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纵观史书,秦穆公和由余的一次对话,让我窥破了秦国崛起的秘密

纵观史书,秦穆公和由余的一次对话,让我窥破了秦国崛起的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 访问量:1161 更新时间:2024/1/24 9:41:59

秦国为什么没有成为礼乐之邦,而是变成了虎狼之国,原因全在于秦穆公的一次对话

从始至终,秦国的文明化程度就不如其他战国七雄之中的其他六个国家。

如今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秦国其实是一个“蛮夷化”程度相当深厚的国家。

西周初期的时候,甚至没有秦国这个国家,东周建立之后,秦国刚刚走出部落国家没有多久,所以中原诸侯国认为秦国是一群蛮夷建立起来的国家。

那个时候对于秦国的称呼是“秦夷”;更为直接的则是叫秦国为夷狄,叫楚国为南蛮。

因为楚国和秦国的地理位置一个在最西边,一个在最南边。再加上中原诸侯国家自诩为先进文明,所以每一次中原诸侯开会都不叫秦国和楚国。

秦国和楚国的不同发展道路

说秦国完全是一个蛮夷建立的国家,这是一个极大错误的说法。因为秦国地理位置的原因接触不到最为先进的西周文化这倒是一个事实。

要知道在商朝的时候,秦国祖先可是最文明先进的诸侯大臣,直接就在商朝都城担任商纣王的宠臣,比后来周时代的诸侯国地位要高过了,但之后就是江河日下了。

秦国很多地方和中原诸侯的情况的确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在秦国的确是一个没文化的国家。整个春秋到战国时期,秦国都没有出现多少人才,本国家的人才尚且不够用,更不用说“人才对外输出”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战国中后期都没有很大的改变,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战国中后期李斯来到秦国之后的所见所闻,他看到秦国的文化教育之后开始感叹“士不产于秦”。

而在李斯之前,他的师傅荀子曾经也周游列国,来秦国的中央和地方转了一圈之后感叹“秦国无儒”。

不管是荀子还是李斯的所见所闻,总结起来就是当时的秦国没有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秦国从变法强大以来的主要人才,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人都是从外面招聘过来的。

这些人在他们本地没有出土的机会,比不过本土精英,到了秦国之后反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秦国内部之中的规矩虽然是周朝那一套嫡长子继承制。但到了真正实行的时候却不是很彻底。到处都是选择勇猛合适,智慧超群的人继承王位。

秦国和楚国两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是截然相反的,楚国在不断地“中原文明化”,最后成功的转型成为了礼乐之邦,甚至在很多地方必中原诸侯国家都要讲究很多。

可秦国就不一样了,秦国的路线在历史之中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从东周初年开始被封为诸侯,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这个时候的秦国开始努力的朝着中原礼乐文明靠近;

但历史似乎给秦国和未来的中国开了一个玩笑,秦国在不断中原化的道路之上,突然掉了一个头,而引导秦国掉头的人正是秦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秦穆公”。

秦穆公和由余的对话

史书之中记载秦穆公时候,西戎地区派遣使者“由余”前来拜访秦国,秦穆公为了展示自己的国力强大,带着使者由余参观了秦国的宫殿和收藏的宝物。

由于看了之后感叹说这些宝物的丰富程度,即使使用鬼神之力来营造也会花费很大的力气,更何况是如此贫苦的秦国百姓呢?

当秦穆公问到由于西戎酋长的宝物的时候,由余回答的是上下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用积累金银财宝作为宝物,有老百姓的效忠就是最好的宝物。

这个时候的秦穆公一下子猛然的惊醒,在这次谈话期间发现了中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差距问题。

秦穆公询问:“中国创造了诗书礼乐作为法度来治理国家,为何天下依旧大乱?西方戎狄没有这些,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

由于自己是晋国人的后代,后来投靠西戎有了出头之日,前半生生活在中原礼乐文化最鼎盛的中原晋国,后半生生活在蛮荒落后的西戎,所以没有比他更了解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优劣所在了。

后来由余笑着回答了秦穆公的问题,他说从中国上古黄帝创造礼乐法度治理天下开始,仅仅是“小治而已”;

到了后世君主没有黄帝那样的胸怀才能,下面的人不服上面的人,上面的人想要约束下面的人却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篡位和弑君”。

东周以来诸侯国家内部灭亡和外部灭亡就是这个道理导致,但戎狄国家却是不一样,他们没有礼乐法度这些条条框框,而是遵循最为简朴的原则,上位者以纯德对待下属。

下属服从上位者的强势,戎狄君主的产生往往都是以强者为尊,这样下来。一个国家就好像一个整体一样,这才是最符合上古真实圣人的治理原则。

这一次的谈话让秦穆公大梦方醒,觉得由余真是一个人才,便聘请由余作为宾客来指导自己治理国家。对于西戎则是送去美女和金银财物蛊惑他们国王的心智。

秦国的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秦国不再致力于向中原发展,而是向戎狄发展,后来秦穆公灭掉十二个戎狄小国,为秦国增加土地一千多里,从此称霸西方,号称西伯,周天子送来贺礼,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结语

战国七雄之中秦国的文化无疑是最为特别的,秦国的百姓和在秦穆公转变国策之后停留在了“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

和中原散漫自由的农业文明相比,秦国文化之中具有纪律严格、上下一心的军事化特点。

秦人参军之后以军队为家,以将帅为父母,追求物质利益,不看重精神价值,文化简单直接,民众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生下来就是“耕和战”。

