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迫使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的既非公叔痤,也非王错,而是魏武侯魏击

迫使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的既非公叔痤,也非王错,而是魏武侯魏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新史 访问量:146 更新时间:2023/12/9 1:59:28

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先后效力于鲁国、魏国和楚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先后让魏国和楚国在战国初年崛起,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和三晋联军,使得这两国的疆域大量扩张。因此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与孙武并称“孙吴”,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的武成王庙中也长期成为十哲之一。后世的军迷们推崇吴起,也对他颠沛流离的人生感到惋惜。尤其是他在魏国取得巨大成就后,却被人排挤不得已从魏国出逃楚国的故事,让人觉得忿忿不平。

对于吴起从魏国出逃的原因,绝大多数历史书籍上都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认为吴起是被魏国相国公叔痤排挤,然后逐渐被魏武侯魏击冷落,最后不得已才出逃楚国。这种说法在历史圈中几乎成为定论,因此公叔痤被认为是魏国人才流失的罪魁祸首。可是仔细分析《史记》以外的历史资料,对比公叔痤和魏武侯的史料,却发现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主流历史书认为,公叔痤排挤吴起,是因为吴起的功绩威胁到了他的相国地位。可是从史料上看,这种说法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完全是史家们主观臆测的结果。

《史记》上的确记载了一段公叔痤用迎娶魏国公主的办法来试探吴起的段子,可是这个段子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这个段子看,公叔痤的确听从了仆人的建议,向魏武侯提出用下嫁公主来试探吴起,然后又用自己被公主老婆轻视的例子来刺激吴起。从这段文字来看,吴起正是因为看到了公叔痤迎娶公主后被轻视的情况,才拒绝了迎娶魏国公主的建议,因此而遭到魏武侯的冷落,最终造成了他出走楚国的事情。可是从吴起的人生历程来看,这个事情并不能说明公叔痤就是在排挤吴起,反而说明了公叔痤提拔吴起的想法。

吴起是卫国人,后来到了鲁国,拜孔门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为师学习儒学。由于他没有在母亲去世时回乡尽孝,所以被曾申开除出孔门,于是他弃儒学兵,最终成为一代兵家大师。吴起成名是在齐宣公攻打鲁国的战争中,鲁元公起用吴起防御齐国进军。吴起因而能够击败强大的齐国,一战成名,成为战国初年有数的名将。后来因为吴起依附的鲁国权臣季孙氏被杀,他为了自保,不得已从鲁国逃到了魏国。然后在秦国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他被魏文侯任命为主将,大破秦军并一直追杀到郑县,这使得秦国的河西之地全部落入魏国之手。

魏文侯在将秦国的河西之地设置为西河郡,吴起因为军功被任命为郡守。在当郡守期间吴起励精图治,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军人制度魏武卒,并多次击退秦国的反扑,修筑了吴城。然后吴起又在阴晋之战中大破秦军五十万,将秦国从强国的名录中打落下来。此后在吴起的领导下,魏军达到历史的巅峰,击败强大的齐国,横扫整个中原,可谓是所向无敌。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地攻入秦国腹地,准备一举灭掉秦国之时,却被魏武侯解职召回魏国都城。紧接着便有了吴起被公叔痤的计策试探,然后被迫出逃楚国的故事。

首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必须要遵守孤证不立的原则。司马迁的《史记》虽然记载了公叔痤试探吴起的事情,他也个人的认为是为了逼走吴起,但从历史大背景来看是不合情理的。这个史料在历史典籍中是唯一的,并没有旁证辅助,就此认为公叔痤排挤吴起,未免说服力不足。实际上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向魏武侯进谗言的并非公叔痤,而是王错。这位王错也是非常有名,尤其是他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王诩。而这两个事情都是孤立的证据,是很难让人完全相信的。而两者又说了两个事实,以孤证不立的原则,只有两个都不采纳。

如果非要从中选出一个,那王错之说比公叔痤更加可信。因为《吕氏春秋》的产生比《史记》早几百年,而期间还没有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劫掠秦宫和秦末农民战争,文史典籍的资料相对更加齐全。而《史记》是产生在汉武帝时期,期间经过了多次毁灭性的破坏,留给司马迁的东西非常有限。在《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先秦的内容,都是他到处收集而来的。这些东西南面良莠不齐,再加上他主观臆测,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史记》中谬误的内容不少,所以《吕氏春秋》比《史记》更可靠些。

其次,从公叔痤的一贯表现来看,说他嫉贤妒能排挤吴起是证据不足了。除了上述的孤证外,并没有更多公叔痤与吴起对立的记载。反而在吴起去世之后,却有记载表明公叔痤对吴起的后人很照顾。魏惠王八年魏国与韩赵联军交战,公叔痤领兵大破韩赵联军,抓获赵国主将乐祚。当魏惠王要大力赏赐公叔痤使,公叔痤表示推辞,他把功劳都让给了吴起和部下巴宁、爨襄。他认为魏军能取胜是吴起留下的魏武卒的功劳,两个部下在战争中也立下大功。最后魏惠王赏赐吴起的后人二十万亩土地,两个部下各十万亩。

