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明白起的作战能力更强,为什么秦襄王还经常把他换掉,改用王龁

明明白起的作战能力更强,为什么秦襄王还经常把他换掉,改用王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怎么敷衍怎么演 访问量:4402 更新时间:2024/1/24 17:47:42

历史一:明明白起的作战能力更强,为什么秦襄王还经常把他换掉,改用王龁在经常发生战争的年代,只要哪位领兵作战能力强,谁就能受到重用,这一条定律基本适合大部分的朝代。可是也有个别皇帝和其他皇帝不同,不但不喜欢重用能够打赢仗的将军,反而经常派打败仗的将军上战场。对于这种皇帝的作为,大家是否会感到奇怪呢?话说这位经常打胜仗的将军名为白起,至于另一位经常吃败仗的将军名为王龁,两人都是秦昭襄王时期有名的将领。这位昭襄王的做法也实在怪哉,在和敌人对战时,明明白起可以增加战胜率,却非要派王龁上场,只有在他无法和敌人对战的时候用白起。既然他明知道谁出场才能打赢仗,为何一开始不派白起呢?这里说王龁打不了赢仗,可没有胡说八道,而是有真实案例存在的。早年白起率领大军,打下了韩国一块重要的地盘,眼看着敌国就要失势了,昭襄王这时候却把白起叫了回来,换上王龁带兵。中途换将领的结果是韩国太守投向了赵国,不但白忙一场,还因此而引发了长平之战。在这场战争期间,王龁与赵国的廉颇僵持不下,虽说在一开始秦国略胜一筹,可是在赵国的严加防守之下,再也无法向前半步。两军之间僵持的时间越长,对秦国越不利,这时候秦国出了一个好计谋,让赵国换了将领,同时自己也用白起替代了王龁,这才赢得了胜利。在战争过后,昭襄王又把白起调了回来,换成王凌继续攻打赵国,结果完全没用。昭襄王再次做出调整,把王凌调回来,换上王龁,依然没有起到作用。这时候襄王才想起重新用白起,不过白起的性格比较刚毅,被领导这么一番折腾,发起了牢骚,最终被领导找了借口处死了。秦国在失去了白起之后,完全处于劣势,与赵国之间的拉锯战也以失败告终。王龁还真没有打过大胜仗,可是他却依然得到领导的重用。秦昭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嬴柱继任,对于这位将领来说,依然非常幸运,之后秦孝文王嬴柱去世,王龁与朝中其他几位重要将领,一起当上了摄政大臣,辅佐当时还没有成年的嬴政。

既然王龁在军事方面那么强差人意,为什么他却能够得到连续三代秦王的重用呢?首先是因为老襄王对白起的忌惮心理。白起确实很有军事谋略,如果一直重用他,能够增加战胜率不假。可是帝王也有他的担心,如果兵权一直掌握在白起手中,要是哪天白起生了反叛之心,到时候朝中还有谁可以与之对抗呢?所以每次在白起打了胜仗之后,昭襄王都会收回他手中的兵权,不再让他继续膨胀。兵权收回来以后也要找一个靠得住的将领替代,王龁在昭襄王眼中无非是最适合的人选。虽说这个人的能力不怎么样,但是此人已经是除了白起之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人选了,所以昭襄王才会一直重用王龁。

再者王龁本身性格谨慎。此人因为经常打败仗,心理上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他的性格也比较平和,不管昭襄王让他担任哪一个职位,他都会尽力而为。就像在长平之战,既然秦朝在他的统领下取得了小胜利,证明他还是有点能力的。而且赵国也适时的换下了廉颇,说不定他也有机会立下更大的战功。昭襄王这时候却做出了对他不利的事,把他换了下来,尽管如此他依然做好一个军人的本分,听从领导指挥。帝王最想要的,并不是能力过于出众的人才,而是足够听话的人选,所以他才会在要紧的关头处死了白起,却一直重用王龁。

或许有很多人都认为昭襄王这是瞎搞,强将不用却非要用败将,维护了自己的权力,硬是让士兵丢了生命。其实能够坐上王位的,又有哪个是傻子呢?他之所以敢启用这位败将,完全是因为秦国军力比较强大,王龁虽然经常打败仗,但是却没有惨败的经历,也就证明他谨慎的性格,对行军来说还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襄王把重任交到这位败将的手上,是为了不断的积蓄力量,让他在失败中不断的积累经验,然后不断成长。所以他才会做出小战争让王龁带领,却从来不让他参与重要的战役,而是让白起这种真正的大将领兵作战。

总而言之,此人虽然在带兵方面比不上白起,但是他的性格却比白起,更容易让襄王信任,所以襄王才会宁可杀了白起,也要重用他。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历史二:扶苏手握兵权,没有当上秦二世,看看他干了什么傻事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皇帝,在历史上,秦始皇率先将华夏大地统一,由此历朝历代都以秦朝为蓝本进行大一统。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开始了更为严格的统一,就是在文字、计量单位、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由此让华夏大地真真正正的进入了大一统时代。秦朝的建立让古代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正因如此,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只不过历史上的秦朝,在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最为重要的但是,秦始皇在位期间,没有立储君。没有立储君的秦始皇,万万想不到,驾崩后的秦朝,开始了争夺皇位的变乱。

