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周公文化?
最近看了一个关于到2025年洛阳文旅规划的文章,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洛阳未来构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梦想。不论“新三篇”、“四季歌”也好,还是“五张牌”等等,总感觉少点什么!在打造中华超级IP的15个项目中似乎少了一个人-----周公!
这个真正创立洛阳都城城市建设的人,这个让“最早的中国”文字出现在洛阳的人,这个倡导明德崇礼、开创华夏礼乐文明被后世尊为“元圣”的人,这个让曹操都为之赞叹“天下归心”的人,这个让孔子入周问礼的“洛阳之父”,三千多年前周公的创举至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果在我们洛阳的文旅发展中缺失这一IP,这“中”吗?
一、周公是谁?
司马迁说过:“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都洛阳,实际方位在现在的偃师;周都洛阳,洛阳城的最早营建者就是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易学家,他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世尊为“元圣”。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期间,"以德配天、明德礼治、敬天保民、制礼作乐",通过礼乐将统治理念和方式模式化、日常化,规范井田、分封、宗法、礼乐,四者结合,为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华大一统版图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二、洛阳为何而建?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因都城镐京偏西,曾规划营建洛邑,宏愿未酬而薨。周公摄政,辅佐成王,东征平叛中进一步发现伊洛盆地“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成王先后派召公、周公来此勘察,求地中、测土深、正日影,并祭祀、占卜,均得到吉兆。成王五年(约在公元前1035年)三月甲子(二十一日),周公发布文告,下令开工修建洛邑。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包括成周城和周王城的洛邑基本竣工,周公堪称“洛阳之父”。
三、为什么我们传承周公文化?
曾在洛阳2014年的“中华·周公城市艺术节”活动中著名专家叶鹏老师认为,周公营造洛邑,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缔造者,为后世留下了这座壮丽的城池,而且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更是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礼乐文化,根在河洛,这是文化古城洛阳的骄傲。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周文化,应是河洛文化的灵魂。
周公文化是一种天人和谐、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厚德载物的文化,前两年从岐山、曲阜等地的考察比较而言,洛阳周公文化的弘扬传承是匮乏的,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有一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周公是谁!还有一部分人只知道周公解梦。这无疑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是一种遗憾!
周公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当下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企业如何规划“和谐发展”、“基业长青”、“生生不息”?家庭如何做到“朝乾夕惕”“积善留余”“厚德载物”?个人如何定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居安思危”?
今年是洛阳文旅文创发展的新纪元,将周公文化的IP贴近生活、创新传承,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以周公文化、礼乐文化为核心,进行文旅、文创、文娱等形态的全面开发,是持续化发展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华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建设的活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