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秦国的主将原本是王龁,为何后来换成白起了?

长平之战,秦国的主将原本是王龁,为何后来换成白起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纯度茶生活 访问量:1020 更新时间:2024/1/24 17:47:43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秦国取得全面胜利,不仅拿下了长平,更消灭了45万赵国士兵。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是完全有机会和秦国争夺天下的。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只能进入到防御阶段了。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指挥长平之战的白起,更是被后人称之为战国第一名将。不过,实际上,长平之战的初期,白起并没有登场,秦军在长平的主将是王龁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命令王龁率军攻打上党郡,该地区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境内。赵国派出廉颇接应百姓,并和王龁进行了对峙。同年4月,王龁发起进攻,廉颇率军迎战,结果吃到了败仗,只能坚守不出了。于是,在相持一段时间后,秦国和赵国都对主将进行了调整,这促使赵括和白起相继登场。对此,秦国之所以一开始没让白起指挥战斗,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虽然长平之战后来成为一场百万人规模的战役。但是,战役的初期,秦国和赵国都认为这是一场普通的战役。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从而来威慑韩国。

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大军多次出动,目标就是夺取韩国的上党郡。因为一开始的对手只是韩国,这促使秦国不可能派出数十万大军。换而言之,后来的数十万大军,是因为赵国的介入和僵持,从而导致的结果,也即这是一个不断增兵的过程。

因此,秦昭襄王一开始就让王龁来指挥秦军。当然,王龁也不是平庸的将领,而是秦国的左庶长,这可以说是秦国的朝廷大臣了。在此之前,商鞅就曾担任秦国的左庶长。虽然王龁的能力比不上白起,但是,攻打上党郡的任务,完全是王龁可以胜任的事情。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更为关键的是,在长平之战的初期,王龁不仅击败了廉颇,还斩杀了赵军的四位都尉。公元前260年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退守在大营内,不敢出战了。由此,对于王龁来说,也没有让秦昭襄王失望,而是多次击败了廉颇这位赵国名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廉颇面对秦军的连续失败,再加上秦昭襄王派人在赵国散播流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这才有了赵括取代廉颇,担任赵军主将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王龁也为长平之战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就二点来说,在长平之战前,白起指挥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鄢郢之战等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已经有功高震主的趋势了。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需要培养其他的武将,以此达到制衡的效果。对此,秦昭襄王让王龁来率领秦军,也有分出白起兵权的考虑。在白起之后,王翦也因为在秦灭六国之战中屡立战功,得以功高震主。对此,王翦选择交出兵权,并告老还乡,从而避免了秦始皇嬴政的猜疑。现在,对于白起来说,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对此,秦昭襄王的态度就是避免秦国的兵权和战功都集中到白起一人手中。

当然,在赵括登场之后,秦昭襄王没有因噎废食,还是让擅长歼灭战的白起登场,从而一举消灭了赵国大军。不过,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又立下了大功,白起遭到了秦昭襄王的猜忌。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的三年后,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对于白起的结局,也确实和功高震主存在直接的关系。

就第三点来说,秦昭襄王一开始让白起坐镇后方,不仅可以威慑其他诸侯国,还能够让赵国丧失警惕。长平之战中,秦国和赵国不断增加兵马,这导致秦国和赵国,都出现了国内空虚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如果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偷袭秦国,这让后者自然难以抵挡。但是,白起迟迟没有前往长平,这会让魏国和楚国不敢有所行动。

并且,秦昭襄王后来让白起前往长平,也没有大张旗鼓,甚至表示敢泄露白起消息的人,将会格杀勿论。正是因为消息没有走漏,长平之战进行时,魏国、楚国等诸侯国,始终没有什么行动。而就赵孝成王来说,之所以敢用赵括取代廉颇,也是因为秦军一开始的主帅不是白起,而是王龁。反之,如果白起一开始就是秦军主将的话,赵孝成王还敢不敢用赵括取代廉颇,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了。毕竟,让年轻的赵括主动挑战身经百战的白起,显然不会有任何胜算。

