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口述实录|我的父亲母亲」邹衍: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

「口述实录|我的父亲母亲」邹衍:从“放牛娃”到开国少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十二月风雪客 访问量:2992 更新时间:2023/12/20 20:26:19

>>>讲述者邹衍将军长女邹立立【老兵简介】邹衍,1915年出生,江西省赣州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将星虽陨,英风长在。开国少将、原沈阳军区副政委邹衍同志,因病于2022年4月1日晚8点21分在沈阳逝世,享年107岁。4月18日,记者采访了邹衍将军的大女儿邹立立。睹物思人抚今悼昔“儿时的一天,我和妹妹吃过午饭,父亲见饭桌上有两个饭粒,立刻板起了脸。除了惩罚我们背诵《锄禾》外,还教导我们说:‘长征时,如果不是战友把自己的干粮匀给我,我哪能活到今天。你们要爱惜粮食。’”邹立立对记者说。

“我的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因为父亲职位的原因,部队给他配了专车,但他几乎没让我们坐过,不论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或乘坐公交车去上学。他告诫我们‘绝不能搞特殊化’。”邹立立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一次次抢救、一次次病危,父亲一次次地挺了过来,父亲非顽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父亲的长寿源于他淡泊名利、行稳致远的心态,晚年时他精神矍铄,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书法、侍弄他最爱的蝴蝶兰……”邹立立一边说,一边看着父亲生前最爱的花。

翻山越岭浴血长征“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帮家里种田放牛,吃了很多苦。1930年,父亲先后经过农民协会、儿童团、少先队的历练,如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邹衍一直在总政治部任通信班长。他经常往返于中央机关各位首长之间,传递情报和重要信件。“父亲经常提起,1934年10月16日黄昏,红军大队人马踏上了于都河上临时搭建的浮桥,开始漫长的转移之路。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站立在于都河边,欢送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或衣袋里塞东西。队伍走远后,乡亲们依然站立在苍茫的暮色中,久久不忍回去,这个情景是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长征途中,让父亲印象深刻的是蔡畅在雪山脚下教他做‘棉衣’。那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来到夹金山下。那里天气严寒,需要穿着棉衣,但在那荒凉的地区,棉花和布都无处可买。父亲告诉我,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保暖防寒的东西,于是把夹袄拆开,准备在里面放上一层能抗风寒的东西。蔡畅看见大家笨手笨脚的样子,就连忙过来帮助。她先教大家絮套子,又拿起针线给示范,并帮助大家一起缝了起来。”

有了“棉衣”护身,身上确实暖和许多。第二天,邹衍随部队登山,山上北风呼啸,积雪盈尺。在路上,可以看见先头部队牺牲的同志,他们穿着单衣,冻僵在路旁。邹衍心跳急促,呼吸困难,他真想停下来喘口气,可一想到出发前乡亲和战友的鼓励,就咬紧牙关,继续前行。邹衍穿着这件珍贵的“棉衣”,走过一山又一山。林海雪原碧血丹心一本《林海雪原》,让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深入人心,“杨子荣”的原型正是邹衍在东北率部剿匪时所属部队涌现出的孤胆英雄。“父亲对东北这片热土有深厚感情,1946年,父亲毅然决定去往东北,来到前线。”

“来到牡丹江后,父亲被任命为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父亲在东北工作期间,不仅参加和指挥了东北全境剿匪工作,还亲手批准处决‘座山雕’的原型。”“座山雕”原型为人狡猾,经常率股匪下山烧杀抢掠,百姓恨之入骨。曾经智勇劝降400多名土匪的战士杨子荣(化名)奉命带人进山侦察,智擒“座山雕”。掌握了土匪的一些“黑话”和化装的本领后,他与五名同志扮成土匪,来到了夹皮沟,获得了土匪的信任,最终见到了匪首座山雕,并将他捉拿归来。剿灭“座山雕”残匪后,邹衍听取麾下二团副政委曲波汇报“杨子荣智取座山雕”的过程,对曲波说:“这段经历你可以写一部小说了。”后来,曲波还真的写出长篇《林海雪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邹衍生前撰写了《我的回忆》,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在《我的回忆》中,他这样写道:“座山雕被活捉之后关押在牡丹江军区看守所,保卫科同志审讯时我还去看了一次,这是个60来岁的老头子,他山里情况熟,身板好,活捉他非常不容易。决定处决他,主要是考虑这个人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后来军区特别军事法庭,在牡丹江市召开了群众大会公审了座山雕,对他执行死刑。事后发布了执行死刑布告,上面签署的是我的名字。”

