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家解孟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二:匡章“不孝”

名家解孟 |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一十二:匡章“不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孟子研究院 访问量:1495 更新时间:2023/12/8 22:34:16

《离娄下》8.30

原 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1),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2),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3)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4),四不孝也;好勇斗很(5),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6)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7)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而已矣。”

译 文

公都子说:“匡章这个人,一国的人都说他不孝,先生却与他交往,还对他很尊重,请问为什么呢?”

孟子说:“一般人们所认为的不孝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奉养,是一不孝;下棋好饮酒,不管父母的奉养,是二不孝;喜好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奉养,是三不孝;放纵声色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逞强好斗,连累父母,是五不孝。章子有一项这样的行为吗?章子不过是由于父子之间以善相责而把关系搞坏了。以善相责,本是朋友相处的准则;父子之间以善相责,则是最伤感情的事。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关系吗?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亲近,就赶走了妻子、疏远了子女,终身不要他们奉养。他内心认为不这样做,罪过更大。章子不过如此罢了。”

注释

(1)四支:即四肢。

(2)私:偏爱。妻子:妻子儿女。

(3)从:通“纵”。

(4)戮:朱熹《集注》:“戮,羞辱也。”

(5)很:同“狠”。

(6)不相遇:不相合。朱熹《集注》:“遇,合也。相责以善而不相合,故为父所逐也。”

(7)属:亲属。赵岐注:“夫章子岂不欲身有夫妻之配,子有子母之属哉?”

/本期解读/

本章论匡章“不孝”。匡章是齐国的著名将领,在齐威王时曾大败秦军,齐宣王时曾率兵取燕,他的事迹散见于《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据《战国策·齐策一》记载,匡章的母亲触怒匡章的父亲,父亲一怒之下将其杀死,埋在马厩下。匡章可能为此事向父亲抗争,结果惹怒了父亲,被逐出家门,父子从此成为陌路。后匡章父亲去世,匡章不敢违背父亲的意志,没有改葬母亲,结果又背上了不孝的恶名。孟子认为,世俗所谓的不孝有五种,匡章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匡章的不幸,是儿子向父亲责善造成的,责善是朋友之道,不可用于父子之间。于是与匡章交游,二人互有讨论(见6.10)。孟子重视个人意志,取友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体现了特立独行的精神风貌。但他将匡章的悲剧简单归于“子不责父善”,则有失片面。

标签: 孟子匡章朱熹齐宣王吕氏春秋

更多文章

  • 他知名度低但战绩很厉害,他是战国唯一攻破函谷关的人,他是匡章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匡章,函谷关,魏国,秦国,齐国,秦军,燕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变得强大,自从夺了魏国的西河之地后,秦国就打开了东出函谷、挺进中原的大路,尤其是函谷雄关,秦国利用险要的地势,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整个战国几百年时间内,东方六国一共有过四次合纵攻打函谷关,但只有一次攻破了函谷关,你知道是哪一次吗?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公孙衍组织的除

  • 齐国名将匡章四战四胜,改变战国格局,为何名声不及战国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匡章,齐国,战四胜,秦国,秦军,战国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是《千字文》中宣扬战国四大名将功绩的经典语录,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他们都生活在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时代,已处于战国末期。但战国初期的名将未必比他们差,齐国名将匡章更是四战四胜,且每战都改变了战国格局,未能在史书上获得浓墨重笔实在可惜。他

  • 齐国的臣民都怀疑匡章,齐王为什么就是信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匡章,齐王,齐国,秦军,秦国,秦王

    秦国向韩国、魏国借道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遣匡章率兵进击秦军,和秦军对垒时驻扎下来。起因可能是齐国入侵燕国,诸侯兵援燕国。别以为诸侯发善心,只是在秦国的首肯下诸侯不想打破列国的力量平衡。秦军、齐军双方的使者多次来往,匡章变更了军服等军队用的徽章,以便和秦军混杂。匡章利用战前的空隙了解秦军,“为变其徽章

  • 匡章为何按兵不动?一个被遗忘的旷世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匡章,秦国,齐国,孙伯灵,齐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资治通鉴》记载四国伐楚,这自然会让我们好奇:齐、韩、魏三国明明常年都在跟秦国作战,这次却和秦国合作,真能合作得起来吗?《资治通鉴》关于联合作战的这段记载是从《史记》抄过来的,但杨宽先生有过考证,认为《史记》把秦

  •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伯嚭,晋六卿,成四卿,勾践,伍子胥,夫差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是时,晋顷公失政,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荀寅与士吉射相睦,结为婚姻,韩不信、魏曼多忌之。荀跞有宠臣曰梁婴父,荀跞欲以为卿。梁婴父恃荀跞之爱,打算逐荀寅而代其位。所以荀跞亦与范氏、中行氏相恶。上卿赵鞅有族子名午,封于邯郸。赵午之母,荀寅之姐,故荀寅呼赵午为

  • 聊聊伯嚭与郭开这两位自毁靠山的佞臣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伯嚭,吴国,伍子胥,夫差,赵王,吴王

    作者:闲客(伯嚭)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受国君宠信,富贵得享,爵位得重。如此,本该感恩戴德,为国君解忧除难,为国家尽忠。可事实是,这些人欲壑难填,暗地里拿着敌国的好处,挖着本国的墙角,毁坏本国的根基。他们以为,国家倒了,可以在敌国继续自己的富贵,结果往往成为新君主平息民众愤怒的出气筒,富贵没有享到,

  • 伯嚭——一个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一个安插在吴国的“潜伏者”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伯嚭,吴国,吴王,杨吴,伍子胥,越王勾践

    伯嚭,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官至太宰,人称太宰否,吴国亡国第一奸臣。说起他,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不要小瞧他,没有他,就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没有他伍子胥不会冤死,没有他吴王夫差不会自杀,春秋格局或许会不一样。吴越争霸中,伯嚭俨然像一个“潜伏者”,

  • 迫使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的既非公叔痤,也非王错,而是魏武侯魏击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魏武侯,吴起,魏国,公叔痤,秦国,齐国

    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先后效力于鲁国、魏国和楚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先后让魏国和楚国在战国初年崛起,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和三晋联军,使得这两国的疆域大量扩张。因此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与孙武并称“孙吴”,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的

  • 吴起战功赫赫,为何却被逼远走楚国?公叔痤:不能全怪我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吴起,魏国,魏文侯,楚国,公叔痤,秦国

    吴起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名将,在历史上和孙武并称孙吴,是兵家两位集大成者之一;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成就霸业,吴起功不可没,正是在吴起的连番打击之下,秦国丧失了整个河西之地,战略空间急剧缩小,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新军大破秦军五十万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不过

  • 公孙鞅身具大才,宰相公叔痤也推荐了,魏惠王为什么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魏惠王,公叔痤,魏国,商鞅,秦国,吴起,宰相,公孙鞅,春秋战国,科学家

    魏惠王不用商鞅,其实也算正常:当时商鞅只是宰相公叔痤府里的中庶子,类似于现在的秘书角色,让一个不起眼的秘书来当大魏国的宰相,这不是开玩笑吗?让商鞅离开,只能说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才,毕竟伯乐很稀缺嘛。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除了魏惠王不会识人外,还与商鞅的性格、公叔痤的刻意压制有关。商鞅很高傲,深藏不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