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吉海:再悟湖湘宗祠文化

武吉海:再悟湖湘宗祠文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中国乡村发现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3/12/25 22:45:52

前些年,在调查湖南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发现湖湘大地留存的家族宗祠和名人专祠,不少是集一个时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技艺之大成的精品。依靠民间力量传承下来的宗祠化,虽经社会变革屡次冲击,仍然具有扑倒再起的顽强生命力。这引发了我深入调查探究个中缘由的兴趣。从2016年开始,在政协和文物部门同志的帮助、指导下,我陆续调查、采访、拍摄、记录了湖南省域70个姓氏、110多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宗祠、专祠。从中4了解宗祠建筑遗产保护情况,观察宗祠文化传承的历史走

我把调查、关注的重点,摆在三个方面:一是宗祠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包括宗祠维护、修缮、防火安全、资金筹措、管理机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在推动保护方面的互动。二是宗祠文化传承近代以来的遭际。包括族长、族权治理的沿袭与兴废,宗族、宗祠理事会的运作,宗祠在组织祭祖、撰修族谱、扶困助学、族人婚丧、文化娱乐、财务管控等方面的运行情况。三是社会转型对宗祠文化存续的影响。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宗祠祠产遭遇的分解、产权和用途变更、拆除损毁,族权退出乡村治理,改革开放后宗祠文化再度复活,近年来其积极因素逐渐成为乡村社会基层治理的辅佐,宗祠文化有益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向融合。

6年多来,我接触、采访的对象,较多的是宗祠理事会或管委会正副会长、理事会成员、宗祠守护者、乡村干部和政府文物、文旅部门、政协文史部门及关工委的同志。在这些人员里面,有一批醉心保护宗祠遗产、族产,传承宗祠文化,不惜出资出力、令人尊敬的长者。我的调查、采访、拍摄,在这些人士身上着力较多,意在记录他们执着坚守的倾心赤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我采取的调查方式,主要是影像拍摄与文字记录。

历史上,民间宗祠最初是因人口聚族而居、家族祭祖睦族需要而修建的。随后,它逐渐拓展族人教化、济困助学、基层治理等功能。几经演进的宗祠文化,蕴藏了人口流动、族群迁徙、创业发迹、民间信仰、社会风尚等乡村发展变迁的诸多信息。细品湖湘宗祠文化的前世今生,可以照见中华农耕文明的凡人微光。

从宗祠文化活态传承上观察,宗祠产权归属族人、有热心人士牵头理事、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宗祠活动开展得正些。从地域上看,湘西、湘南、湘东一带的宗祠,民间保护的力度大一些。乡村宗祠相比城镇宗祠,族人参与宗祠管护及宗祠活动,要踊跃一些。乡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乡贤、村民对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的关注,开始升温。

供奉湖湘先贤的宗祠,许多祖训、家训、警言,藴含着“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忠诚担当”“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人才辈出,三湘上空群星灿烂。先贤创立和发扬光大的湖湘文化,一度耀眼夺目,惠及苍生。在收复新疆、台湾,抗击外来侵略,致力拯救、兴中华而掀起的革新、革命和建设浪潮中,湖湘先贤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卓越贡献。这些先贤的功勋,至今在宗祠熠熠生辉,受到后人的尊崇与怀念。

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同志,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湖湘宗祠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已经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资金投入与制度化保护的力度在加大,机制在逐步完善。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尚有一些纳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因资金缺乏和管理滞后,毁损加快,有的已经倒塌,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在一些宗祠产权不明确,或族人没有实力牵头维护的地方,宗祠遗产保护现状堪忧,有的岌岌可危。一些宗祠管委会或旅游公司主持的宗祠维修不太规范,使原有建筑的历史品位衰减。前几年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文化、文物部门与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合并,基层文管部门人手减少,资金紧张,工作捉襟见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改进,这也是湖湘宗祠文化保护利用调查的指向所在。

通过这些年的调查走访,所见所闻,触发了一些引人深省的感悟与思考。

先贤对宗祠文化的设计,可谓博大简约,意蕴深远。宗祠建筑的庄严肃穆,宗祠建筑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交相辉映,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忠孝廉洁、慎终追远、友邻睦族、耕读传家、扶贫济困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农耕文明孕育了宗祠文化,也为时人返璞归真提供了参照物。当下求学、择业、谋生竞争风高浪急,不想躺平者需奋勇向前。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升级,消解了传统社会的城乡藩篱和朴实交往,给年轻一代带来多重挑战。接踵而来的激情与冲动,焦躁与茫然,成为躲不开的常态。宗祠先贤看开富贵荣华转眼间灰飞烟灭的悟性,在危机逼近时的淡定自若,宗祠文化所倡导的简朴生活、知足常乐、宽容息争、仁义诚信,或许可给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一些心灵慰藉,使之能从容面对世事无常和人生起落。

从中外文化比较上剖析,宗祠文化有因循守旧、不利创新的一面,但它对调节人际关系、改善乡村风气、维护治理秩序具有平衡和积极作用。儒家的进取处世、道家的崇尚简朴、外来佛教的劝善弃恶,在宗祠文化中都能找到因子。这些思想元素经过长期浸润,已深植民间。欧美维系社会治理秩序,思想道德上依靠文学、哲学、神学多元给力。欧美多数知识分子,借科学谋取生计,以神学(宗教)安放心灵。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出现读书人言不由衷、官员越轨、社会诚信缺失等偏向,治理施策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外,恐需法治、德治、自治多方协力。如需深入探究人生的价值、意义,宗祠先贤的一些古训,或许可助一臂之力。

