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人有四件好事,一件是新婚燕尔,一件是金榜题名,一件是久旱逢甘露,一件是他乡遇故知。尤其是新婚之夜,更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没有人不想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一起享受甜蜜的生活。
新婚之日,两个人都要睡在一起,做一对真正的男女,完成周公的仪式。那么,为何夫妇合欢会被称作“周公仪式”?周公是怎么做到的?
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王姬发他们也都知道,至于姬旦,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不过如果有人叫他周公,他们就不会不认识了,毕竟他们经常在睡梦中说“与周公相见”。
姬旦乃是周文王姬昌之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兄。周文王执政之初,姬旦便教导他以德治国,与那时的霸道、残暴、残忍的纣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姬昌死了,周武王姬继任大帝,对商纣王展开了一场战争。
在古老的传说中,姜太公和一群有才能的人联合起来,将姬发推翻了大商,还将他烧成了一座皇宫。其实,除了姬发之外,他的哥哥姬旦也是其中之一。
姬发继位后,继位,姜太公是他的左膀右臂,他的弟弟是他的副手,两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姬发很是依恋姬旦,每次遇到难题,都会去和姬旦聊聊,为他解答疑惑。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在周武王姬发三年前就死了,只剩下了周成王这个还在学习的孩童。本来想退出政治舞台,潜心钻研礼教的纪丹,现在却要以统治者的身份,代他管理政务。
古往今来,总是会有一些人,喜欢造谣生事,有人说姬旦要独霸天下,姬旦一听说这个消息,就立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所有人,说自己年纪轻轻,根本不可能掌控朝廷。
而当时的情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身为周皇帝的开山祖师,他自然不会坐视这些贪赃枉法的家伙破坏了自己兄长和父皇的努力,更何况,这位皇帝陛下也是他的亲侄儿,按理说,他必须要出面!
到了最后,姬旦终于下定决心,将权力交给了他。但他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经常叮嘱他们要知道人民的艰辛,切勿贪图享受,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生而为祸,而不为福”。身为三代的长老,他有足够的闲暇去享受这些仪式,也有足够的时间去推行这些仪式。
姬旦还建立了一种非常完整、非常严密的管理体系,名为《周礼》。这件事情牵扯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婚事上面。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西周社会风气十分紊乱,特别是在男女关系方面,对性关系的态度十分随便,甚至连婚嫁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因此周公姬旦专门制订了七种婚俗。
七大礼仪,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接受是指女方派遣红娘向女方求婚;所谓“问名”,就是在新郎接受新娘后,再一次请红娘来问新娘的名字和生日,诸如此类;纳吉,是指两个人在八个大喜之后的订婚仪式;“纳”是指男子的正式婚事,在此,与最初的仪式不同。
所谓的“婚约”,就是择良辰吉日,即是男的到女方家里去相迎,而“敦伦”则是在新郎新娘那天晚上举行的婚礼。
周公夫妇想要将这种仪式进行得更好一些,但到了第七次,他的夫人却拒绝了,这种羞涩的行为,不要说当时的时代,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没有几个人会这么做,所以他们把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替代品。
自从周公的《七子嫁娶》之后,整个国家的风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众也都很自觉地遵循了这个规矩,但随着周公过世,王朝的变迁,整个国家再次变了。
在那个时代,礼法已经崩溃,很多人都不认同周公颁布的礼节,所以很多礼节都被废除了。当时,孔子一向崇尚周公,他就是这样做的,他坚持和完善了这个体系。他将七大礼仪简化成了六大礼仪,而最后一项则是敦伦,他认为“敦伦”这个词不适合在正规的书籍上使用。
不过,由于在结婚的时候,人们还是会把葫芦作为祭品,这几乎成了一种习俗。孔子觉得这种情况很好,所以把它写进了《礼典》,也就是所谓的“交杯酒”。
一杯酒下肚,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是敦伦,孔子并没有把这件事写入礼中,但这件事却是顺理成章的,延续子嗣,延续香火。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礼仪逐渐减少。到了最后,很多事情都被取消了,男女之间的婚礼,就是最后的几个步骤,而‘登基大典》,则被称为周公,这是他一手策划的。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周公当年所立的礼仪,他们所知的,只是周公之礼。你要是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说一声周公之礼,别人一定会以为你疯了,你把这种私密的东西说出来。
从那时起,周公的仪式就完全变成了男女通婚的正式语言。
周公是一位大勇之士,他虽有权力,却从来没有使用过。他在民族所需之时,总是身先士卒;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他主动隐退。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有任何的问题请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