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徽合肥:周公山麓溪涧潺潺,龙骧虎视浩荡千年!

安徽合肥:周公山麓溪涧潺潺,龙骧虎视浩荡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出外龙舒人 访问量:1490 更新时间:2023/12/20 17:41:53

文 | 隔水樵夫

巍巍大别山纡青拖紫,仿佛对古老的合肥有着深情的眷顾。于是,在古庐州的西郊播洒出一带山峦,这就是西南诸峰——大紫蓬山。

紫蓬山(摄影 | 张为)

紫蓬山有广狭之分:狭义的紫蓬山仅指西庐寺所在的那一座“五龙簇珠”的山峰,俗称李陵山;广义的紫蓬山则包括李陵、周公、圆通、大潜诸山。其中,周公山不仅“山居紫蓬、大潜二山间,巍然众望”(李鸿章《张荫谷墓表》),更是一道江淮分水岭。昔时,周公山之巅有周瑜庙一座(嘉庆《合肥县志》),北麓还有一座分水龙王庙。周公山堪谓“镇淮第一山”了。

紫蓬山(摄影 | 张为)

周公山南麓,旧有龙潭寺一座。这龙潭寺,实际上位于一道Ω形山谷中,因为近旁还有圆通、莲花等小山环抱。群山与周公山一样,皆海拔不足200米,然而甫入山谷,即顿觉环境清幽,犹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因着地形之故,山溪淙淙潺潺,蜿蜒流经寺下——龙潭河因此得名。

周公山(来源 | 资料图片)

龙潭寺向西,约二里地,即著名淮军圩堡——张老圩。这是一座构思精巧的圩子,其圩内水系宛如三只交错相叠在一起的盘子(略似奥运五环)。信步圩内,濠沟尚存,你不由得会叹服擘画时的体大思精。张老圩,也是龙潭河的“开山之作”,因为正是建圩者巧借了龙潭河,做到了因地制宜,才成就了圩堡在气质上能兼顾南北,既雄且秀。

张老圩(来源 | 资料图片)

龙潭河出张老圩,复折向南流,约三华里,到了一个叫“堰山”的山丘脚下。这里在咸(丰)同(治)之际,有一座马跑寺。传说,这里是当年合肥西乡各团练首领“三山会盟”之地。待数年后,战事稍平,诸将功业初建,刘铭传赋闲在乡,萌生了创建书院的初心。清同治十年(1871),肥西书院于此地悬额、揭匾,偃武修文,于斯为盛。

肥西书院(来源 | 资料图片)

龙潭河继续南流,经“雷打三山口”(今解老洼、杨店之间),抵防虎山以西的草头山,右纳自大潜山、雀儿山之来水,两支于墩子衖汇合,始有“中洋河”之别称。人民公社时期,国家大兴水利,潜南干渠、磨墩水库工程相继上马,前人余泽,迄今渥沛。这一时期的改造山河,也带来“衍生品”:从此龙潭河正源渐渐隐逸,而西支流因有磨墩水库的缘故,则显著起来。一般会认为,龙潭河源出飞凤形的磨墩水库。

磨墩水库(来源 | 资料图片)

1978年,肥西遭遇了二百年不遇的大旱,人畜饮水困难。民间相传,丰乐河中上游裸露出了干涸的河床,沿岸村庄塘底龟裂。家有婴儿者,苦于无水浆洗尿片……这一年的龙潭河,想必也是向天长吟:甘雨不至,奈民生何?

防虎街道(来源 | 资料图片)

龙潭河辞别防虎乡后,沿途流经众多文化遗址,如翟家城、松墩,以及董小圩等。其中,有一处商周遗址黄花墩,时属山南公社黄花大队。1978年,龙潭河畔召开了“黄花会议”。黄花村于是成了“包产到户”发源地,后来事迹载入《邓选》。若论思想解放和首创精神,实比小井庄和小岗都要早。

黄花会议旧址(摄影 | 郭如琦)

黄花别后,就进入了柿树岗境内。这里是淮军将领唐定奎、董凤高等的故里,底蕴厚重。

唐五房圩(来源 | 资料图片)

一越过杨桃路,龙潭河就像风筝遇见了二月天,欢快起来。一路向南,直抵双胞庄附近,投入丰乐河(凤落河)的怀抱,游子归乡般的悲欣交集。

桃溪春浪(摄影 | 张恣宽)

桃溪古镇,恰位于龙翔凤翥的龙潭河口,盎然一派“春涨无痕,天生烝民”的熙盛之景。

桃溪古镇(摄影 | 张为)

此河旧称“弋阳河”,疑即与瓦屑坝移民有关。弋阳为古饶州府属县,而饶州移民又占瓦屑坝移民的大头,或许先民至此,眷恋故土,乃以原乡之名标记新迁之地……淮军将领中,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唐定奎等家族皆系瓦屑坝移民后裔,似亦可旁证此推测。

瓦屑坝(摄影 | 虫妈)

龙潭河——丰乐河最大的支流,不仅有着淮军文化的龙吟虎啸,还有瓦屑文化的生生不息。双胞庄以西,即是名闻遐迩的“九里十三湾”,河道迂曲,上溯至龙嘴,为丰乐河本干上游。当其夕阳西下,龙潭河口,游人至此,独立小桥之上,俯视流水脉脉,会联想些什么呢?

