按常理出牌乘机长途奔袭攻下郑国,形成对晋国东西夹击的地缘格局。没想到晋国新即位的晋襄公与晋国卿士群臣却不是按常理出牌的主,他们马上判断秦穆公的诉求和晋国可能存在的风险,于是在崤山设伏,将从郑国回师的秦军三万军士全部阻杀。秦晋

  • 山西历史名人 之六 晋襄公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晋襄公,秦军,秦国,先轸,重耳

    晋襄公,姬姓,名驩(?—前621年),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是晋文公和逼姞的儿子。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晋襄公于公元前628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学者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晋襄公列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