“我是看《林海雪原》长大的,杨子荣原型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牺牲了,尽管他无法看到这部《林海雪原》,但后人会永远记得他为人民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邹立立说。斗智斗勇智捕间谍1952年,邹衍率公安部队与地方公安部门一起歼灭、俘获美蒋海上派遣特务3组80人、空降特务5起33人,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生擒间谍的故事。“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日本一个情报机关派遣特务5人空投到吉林省边境地区后,全部被东北公安俘获。通过分析,父亲认为有利用敌特扩大战果的可能,遂立即请求上级批准,决定利用敌特电台,让立功赎罪的报务员报告间谍机关,已获重要情报资料,请求速派飞机空援,从而诱捕空降特务。”“1952年11月29日晚11时,公安部队、民兵、公安人员在长白山老爷岭布下了天罗地网。”“父亲告诉我,当日24时许,敌机飞临空取场上空,它飞了一圈后开始降低高度,打开大灯由北南缓慢地正对着空取场俯冲下来,在距离地面不到200米时,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阵地的所有火器几乎同时向敌机喷射出密集的火舌,敌机中弹后,歪歪斜斜地向南飞去。”“后经核实,敌机中弹后飞了不到30公里就撞山坠毁了,两名美国驾驶员已经死亡。让所有在场人员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两名中校间谍约翰·托马斯·唐纳和理查德·费克图也在这架飞机上。二人在坠机中被摔昏,后被父亲搜山部队活捉了。”邹立立形容着当时的场景。晚年生活发挥热时光荏苒,岁月悠悠,1988年离休后,邹衍除参加会议和读书学习外,还经常应邀去部队、学校,为官兵、师生作革命传统报告,并被聘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父亲对老家的教育十分关心,与江西省内的学校建立了联系,凡是有军史、党史等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咨询他,而他每次都坚持亲笔回答,几十年来写信数百封。”“在离休之后,父亲长期为贫苦学生捐款。2014年3月,父亲给家乡的崇贤中学捐款八万元。”邹老在书中写道:“祖国山河壮美,处处人亲水亲。怀着同样的心情,我也喜欢我居住、生活的城市沈阳。这种喜欢不仅仅是由于山水环境的差异,更多的还是源于一种因我多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而形成的感情因素。我从1950年到沈阳工作至今,除了60年代初期在丹东工作3年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70多年。目睹了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以亲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出过力量而自豪。”

邹衍将军生前曾说:“回想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是党把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一位共和国的将军,国家和军队又给了我优厚的待遇,我只有保持晚节,尽可能做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才能报答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禹墨责任编辑:张红军

标签: 邹衍座山雕少将红军杨子荣

更多文章

  • 邹衍同志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人民网标签:邹衍,沈阳军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政治委员

    新华社沈阳4月21日电 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原沈阳军区顾问邹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1日在沈阳逝世,享年107岁。邹衍,原名邹衍桃,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学员、宣传员、通信员、警卫员、青年干事、班长、副科长、科长、局长等职,先后

  • 前日,107岁开国少将邹衍逝世,就是他亲自批准处决“座山雕”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邹衍,座山雕,罗荣桓,红军,少将,开国少将

    4月1日晚上,开国少将,原沈阳军区副政委,老红军邹衍逝世,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从此长眠。那么,为什么说邹衍的一生是传奇的呢?答案非常明确,因为他与其他革命功勋一样,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1957年,作家曲波创作出版著名的小说《林海雪原》,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几年,小说连续再版,销量达数百万册,后

  • 纵观史书,秦穆公和由余的一次对话,让我窥破了秦国崛起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秦穆公,秦国,李斯,诸侯国,西戎