丰乐河湾(摄影 | 张凌云)

反正,那年我游至此,当时想的是:这是一条龙骧虎视的河!

丰乐河畔(摄影 | 张凌云)

(图片来源:合肥日报、合肥农业农村、肥西发布、文旅肥西、紫蓬山风景区、摄影部落等)

  • 作者:隔水樵夫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

标签: 龙潭合肥周公山龙潭河紫蓬山

更多文章

  • 风雷益损上益下---周公三合堂

    历史解密编辑:周公三合堂标签:周易,风雷,之爻,噬嗑

    这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风雷损上益下(一)"损"和"益",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常用词。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减少,另一个是增加。在古汉语中,"减"字一般表示减少的意思,"加"则多表示增加的意思。《老子》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做学问一天天增多;而修道却一天天地减去。

  • 词海拾遗:“两口子”的由来,何谓“梦周公”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周公,孔子,汉哀帝,乾隆,司马光,皇上

    词海拾遗:“两口子”的由来,何谓“梦周公”一. 夫妻为何称“两口子”“两口子”一词,见诸《现代汉语词典》等,其词义解释为:“指夫妻俩”。夫妻称“两口子”,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话说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相识,两人一见钟情。而石万仓除了仗势欺人

  • 古代夫妻同房为何叫“周公之礼”,周公做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姬发,分封,诸侯,夫妻,同房,周朝,先秦,周成王,周天子,周公旦,周公之礼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无论是小到一个小组,还是大到一个社会、国家,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几乎就是仁圣之本要。因为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那么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不管是否会伤害到他人,是否会紊乱社会,那么这个国家最终都会处于混乱之中。相反,如果有一定的制度约束,那么每个人

  • 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叫作周公之礼! 周公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陆洋谈科技标签:武王,孔子,纣王,嫁娶,礼节,夫妻,同房,周朝,先秦,周公旦,周公之礼

    中国古代的男女之情是美好的,是浪漫的更是含蓄的,当郎情妾意时也会很有分寸,彼此书信来往中遣词造句都无孟浪之字,有的只有浓浓的情意与浪漫,正因为这份内敛才有了那么多首经典的古诗,譬如秦观所做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或是李之仪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对男女

  • 古代夫妻同房为什么叫“周公之礼”,周公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孔子,礼乐,礼数,夫妻,同房,先秦,周朝,诸侯国,周文王,周公旦,周公之礼,烽火戏诸侯

    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注重礼数,对于一些事情也有着特殊的别称或是雅称,与现在的大白话不同,古人已经将这种礼仪观念刻入骨髓,就比如孩童在满一百天会喝满月酒,祝福婴儿能够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称呼,八十八岁叫米寿,九十九岁叫白寿,换种说法就

  • 【百姓话思想】我在周公馆演周恩来

    历史解密编辑:警民直通车上海标签:周恩来,周公馆,上海

    | “讲好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故事,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夜幕降临,思南路上周公馆外一声枪响,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一大纪念馆职工马玮佳化身周恩来,出演实景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扮演周公对他来说挑战不小——周公清瘦,有淮安口音,他是上海人,体型偏胖。但穿上戏服高呼“同志,我们一起去奔光明

  • 解读周易山地剥爻辞六三:剥之,无咎---周公三合堂

    历史解密编辑:周公三合堂标签:象辞,周易,剥卦,避世,译文

    这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剥之,无咎。《象》曰:剥之,从下也。译文:《象辞》说:《剥卦》的爻辞说:"《山地剥卦》的第五爻位(上六),像人屈身蹲踞于地上那样,所以君子应当隐退避世;如果君主不隐退避世,就会招致祸殃",这是因为本应居于尊贵的地位而却谦恭地退居卑下的缘故。《象辞》的意思是

  • 王文意:文武周公时代与诸子发生学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周公,诸子,文王,孔子,孟子,文武

    内容摘要:雅斯贝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后,东周诸子时代即中国轴心时代的说法,在中外学界已成基本共识。其实,在中国轴心时代之前还有一个前轴心时代。前轴心时代特指文武周公时代,与轴心时代一起构成了先秦时期两座思想文化高峰。 前轴心时代的史料相对此前此后的历史时期而言,呈现出高质高量的特征,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

  • “周公吐哺”的周公旦,到底有没有篡位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周公旦,周成王,武王,周文王,商纣王,周公,先秦,周朝

    周公,又叫周公旦,西周开国元勋,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说起周公,大家可能就想到了曹操《短歌行》的诗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的意思其实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关于周公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周公解

  • 周公大分封:制礼作乐之始

    历史解密编辑:专注谈话三十年标签:姬发,商朝,诸侯,周成王,周公大分封

    约公元前1042年,周朝摄政王姬旦(周公)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史称“周公大分封”。周公大分封,是周朝进行的第二次分封,前一次,则发生在周武王时期。四年前,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将周朝土地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维护朝廷,镇守四方,并定期向朝廷纳贡。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