比起父辈、祖辈的生活年代,如今的衣食住行和公共服务已大为改善。先贤期盼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景象,已经来到人世间。但物质的丰裕并不意味着烦恼的减少,发展有时比不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况且,发展本身也会遭遇周期和波折。从宗祠文化养分中,获取人生删繁就简、以丰补歉、择善而从的智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来化解使人揪心、彷徨的纠结,给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奋进前行一个提醒、开导,这恐怕是当下宗祠文化触底复苏的重要起因。

透过历史长河的人间镜像,官员贪腐、为富不仁,古来有之。一些世俗弊病久治不愈,根子出在部分社会精英对道德法纪缺乏敬畏之心,出在这些人心底甘泉枯竭。宗祠文化在浇灌心田、激活正气、改善政治生态、匡正社会风俗上,对社会精英具有一定的警戒治本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借助宗祠文化积极因素唤起世道人心,从宗祠文化中寻找治理资源,对新时代治腐防变乃至出事官员的心灵救赎,或许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

经过五四运动百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取舍和再认识,社会精英层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趋向客观和理性。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党可持续执政,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为宗祠文化优秀基因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指引了方向。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朝着兴利除弊、辅助基层治理、建设乡风文明的正道坦途发挥作用,宗祠文化传承可以找到行稳致远的前行坐标。一个开放、包容、不断改革的社会,正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开辟广阔前景。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

标签: 宗祠武吉海先贤湖湘族人

更多文章

  • 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周公,诫伯禽书,曹操,祢衡,刘表,周成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诫伯禽书》。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

  • 临周公《诫伯禽》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诫伯禽,任用,老臣,大臣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译文】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 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

  • 诸侯国史话卷一:鲁伯禽率众守土,并举兵伐徐夷来策应周公东征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周公,伯禽,东征,诸侯国,徐夷,商朝

    讲述过周公离世的故事后,咱们不忍他的时代过早离去,特意闲叙了一篇关于“解梦”的趣谈。并且,在上一次文末,笔者特意留下一个悬念想在今天揭开,那到底咱们这次会不会回到成王亲政后的那些事儿呢?答案是暂时还不行,既然前面刚讲过了父亲,咱们也要说一说他儿子的表现,因此,笔者这一次特意为众“诸侯国史话”开篇,讲

  • 西周历史人物:鲁国第一任国君“伯禽”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鲁国,伯禽,齐国,周成王,周王朝,诸侯国

    伯禽简介:伯禽,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周公的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任国君,尊称“禽父”或“鲁公”。主要事迹:1、治理鲁国周公受封鲁国,但由于周成王年幼,周公留在都城辅佐周成王,而派长子伯禽代替他治理鲁国。伯禽在鲁国治理三年,才到都城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问他:“为什么报政如此缓慢?”伯禽回答说:“

  • 题目:《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考试,公务员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一带。(出题:无锡市新吴区委宣

  • 吴国是不是姬姓诸侯,《吴太伯世家》的真实性,到底有几何?

    历史解密编辑:任微言卿标签:吴太伯,吴国,吴太伯世家,诸侯国,商朝,周王室

    一直以来,春秋之世的吴国被看做是周王室后裔,属于姬姓诸侯国的一支。但问题是,灭商之前还在西岐之地积蓄力量的周人,有能力到江浙一带开拓势力范围吗?《史记》世家之首的《吴太伯世家》,里面的记载符合历史事实吗?按照《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的祖先是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太伯、仲雍,为了给贤明的弟弟季历让位,两兄弟

  • 吴太伯与季札的让国,境界相差甚远,前者利国利民,后者洁身利己

    历史解密编辑:四冶读史标签:季札,吴王,齐国,吴国,姬昌,吴太伯,历史故事

    大家好,我是四冶读史。太伯和仲雍商量好之后,决定一起逃到“荆蛮”去。事情的起因是,周太王[1]的第三子季历很贤明,他的儿子姬昌又有圣人气象,周太王就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便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了解了父亲的想法后,就商量一起逃到“荆蛮”,把王位让给季历。按照宗法制[2],王位应该是由太伯继承的。而为了把

  • 吴太伯让位,其实是一场祖父为了孙子逼走儿子的悲剧,真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吴太伯,司马迁,姬昌,吴国,史记,世家

    “重读史记”第一季第七期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世家”的起笔又是从谁开始的呢?是从《吴太伯世家》。这就很奇怪了。前面几讲我给你介绍过,“世家”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记录周代的诸侯,在这些诸侯里,吴国其实是一个非常边缘的存在,地位和影响力都有限,与齐国、鲁国、燕国比差

  • 就当时条件而言,吴太伯如何能迁徙千里之外的吴地?考古令人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吴太伯,考古,考古发现,吴山,太伯,青铜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现在,江南一带的人毫无疑问是华夏。但是,在战国以前这儿的人曾被华夏称做“荆蛮”。春秋时期,苏南吴国的王室曾假借华夏祖先而成为华夏,这便是苏南地区人群华夏化的重要关键。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司马迁记

  • 舜帝后裔封国陈国25位国君简介一览,从陈胡公到陈湣公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十三期标签:舜帝,国君,楚国,周朝,先秦,陈胡公,诸侯国,陈湣公,胡公满,陈国(东汉)

    陈胡公(在位时间:-1045~-986,60年)陈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亦称陈满、陈胡公满、虞胡公。舜帝之后,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之后的妫满为妻,封于陈地,建立陈国,奉祀舜帝。妫满在位期间,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敌入侵;以周朝的礼义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