    秦国为什么没有成为礼乐之邦,而是变成了虎狼之国,原因全在于秦穆公的一次对话从始至终,秦国的文明化程度就不如其他战国七雄之中的其他六个国家。如今秦始皇已死,秦朝已亡,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秦国其实是一个“蛮夷化”程度相当深厚的国家。西周初期的时候,甚至没有秦国这个国家,东周建立之后,秦国刚刚走出部落国

  • 夜雨丨秦开勇:手能拉住手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秦开勇,手能,作协

    手能拉住手秦开勇我们的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舱外救援验证想到茫茫太空,当我们失去地心引力失去舱壁上的扶手和安全绳一只主动伸过来的手,多么重要我曾在梦中一个人极速滑向虚无像蚂蚁落入海洋一粒微尘悬浮于宇宙巨大的静寂和恐惧挤压过来又无限扩散开去我曾请求父亲在病床上坚持体面的呼吸要抓紧我的手然而,他去的那一刻,

  • 夜雨丨秦开勇:高温下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秦开勇,偏爱,高温,树阴

    高温下秦开勇高温下,汗流浃背的重庆仍然偏爱一顿火锅偏爱啤酒杯里冰镇出的两江泡沫顶着烈日的上班、下班仍然偏爱快节奏小花伞偏爱大街上的花裙子脚手架偏爱着安全帽知了偏爱八月的高声部我们偏爱童年的老冰棍妈妈从菜市场抱回来的大西瓜家属院里,上了年纪的黄葛树偏爱绿色的清醒,树阴下摇着蒲扇的竹躺椅孩子的蚂蚁和“家

  • 情牵滴翠丨秦开勇:骝公桥怀古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石栏,石桥,桥身,秦开勇,骝公桥

    骝公桥怀古文/秦开勇横跨于青木关老街侧面的溪河之上长14.7米,是一座单孔卷拱石桥由于桥身隆起,从这头望不到那头当地人戏称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了它的得名,源于抗战时期一个字“骝先”的教育部部长修建所赐横跨在两个世纪之间我们坐在石栏上,望史料中的那头有风吹来,从溪面带回近代浅浅的倒影扎根在岸边石缝里的黄葛

  • 郭羽、池衙内、方旭、左丘明,演员代旭还能给我们多少惊喜?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GOGOGOGO标签:代旭,郭羽,丘明,池衙内,老戏骨,演员

    谁是代旭?有这么一个非流量小生,在我二刷《无证之罪》的时候,终于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是《叛逆者》中的亦正亦邪的左丘明、《精英律师》中现实又野心勃勃的实习律师麦飞、《梦华录》里面无赖搞笑、幼稚痴情的池衙内、《玫瑰之战》中的执拗又骄傲的精英律师方旭。近几年在一系列创作和口碑都不错的剧中,特别脸熟的一个男演

  • 左丘明,你究竟姓甚名谁?后世竟然有六种答案,还都有些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丘明,孔子,司马迁,左传,朱彝尊,郭沫若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自唐代以来,关于《左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可谓是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左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二是东汉刘歆伪造之说,三是战国吴起所作之说,这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左丘明所作之说。关于左丘明,学术界至今仍对他的姓氏议论纷纷,简单总结了一番关于他的

  • 《梦华录》池衙内不简单!他因喜感出圈,还曾出演《叛逆者》左丘明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梦华录,池衙内,丘明,叛逆者,郭羽,陈晓

    在《梦华录》中,代旭饰演的池衙内因为搞笑成功出圈,成为了梦华录里最出彩的配角。池蟠是东京城的一个纨绔,但也只是一个单纯的无赖,作为汴京行会总把头,人送“十三少”(因为他只掌控了十二个行业,所以很讨厌人家这样说他),原以为这样的角色会是个仗势欺人的恶霸,没想到却是一个妥妥的喜剧人,每一次出场都笑料百出

  • 学大师陈寅恪 ,一个近代的“左丘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秀爱音乐标签:陈寅恪,王国维,冯友兰,梁启超,赵元任,左丘明,科学家,历史学家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是当年清华最年轻的大师级教授,有清华四巨匠之首的美誉。当时仅36岁的陈被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冯友兰、季羡林等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导师中的导师”,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