在后人看来,秦始皇最为理想的接班人就是扶苏公子。人们对这位秦朝的公子肯定是不陌生的,原因就是扶苏差一点成为皇位接班人。不可否认,假设历史能重来,扶苏如果当上秦二世,也许能给老百姓一个太平天下,可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历史的选择往往有他的道理,你看似不合理的,往往也是最合逻辑的。秦始皇驾崩后,胡亥赵高伪造了圣旨,但是扶苏手握兵权,面对圣旨中的赐扶苏自尽,扶苏并没有反抗。秦始皇临死的时候,脑袋并没有进水,虽然跟大儿子扶苏吵过架,但还是知道皇帝的位置应该由他来做。

秦始皇当时与扶苏吵架,是因为两个术士的出现。秦始皇晚年时期,被这两个术士给骗了,由此秦始皇一怒之下将咸阳城的术士全部都抓了起来,一共抓到了四百六十多人。扶苏这时候圣母附体,站出来为他们鸣不平,这时候秦始皇差点被扶苏气死。

那么扶苏是怎么死的呢?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同年七月,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时病重,秦始皇命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在这份遗诏中,秦始皇让扶苏继位。

这份圣旨被胡亥、赵高、李斯等人修改了。在遗诏马上要发出的时刻,秦始皇驾崩了。史书对此记载为“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

史书记载为“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在这时候,蒙恬劝告扶苏,这是胡亥的奸计。这时候,蒙恬开始劝告扶苏。史书记载了“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圣旨的内容就是直接让扶苏去死。这时候蒙恬对这份圣旨产生了疑惑,并且不相信这是真的。扶苏看到胡亥的诏书后,直接选择了自杀。史书记载了““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也就是说,扶苏认为是秦始皇想要杀死他,可是蒙恬的劝告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现如今看来,扶苏的表现实在是难以理解的。扶苏这人,也是迂腐,愚不可及!最终的扶苏没有得到皇权,反而去了黄泉!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

标签: 白起嬴政秦国扶苏蒙恬秦二世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秦国的主将原本是王龁,为何后来换成白起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秦国,赵括,魏国,秦军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秦国取得全面胜利,不仅拿下了长平,更消灭了45万赵国士兵。在长平之战前,赵国是完全有机会和秦国争夺

  • 长平之战初期,为什么秦国选择王龁当主将,而不是白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秦国,秦军,赵括,信平君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阬杀赵军约45万。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

  • 廉颇数次被王龁击败,为何他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国之君历史标签:秦军,秦国,齐国,白起,燕国,廉颇,王龁,信平君,四大名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秦国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廉颇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三次被王龁击败,打到最后,廉颇不敢出战,只是依靠壁垒与秦军对峙,因此还被赵孝成王责备。《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

  • 赵国往事之奉阳悲歌:赵国相邦李兑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酸奶别加热标签:李兑,赵国,齐国,秦国,苏秦,燕国

    赵惠文王四年,因为惧怕被同时杀害,赵惠文王屈服于李兑,坐视主父被李兑和公子成饿死,自此,李兑和公子成等人开始把持赵国事务。公子成去世之后,李兑大权独揽,被封为奉阳君。然而,等待着李兑的,并不是一生的喜悦,而是一曲悲歌。李兑担任赵国相邦期间,对内积极招募人才,苏秦等外地客卿要面见赵王,都要由他面试。对

  • 李兑率五国合纵伐秦,史书却鲜少记载,为什么此事会被史家忽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李兑,齐国,秦国,合纵,魏国,宋国

    自从赶走薛公田文后,齐闵王心头最大的隐患去除。为了在国人面前证明自己,齐闵王开始积极策划伐宋。虽然是殷商之后,但由于在周人倒商过程中微子较为配合,所以周王室在分封时特意将宋国爵位定成了最高的公爵。西周覆灭后,春秋时期的宋国由于公族势力太过庞大,长期陷于公族与公族、公族与公室的内斗之中。春秋晚期时,桓

  • 一心想杀赵盾的晋灵公为何最后能幡然醒悟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赵盾,晋王,国君,周朝,先秦,晋灵公,屠岸贾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然也得在小狗的

  •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赵盾,屠岸贾,灵公,晋灵公,相国,内侍

    春秋传奇:相国赵盾强谏惹祸,义士鉏麑视死如归有周人进猛犬,名曰灵獒,身高三尺,色如红炭,能解人意。左右有过,晋灵公即呼獒使之咬噬。灵獒起立啮其颡,不死不已。有一奴,专饲此犬,每日啖以羊肉数斤,犬亦听其指使。其人名獒奴,使食中大夫之俸。晋灵公废了外朝,命诸大夫皆朝于内寝。每视朝或出游,则獒奴以细链牵犬

  •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赵盾,孔子,董狐,灵公,史官,乐器,科学家

    孔子对史官董狐大加赞赏,而对赵盾感到惋惜赵盾是春秋时晋国名相,他“制事典,正法罪”,对维护晋国的稳定和保持霸主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左传》记载,赵盾扶持晋灵公登位后,晋灵公远君子,亲小人,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重税来满足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宫殿装饰的富丽堂皇,而且,喜欢

  •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徇私护堂弟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韩厥,赵盾,赵穿

    春秋传奇:韩厥执法斩御者,赵盾循私护堂弟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4年),秦康公集群臣议曰:“寡人衔令狐之恨,已经五年了!今赵盾诛戮大臣,不修边政。陈、蔡、郑、宋交臂事楚,晋莫能禁,其弱可知。此时不伐晋,更待何时?”诸大夫皆道:“愿效死力!”于是秦康公大阅车徒,让孟明视居守,拜西乞术为大将,白乙丙副之,

  • 晋灵公两次欲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赵盾因一饭之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赵盾,秦国,晋灵公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