标签: 秦穆公秦国李斯诸侯国西戎

更多文章

  • 夜雨丨秦开勇:手能拉住手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秦开勇,手能,作协

    手能拉住手秦开勇我们的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舱外救援验证想到茫茫太空,当我们失去地心引力失去舱壁上的扶手和安全绳一只主动伸过来的手,多么重要我曾在梦中一个人极速滑向虚无像蚂蚁落入海洋一粒微尘悬浮于宇宙巨大的静寂和恐惧挤压过来又无限扩散开去我曾请求父亲在病床上坚持体面的呼吸要抓紧我的手然而,他去的那一刻,

  • 夜雨丨秦开勇:高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秦开勇,偏爱,高温,树阴

    高温下秦开勇高温下,汗流浃背的重庆仍然偏爱一顿火锅偏爱啤酒杯里冰镇出的两江泡沫顶着烈日的上班、下班仍然偏爱快节奏小花伞偏爱大街上的花裙子脚手架偏爱着安全帽知了偏爱八月的高声部我们偏爱童年的老冰棍妈妈从菜市场抱回来的大西瓜家属院里,上了年纪的黄葛树偏爱绿色的清醒,树阴下摇着蒲扇的竹躺椅孩子的蚂蚁和“家

  • 情牵滴翠丨秦开勇:骝公桥怀古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石栏,石桥,桥身,秦开勇,骝公桥

    骝公桥怀古文/秦开勇横跨于青木关老街侧面的溪河之上长14.7米,是一座单孔卷拱石桥由于桥身隆起,从这头望不到那头当地人戏称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了它的得名,源于抗战时期一个字“骝先”的教育部部长修建所赐横跨在两个世纪之间我们坐在石栏上,望史料中的那头有风吹来,从溪面带回近代浅浅的倒影扎根在岸边石缝里的黄葛

  • 郭羽、池衙内、方旭、左丘明,演员代旭还能给我们多少惊喜?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GOGOGOGO标签:代旭,郭羽,丘明,池衙内,老戏骨,演员

    谁是代旭?有这么一个非流量小生,在我二刷《无证之罪》的时候,终于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是《叛逆者》中的亦正亦邪的左丘明、《精英律师》中现实又野心勃勃的实习律师麦飞、《梦华录》里面无赖搞笑、幼稚痴情的池衙内、《玫瑰之战》中的执拗又骄傲的精英律师方旭。近几年在一系列创作和口碑都不错的剧中,特别脸熟的一个男演

  • 左丘明,你究竟姓甚名谁?后世竟然有六种答案,还都有些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丘明,孔子,司马迁,左传,朱彝尊,郭沫若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自唐代以来,关于《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可谓是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左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二是东汉刘歆伪造之说,三是战国吴起所作之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所作之说。关于左丘明,学术界至今仍对他的姓氏议论纷纷,简单总结了一番关于他的

  • 《梦华录》池衙内不简单!他因喜感出圈,还曾出演《叛逆者》左丘明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梦华录,池衙内,丘明,叛逆者,郭羽,陈晓

    在《梦华录》中,代旭饰演的池衙内因为搞笑成功出圈,成为了梦华录里最出彩的配角。池蟠是东京城的一个纨绔,但也只是一个单纯的无赖,作为汴京行会总把头,人送“十三少”(因为他只掌控了十二个行业,所以很讨厌人家这样说他),原以为这样的角色会是个仗势欺人的恶霸,没想到却是一个妥妥的喜剧人,每一次出场都笑料百出

  • 学大师陈寅恪 ,一个近代的“左丘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秀爱音乐标签:陈寅恪,王国维,冯友兰,梁启超,赵元任,左丘明,科学家,历史学家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是当年清华最年轻的大师级教授,有清华四巨匠之首的美誉。当时仅36岁的陈被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冯友兰、季羡林等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导师中的导师”,傅斯

  • 左丘明著作了《左传》吗?左丘明著《左传》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丘明,左传,春秋,孔子,左氏春秋,司马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人深信不疑的故事。说的是:孔子崇尚三代之治,尊崇周礼,他目睹诸侯争霸、礼乐崩坏,在忧心如焚之下,油然而生出一种匡时救弊责任感。于是,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观点,想凭一己之力在某一诸侯国实施变革,由点发散到面,全面扭转社会风气。无奈得不到任何诸侯国的支持,只在

  • 明明白起的作战能力更强,为什么秦襄王还经常把他换掉,改用王龁

    历史解密编辑:怎么敷衍怎么演标签:白起,嬴政,秦国,扶苏,蒙恬,秦二世

    历史一:明明白起的作战能力更强,为什么秦襄王还经常把他换掉,改用王龁在经常发生战争的年代,只要哪位领兵作战能力强,谁就能受到重用,这一条定律基本适合大部分的朝代。可是也有个别皇帝和其他皇帝不同,不但不喜欢重用能够打赢仗的将军,反而经常派打败仗的将军上战场。对于这种皇帝的作为,大家是否会感到奇怪呢?话

  • 长平之战,秦国的主将原本是王龁,为何后来换成白起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秦国,赵括,魏国,秦军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秦国取得全面胜利,不仅拿下了长平,更消灭了45万赵国士兵。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是完全有机会和秦国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