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中国王族分封时代西周王朝第二任王。其祖父为周文王姬昌,其父是西周王朝首任帝周文王姬发,其母则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
帝辛二十八年(公元前1127年),姬诵出生于周部落。
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122年),其父姬发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
周武王七年(公元前1116年),在位7年的周武王姬发因病去世,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此时,姬诵只有12岁,由其叔周公旦代行天子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以‘周公’相称。周公封地在鲁,因要留在都城处理政事不得就封,只好等儿子伯禽长大,代他前往鲁国为君。
周成王元年(丙戌,公元前1115年),周公旦尽心尽力辅助成王姬诵,然其弟管叔、蔡叔却造谣:‘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时值,商纣王之子武庚虽被封为殷侯,因受周政府监视,觉得不自由,巴不得其内部发生内乱,遂与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一批殷商旧贵族,煽动东夷几个部落共同闹事。武庚、管叔等制造谣言,闹得镐京沸沸扬扬,就连周公的同父异母弟召公奭听了,也开始怀疑。姬诵因少不更事,弄不清是真是假,因而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开始不信任。
周公旦十分难过,首先找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明确告诉自己没有野心,并且要求召公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为之所言感动,消除误会。周公旦安定内部之后,于是率军东征。此时东方几个部落,淮夷、徐戎等皆配合武庚伺机欲动,周公旦授权太公望,各国诸侯只要不服周王朝管束,皆由太公望前往征讨。于是,太公望控制着东方,周公旦则全力对付武庚。
周成王二年(丁亥,公元前1114年),周公旦杀子武庚、管叔姬鲜,放逐蔡叔姬度,贬霍叔姬处为平民。
周成王三年(戊子,公元前1113年),平定叛乱之后,管叔觉得没有面目再见其兄及侄儿,上吊自杀。在周公旦东征过程中,一大批商朝贵族成为俘虏,因为反抗周朝,被称之‘顽民’。
周成王四年(己丑,公元前1112年),姬诵封叔姬封为康侯,弟姬虞为唐侯。
周成王七年(辛卯,公元前1110年),周公姬旦于明堂接见诸侯。
周成王八年(壬辰,公元前1109年),周公旦与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并于郏鄏(今洛阳西金谷园)筑城。‘陕’即今三门峡一带,《水经注》说是老陕州城一带(陕陌),《括地志》则指陕塬(今三门峡陕县张汴塬)。时值,周公旦觉得商殷顽民留于原地总不安分,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遂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称之‘洛邑’(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并将殷朝‘顽民’迁至这里,派兵监视。自此,周王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镐京,又称‘宗周’;东部洛邑,又称‘成周’,两城相距20里。
同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将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陕西之名,即渊源于此),这根石柱亦成为中国最早的界石。分陕之后,周公旦遂将主要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召公奭则继续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
一次,召公奭巡行南方,约在汉水上游一个乡村中访问百姓生活时,为之解决了一些问题。当地老百姓非常感动,遂将其事迹祖孙相传,怀念很多年、召公南巡时曾在一株甘棠树下休息过,他们将此树恭敬的保护起来,并且写下民歌:“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歌收集在《诗经》中,从这里产生‘甘棠遗爱’这句成语,表示对于离去后的清廉贤明长官深切怀念之情。
建都洛邑之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方针,先后建置71个封国,将武王15个兄弟以及16个功臣,赐往封国为诸侯,以作捍卫王室的屏藩;又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
周公旦封弟康叔为卫君,令之驻守故商墟,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并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面积大,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再度反抗;姜太公原封齐侯,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周公让召公封太公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此时营丘附近尚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莱人与之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成为东方大国;周的同姓召公奭封于燕,其长子在平叛之后就封,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与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三监之乱时,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因没参与,周公平叛之后命之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今河南商丘),后来宋成为有名的大国,其西面有姒姓杞国(夏禹后代,今河南杞县),西南有妫姓陈氏(虞舜后代,今河南淮阳),北面有一些小国,而宋则处在诸国包围之中。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大量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于是,周公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这一年,因为成王姬诵长成人,周公旦还政与之,自己则专心制礼作乐。因担心姬诵贪于享乐,遂作《无逸》,以殷商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其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声色、游玩田猎。成王正式接管朝政当日,感慨道:“我一定痛戒以前错误,慎重以后言行!”《诗经·周颂》的《小毖篇》中有一句‘予其惩而毖后患。’说的就是此事。‘惩前毖后’的意思是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小心防止以后再犯。这就是成语典故【惩前毖后】的典故。姬诵在位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九年(癸巳,公元前1108年),姬诵封周公旦之子姬伯禽为鲁公。伯禽就封之前问父亲有何嘱咐,周公问他:“我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当今天子之叔,你说我的地位如何?”伯禽答:“自然很高。”周公道:“对呀!我的地位这样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发时碰到急事,马上停止,并将湿发握在手中前去办事;每次吃饭时听说有人求见,将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前去接见来者。我这样做,还怕天下有才干之人不肯到我这来!你到了鲁国只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伯禽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谨记父亲教导。
周成王十年(甲午,公元前1107年),姬诵欲囚周公旦,于是奔鲁。
周成王十二年(丙申,公元前1105年),周公旦卒于鲁国。
周成王二十四年(壬子,公元前1089年),姬诵大会诸侯于王城,四方蛮族来朝。
周成王三十七年(壬戌,公元前1079年),在位37年的周成王姬诵卒,其子姬钊继承王位,是为周康王。成王与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为周王朝兴盛时期。
考古发现:关于‘叔虞封唐’之事,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时值,唐国发生内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率军消灭唐国。一日,少年周成王与叔虞玩耍,随手摘下一片梧桐叶子削成圭玉形状,交给叔虞,并对他说:“我拿这个分封给你。”叔虞很高兴,遂把此事告诉周公。于是,周公向成王请示:“天子您分封叔虞吧!”成王道。“我是与他开玩笑的。”周公答:“我听说,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天子一说话,史官就记下来,乐人就吟诵,士人就颂扬。”成王听此,只得将叔虞封于唐地,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周公之礼:据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周公旦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成亲前不可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日,才可以有夫妻之实,后人遂将夫妻圆房称作’周公之礼‘。
周公之梦: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