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邹衍将军长女邹立立【老兵简介】邹衍,1915年出生,江西省赣州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将星虽陨,英风长在。开国少将、原沈阳军区副政委邹衍同志,因病于2022年4月1日晚8点21分在沈阳逝世,享年107岁。4月18日,记者采访了邹衍将军的大女儿邹立立。睹物思人抚今悼昔“儿时的一天,我和妹妹吃过午饭,父亲见饭桌上有两个饭粒,立刻板起了脸。除了惩罚我们背诵《锄禾》外,还教导我们说:‘长征时,如果不是战友把自己的干粮匀给我,我哪能活到今天。你们要爱惜粮食。’”邹立立对记者说。
“我的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因为父亲职位的原因,部队给他配了专车,但他几乎没让我们坐过,不论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或乘坐公交车去上学。他告诫我们‘绝不能搞特殊化’。”邹立立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在最后的这段时间里,一次次抢救、一次次病危,父亲一次次地挺了过来,父亲非常顽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父亲的长寿源于他淡泊名利、行稳致远的心态,晚年时他精神矍铄,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书法、侍弄他最爱的蝴蝶兰……”邹立立一边说,一边看着父亲生前最爱的花。
翻山越岭浴血长征“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从小帮家里种田放牛,吃了很多苦。1930年,父亲先后经过农民协会、儿童团、少先队的历练,如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邹衍一直在总政治部任通信班长。他经常往返于中央机关各位首长之间,传递情报和重要信件。“父亲经常提起,1934年10月16日黄昏,红军大队人马踏上了于都河上临时搭建的浮桥,开始漫长的转移之路。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站立在于都河边,欢送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或衣袋里塞东西。队伍走远后,乡亲们依然站立在苍茫的暮色中,久久不忍回去,这个情景是父亲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长征途中,让父亲印象深刻的是蔡畅在雪山脚下教他做‘棉衣’。那是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来到夹金山下。那里天气严寒,需要穿着棉衣,但在那荒凉的地区,棉花和布都无处可买。父亲告诉我,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保暖防寒的东西,于是把夹袄拆开,准备在里面放上一层能抗风寒的东西。蔡畅看见大家笨手笨脚的样子,就连忙过来帮助。她先教大家絮套子,又拿起针线给示范,并帮助大家一起缝了起来。”
有了“棉衣”护身,身上确实暖和许多。第二天,邹衍随部队登山,山上北风呼啸,积雪盈尺。在路上,可以看见先头部队牺牲的同志,他们穿着单衣,冻僵在路旁。邹衍心跳急促,呼吸困难,他真想停下来喘口气,可一想到出发前乡亲和战友的鼓励,就咬紧牙关,继续前行。邹衍穿着这件珍贵的“棉衣”,走过一山又一山。林海雪原碧血丹心一本《林海雪原》,让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深入人心,“杨子荣”的原型正是邹衍在东北率部剿匪时所属部队涌现出的孤胆英雄。“父亲对东北这片热土有深厚感情,1946年,父亲毅然决定去往东北,来到前线。”
“来到牡丹江后,父亲被任命为牡丹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父亲在东北工作期间,不仅参加和指挥了东北全境剿匪工作,还亲手批准处决‘座山雕’的原型。”“座山雕”原型为人狡猾,经常率股匪下山烧杀抢掠,百姓恨之入骨。曾经智勇劝降400多名土匪的战士杨子荣(化名)奉命带人进山侦察,智擒“座山雕”。掌握了土匪的一些“黑话”和化装的本领后,他与五名同志扮成土匪,来到了夹皮沟,获得了土匪的信任,最终见到了匪首座山雕,并将他捉拿归来。剿灭“座山雕”残匪后,邹衍听取麾下二团副政委曲波汇报“杨子荣智取座山雕”的过程,对曲波说:“这段经历你可以写一部小说了。”后来,曲波还真的写出长篇《林海雪原》,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邹衍生前撰写了《我的回忆》,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在《我的回忆》中,他这样写道:“座山雕被活捉之后关押在牡丹江军区看守所,保卫科同志审讯时我还去看了一次,这是个60来岁的老头子,他山里情况熟,身板好,活捉他非常不容易。决定处决他,主要是考虑这个人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后来军区特别军事法庭,在牡丹江市召开了群众大会公审了座山雕,对他执行死刑。事后发布了执行死刑布告,上面签署的是我的名字。”
“我是看《林海雪原》长大的,杨子荣原型在随后的剿匪战斗中牺牲了,尽管他无法看到这部《林海雪原》,但后人会永远记得他为人民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邹立立说。斗智斗勇智捕间谍1952年,邹衍率公安部队与地方公安部门一起歼灭、俘获美蒋海上派遣特务3组80人、空降特务5起33人,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生擒间谍的故事。“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日本一个情报机关派遣特务5人空投到吉林省边境地区后,全部被东北公安俘获。通过分析,父亲认为有利用敌特扩大战果的可能,遂立即请求上级批准,决定利用敌特电台,让立功赎罪的报务员报告间谍机关,已获重要情报资料,请求速派飞机空援,从而诱捕空降特务。”“1952年11月29日晚11时,公安部队、民兵、公安人员在长白山老爷岭布下了天罗地网。”“父亲告诉我,当日24时许,敌机飞临空取场上空,它飞了一圈后开始降低高度,打开大灯由北向南缓慢地正对着空取场俯冲下来,在距离地面不到200米时,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各阵地的所有火器几乎同时向敌机喷射出密集的火舌,敌机中弹后,歪歪斜斜地向南飞去。”“后经核实,敌机中弹后飞了不到30公里就撞山坠毁了,两名美国驾驶员已经死亡。让所有在场人员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两名中校间谍约翰·托马斯·唐纳和理查德·费克图也在这架飞机上。二人在坠机中被摔昏,后被父亲搜山部队活捉了。”邹立立形容着当时的场景。晚年生活发挥余热时光荏苒,岁月悠悠,1988年离休后,邹衍除参加会议和读书学习外,还经常应邀去部队、学校,为官兵、师生作革命传统报告,并被聘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父亲对老家的教育十分关心,与江西省内的学校建立了联系,凡是有军史、党史等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咨询他,而他每次都坚持亲笔回答,几十年来写信数百封。”“在离休之后,父亲长期为贫苦学生捐款。2014年3月,父亲给家乡的崇贤中学捐款八万元。”邹老在书中写道:“祖国山河壮美,处处人亲水亲。怀着同样的心情,我也喜欢我居住、生活的城市沈阳。这种喜欢不仅仅是由于山水环境的差异,更多的还是源于一种因我多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而形成的感情因素。我从1950年到沈阳工作至今,除了60年代初期在丹东工作3年外,在这里整整生活了70多年。目睹了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以亲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设出过力量而自豪。”
邹衍将军生前曾说:“回想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是党把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一位共和国的将军,国家和军队又给了我优厚的待遇,我只有保持晚节,尽可能做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才能报答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禹墨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