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调查湖南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发现湖湘大地留存的家族宗祠和名人专祠,不少是集一个时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等技艺之大成的精品。依靠民间力量传承下来的宗祠文化,虽经社会变革屡次冲击,仍然具有扑倒再起的顽强生命力。这引发了我深入调查探究个中缘由的兴趣。从2016年开始,在政协和文物部门同志的帮助、指导下,我陆续调查、采访、拍摄、记录了湖南省域70余个姓氏、110多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宗祠、专祠。从中4了解宗祠建筑遗产保护情况,观察宗祠文化传承的历史走向。
我把调查、关注的重点,摆在三个方面:一是宗祠建筑遗产保护现状。包括宗祠维护、修缮、防火安全、资金筹措、管理机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在推动保护方面的互动。二是宗祠文化传承近代以来的遭际。包括族长、族权治理的沿袭与兴废,宗族、宗祠理事会的运作,宗祠在组织祭祖、撰修族谱、扶困助学、族人婚丧、文化娱乐、财务管控等方面的运行情况。三是社会转型对宗祠文化存续的影响。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宗祠祠产遭遇的分解、产权和用途变更、拆除损毁,族权退出乡村治理,改革开放后宗祠文化再度复活,近年来其积极因素逐渐成为乡村社会基层治理的辅佐,宗祠文化有益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向融合。
6年多来,我接触、采访的对象,较多的是宗祠理事会或管委会正副会长、理事会成员、宗祠守护者、乡村干部和政府文物、文旅部门、政协文史部门及关工委的同志。在这些人员里面,有一批醉心保护宗祠遗产、族产,传承宗祠文化,不惜出资出力、令人尊敬的长者。我的调查、采访、拍摄,在这些人士身上着力较多,意在记录他们执着坚守的倾心赤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我采取的调查方式,主要是影像拍摄与文字记录。
历史上,民间宗祠最初是因人口聚族而居、家族祭祖睦族需要而修建的。随后,它逐渐拓展族人教化、济困助学、基层治理等功能。几经演进的宗祠文化,蕴藏了人口流动、族群迁徙、创业发迹、民间信仰、社会风尚等乡村发展变迁的诸多信息。细品湖湘宗祠文化的前世今生,可以照见中华农耕文明的凡人微光。
从宗祠文化活态传承上观察,宗祠产权归属族人、有热心人士牵头理事、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宗祠活动开展得正常些。从地域上看,湘西、湘南、湘东一带的宗祠,民间保护的力度大一些。乡村宗祠相比城镇宗祠,族人参与宗祠管护及宗祠活动,要踊跃一些。乡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乡贤、村民对文化传承和精神家园的关注,开始升温。
供奉湖湘先贤的宗祠,许多祖训、家训、警言,藴含着“心系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忠诚担当”“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人才辈出,三湘上空群星灿烂。先贤创立和发扬光大的湖湘文化,一度耀眼夺目,惠及苍生。在收复新疆、台湾,抗击外来侵略,致力拯救、振兴中华而掀起的革新、革命和建设浪潮中,湖湘先贤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卓越贡献。这些先贤的功勋,至今在宗祠熠熠生辉,受到后人的尊崇与怀念。
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同志,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湖湘宗祠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国家和省级层面,对已经列入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资金投入与制度化保护的力度在加大,机制在逐步完善。这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尚有一些纳入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因资金缺乏和管理滞后,毁损加快,有的已经倒塌,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在一些宗祠产权不明确,或族人没有实力牵头维护的地方,宗祠遗产保护现状堪忧,有的岌岌可危。一些宗祠管委会或旅游公司主持的宗祠维修不太规范,使原有建筑的历史品位衰减。前几年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文化、文物部门与旅游、广电、新闻出版合并,基层文管部门人手减少,资金紧张,工作捉襟见肘。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改进,这也是湖湘宗祠文化保护利用调查的指向所在。
通过这些年的调查走访,所见所闻,触发了一些引人深省的感悟与思考。
先贤对宗祠文化的设计,可谓博大简约,意蕴深远。宗祠建筑的庄严肃穆,宗祠建筑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交相辉映,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忠孝廉洁、慎终追远、友邻睦族、耕读传家、扶贫济困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农耕文明孕育了宗祠文化,也为时人返璞归真提供了参照物。当下求学、择业、谋生竞争风高浪急,不想躺平者需奋勇向前。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升级,消解了传统社会的城乡藩篱和朴实交往,给年轻一代带来多重挑战。接踵而来的激情与冲动,焦躁与茫然,成为躲不开的常态。宗祠先贤看开富贵荣华转眼间灰飞烟灭的悟性,在危机逼近时的淡定自若,宗祠文化所倡导的简朴生活、知足常乐、宽容息争、仁义诚信,或许可给躁动不安的年轻人一些心灵慰藉,使之能从容面对世事无常和人生起落。
从中外文化比较上剖析,宗祠文化有因循守旧、不利创新的一面,但它对调节人际关系、改善乡村风气、维护治理秩序具有平衡和积极作用。儒家的进取处世、道家的崇尚简朴、外来佛教的劝善弃恶,在宗祠文化中都能找到因子。这些思想元素经过长期浸润,已深植民间。欧美维系社会治理秩序,思想道德上依靠文学、哲学、神学多元给力。欧美多数知识分子,借科学谋取生计,以神学(宗教)安放心灵。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出现读书人言不由衷、官员越轨、社会诚信缺失等偏向,治理施策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外,恐需法治、德治、自治多方协力。如需深入探究人生的价值、意义,宗祠先贤的一些古训,或许可助一臂之力。
比起父辈、祖辈的生活年代,如今的衣食住行和公共服务已大为改善。先贤期盼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景象,已经来到人世间。但物质的丰裕并不意味着烦恼的减少,发展有时比不发展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况且,发展本身也会遭遇周期和波折。从宗祠文化养分中,获取人生删繁就简、以丰补歉、择善而从的智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来化解使人揪心、彷徨的纠结,给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奋进前行一个提醒、开导,这恐怕是当下宗祠文化触底复苏的重要起因。
透过历史长河的人间镜像,官员贪腐、为富不仁,古来有之。一些世俗弊病久治不愈,根子出在部分社会精英对道德法纪缺乏敬畏之心,出在这些人心底甘泉枯竭。宗祠文化在浇灌心田、激活正气、改善政治生态、匡正社会风俗上,对社会精英具有一定的警戒治本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家族文化的何种态度,对村落家族文化如何应变。”(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借助宗祠文化积极因素唤起世道人心,从宗祠文化中寻找治理资源,对新时代治腐防变乃至出事官员的心灵救赎,或许有着不一般的现实意义。
经过五四运动百余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辨取舍和再认识,社会精英层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趋向客观和理性。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党可持续执政,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为宗祠文化优秀基因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指引了方向。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朝着兴利除弊、辅助基层治理、建设乡风文明的正道坦途发挥作用,宗祠文化传承可以找到行稳致远的前行坐标。一个开放、包容、不断改革的社会,正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开辟广阔前景。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觉得好看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