最后,在长平之战中,正是因为秦昭襄王一开始雪藏了白起,从而为最后消灭赵国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赵括来说,或许到被秦军击杀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已经换帅了。此外,虽然在长平之战中,王龁最终成为白起的副手。不过,等到白起被秦昭襄王猜忌之后,王龁在秦国拥有更多的表现。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白起回秦国,秦王命秦军兵分三路攻打赵国,派王龁为将,率军攻打并夺取赵国的武安和皮牢。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二月,秦国调动更多士兵驻扎在汾城附近。当时王龁继续攻打邯郸,但依旧未能攻克。恰逢各国援军向王龁进攻,王龁几次败退,告急使者往返于秦国。在邯郸之战中,王龁吃到了败仗。

不过,到了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王龁攻克上党各城,秦国将其地设置为太原郡。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其子秦王政即位,以吕不韦担任相国,李斯担任舍人,王龁与蒙骜、麃公等人担任将军,共同辅佐朝政。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秦始皇嬴政在位初期,王龁已经成为朝廷重臣了。到了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王龁去世。所以,对于王龁来说,经历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等四位秦国君主。

标签: 白起长平之战秦国赵括魏国秦军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初期,为什么秦国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秦国,秦军,赵括,信平君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

  • 廉颇数次被王龁击败,为何他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国之君历史标签:秦军,秦国,齐国,白起,燕国,廉颇,王龁,信平君,四大名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

  • 赵国往事之奉阳悲歌:赵国相邦李兑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李兑,赵国,齐国,秦国,苏秦,燕国

    赵惠文王四年,因为惧怕被同时杀害,赵惠文王屈服于李兑,坐视主父被李兑和公子成饿死,自此,李兑和公子成等人开始把持赵国事务。公子成去世之后,李兑大权独揽,被封为奉阳君。然而,等待着李兑的,并不是一生的喜悦,而是一曲悲歌。李兑担任赵国相邦期间,对内积极招募人才,苏秦等外地客卿要面见赵王,都要由他面试。对

  •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李兑,齐国,秦国,合纵,魏国,宋国

    自从赶走薛公田文后,齐闵王心头最大的隐患去除。为了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齐闵王开始积极策划伐宋。虽然是殷商之后,但由于在周人倒商过程中微子较为配合,所以周王室在分封时特意将宋国爵位定成了最高的公爵。西周覆灭后,春秋时期的宋国由于公族势力太过庞大,长期陷于公族与公族、公族与公室的内斗之中。春秋晚期时,桓

  • 一心想杀赵盾的晋灵公为何最后能幡然醒悟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赵盾,晋王,国君,周朝,先秦,晋灵公,屠岸贾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

  •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赵盾,屠岸贾,灵公,晋灵公,相国,内侍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有周人进猛犬,名曰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晋灵公即呼獒使之咬噬。灵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有一奴,专饲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数斤,犬亦听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晋灵公废了外朝,命诸大夫皆朝于内寝。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

  •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赵盾,孔子,董狐,灵公,史官,乐器,科学家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对维护晋国的稳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君子,亲小人,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重税来满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而且,喜欢

  •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徇私护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韩厥,赵盾,赵穿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循私护堂弟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4年),秦康公集群臣议曰:“寡人衔令狐之恨,已经五年了!今赵盾诛戮大臣,不修边政。陈、蔡、郑、宋交臂事楚,晋莫能禁,其弱可知。此时不伐晋,更待何时?”诸大夫皆道:“愿效死力!”于是秦康公大阅车徒,让孟明视居守,拜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副之,

  • 晋灵公两次欲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赵盾因一饭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匪议东周(二十六)赵盾弑君蓄谋已久,凶手赵穿之死疑点重重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赵盾,秦国,赵穿,屠岸贾,晋灵公,匪议东周,历史故事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祖先,赵盾给赵国的建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晋国国相和中军元帅任上的时候为晋国卿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赵家成为卿族中最强大的力量,即便是国君公族都无比忌惮。为了让赵家发展强大,赵盾可谓是不择手段,排除异己诛杀大臣都是普通操作,逼急了他连国君都不放过。史书上就记载了赵盾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