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要给孔夫子的门下的七十二贤人按照水浒传梁山英雄那么排个座次,第二把交椅恐怕争议极大,而第一位必然是颜子渊。孔子不止一次的称赞颜渊,一直以来,孔子都把颜渊做为自己儒道的继承人来看待。那颜渊到底为何得到夫子如此青眼有加?
首先第一点,颜渊的“仁”;孔子在《论语》中曾对坐下贤德的弟子多少都有论断,有褒有贬;但是在“仁德”这一标准,孔子唯独对颜渊点头称许“回也三月不违仁”当然,三月并不是指的90天,三这个数字在古代也当做百、千、万来看;譬如“一波三折”“如隔三秋”“三月不知肉味”,而子路、子贡、公西华、冉有、子张.....等等等等,这么多的圣贤却无一人有次殊荣,在孔子眼中,诸多弟子中,颜渊之仁乃是出类拔萃。
一次,颜回请教孔子说:“我认为一个人虽然出身贫苦,但应安分守已,不以贫为耻;自己虽是无职无权的卑贱者,但不要自卑,不应在贵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要依靠摆架子耍威风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与别人交朋友要与他一辈子共患难。把这样几条当做待人处世的标准你看如何?”孔子说:“好呀!如果一个人虽贫,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于贫,这样就没有其他欲望;自己没有地位也不觉得比贵人低下,这样自然谦和;有礼貌,平等待人,不装腔作势,就会自然受人尊敬,不脱离群众;交朋友,讲忠义,共患难,不说过头话,不办过头的事,就一定能搞好团结。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几点,就是上古的圣人也不过如此。”颜渊之仁于孔圣之道隐然合拍;因此上孔子盛赞颜渊之仁。
颜渊的第二个优点就是好学,每次孔夫子讲课之时,善于雄辩的如子贡、冉有等每每都大发议论,雄辩滔滔,而颜回却默默无言,好似愚笨之人,但是在过了不久之后,夫子再次考教众人从前所学,却突然发现颜回闻一知十,早已领悟了更高深的境界。《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因此孔子与子贡对话谈到颜回的好学善思的时候感慨的说道:“弗如也,弗如也,吾与汝皆弗如也”。
颜渊的第三个优点就是他的志向远大,并且不因环境困苦而有所增损。在夫子困厄与陈蔡之时,多名弟子有各种负面情绪,孔子便逐一将弟子叫进来交谈,众弟子各自对现有的状况进行评论,唯有颜渊正色直言道:“老师,您的治国之道是最博大精深的,也正因为如此好多国家才不认可您的大道,但是他们容不下是他们自身的原因,我们怎么能因为他们的见识浅薄而埋怨自己的正道泰国博大呢?”大家来看,在困厄如陈蔡之时,颜渊依然不改自己的正道仁心。
其实也不仅是在这种困苦的时候,颜渊家中非常贫困,他住在简陋的巷子里,竹篮盛饭,木瓢盛水,他依然每天欣然自得,安贫乐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的一句话,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个身穿着洗的发白的长衫,眉眼干净如赤子的青年书生,捧着一卷破书,悠然自乐的画面。“颜回之志”也不断激励着后来的儒道学子孜孜以求,好学不倦。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无伐善的意思是要天下众人修己以仁,无论君王小民都践行儒道,无施劳就是提倡君主施行爱惜民力,与民生息的善政。这就是颜子胸襟志向。
可惜,天妒英才,颜回四十岁早夭,但是颜渊的仁德、好学、志向历时千载,依然流芳千古,代代相传。
加几句题外话吧,现如今“颜回之志”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如今咱们都崇拜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王健林、甚至王思聪等等等等,当然的崇敬与否属于自身意愿,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有一点我觉得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要区分咱们崇拜到底是自己的贪欲还是心中的理想。其实也怨不得会有此种愿望,现实中房贷、车贷、医疗、婚丧嫁娶凡此种种,哪一项都压的人喘不过气,而贪欲恐怕就是由此非凡的压力中酝酿而出。在求生困境中,人因缺少食物奄奄一息之时,倘若在此时获救,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疾病,就是到处贮藏食物,哪怕他知道食物充足也是如此。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到底如何抉择,想来诸位明公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感谢诸位观看,喜欢请帮忙点点关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