如果公叔痤和吴起不和,双方甚至有猜忌和仇怨,那他何必把功劳让给吴起的后人?当时吴起已经死在了楚国,后在在魏国也是无依无靠,毫无利用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公叔痤主动让出功劳,岂不是多此一举?就算公叔痤想要收买人心,那他又何必找过气的吴起的后人,而不是魏国军队中自己的心腹?这段史料出自于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虽然比司马迁略晚,但也是他整理西汉皇室藏书后的结果。从资料来源看,史料的可靠性不比司马迁差。而这里面记载的公叔痤与《史记》中的明显有差别,这也让《史记》中的记录形成争议。

从上述史料来看,说公叔痤为了自己的相国之位而排挤吴起,完全是没有证据的主观臆测。从更多的史料来看,吴起被迫出走楚国,其根本原因在于魏武侯魏击的用人策略。魏文侯时期魏国国力飙升,吸引了大批人才,吴起便是其中的典型。很多史书上说魏文侯的时候,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又有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吴起、乐羊制其兵;各司其职,文武相济,魏国大治,开疆拓土,盛极一时。可是到了魏武侯即位后,他改变了魏国的用人策略,于是文侯时“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的局面便不复存在了。

魏武侯用人并非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贵和任人唯亲。他好大喜功,喜欢听奉承话,任命出身显贵的田文当了相国。田文去世后,又任命公叔痤为相国,只因他的老婆是魏国公主。在田文为相时就多次与吴起发生冲突,吴起认为田文虚弱腐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无所作为。虽然田文也承认这一点比不上吴起,但魏武侯还是坚持任命他为相国。田文后来也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于是魏武侯用人更加信任贵族和公卿家族出身的官员,对于吴起这种外来者却是充满不信任的。

而吴起不但因为自己的外来者,而且还与魏武侯在执政理念上发生多次冲突。在西河论政的故事中,魏武侯认为依托山川之险要就可以像晋国一样称霸百年,但吴起却认为政治上励精图治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源。历史上的很多失败者,如三苗、夏和商纣都是占据了山川之险要,却被后来者击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上的腐败。这个故事虽然看似吴起胜利了,实际上他却逐渐被魏武侯所冷落。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魏武侯对吴起是非常不信任的。尤其是吴起不但是重要的西河郡守,也是领兵伐秦的主帅。

在吴起被免职以前,魏国正是军力强盛的时候,东压齐国,西破秦国,北败韩赵联军,南面击败强大的楚国,可谓是横扫中原无敌手。更让魏武侯担心的是,此时吴起的军队已经深入到秦国腹地,距离灭秦只有一步之遥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上他自己又不信任吴起,自然会有猜忌的行为产生。而吴起在这方面却也不干净,有着历史的污点。当初他在鲁国时,为了领兵对抗齐国,先杀了自己来自于齐国的老婆,向鲁元公表达自己的忠心。他这样的黑历史,很让人觉得他灭了秦国就会自立。魏武侯突然将他召回魏国,未免就没有这种考虑。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公叔痤用娶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实际上是在帮吴起获得魏武侯的信任。如果吴起娶了魏国公主,自然成了魏武侯的亲族,获得信任就显而易见了。如果吴起拒绝了这个路子,那公叔痤也在行为上表达了对吴起的提醒,让他尽早离开魏国自保,这与后来他劝商鞅离开魏国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从公叔痤在吴起和商鞅的事情上看,他个人是惜才的,希望魏国用这两位人才。但是为了国家,他又不得不建议魏王在得不到时先除掉。所以公叔痤在私下里才会提示这两位尽快出逃,这是公私两便的操作。

但是吴起并没有接受公叔痤的好意,而是看懂了对方的暗示。公叔痤故意让吴起看到自己被公主轻视的样子,就是告诉他魏武侯看重的不是人才,而是出身。在鲁国时候吴起为了获得机会,赢得鲁元公的信任,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妻子。即便如此,他在季孙氏被灭时仍旧受到牵连,不得不出逃魏国保命。有了前车之鉴,吴起自然不会把希望寄托在魏武侯身上。既然知道魏武侯是任人唯亲的,那他继续待在魏国就没有前途,出逃楚国也就顺理成章了。从这个角度看,逼迫吴起出逃的并不是公叔痤或王错,而是魏武侯任人唯亲的用人策略。

标签: 魏武侯吴起魏国公叔痤秦国齐国

更多文章

  • 吴起战功赫赫,为何却被逼远走楚国?公叔痤:不能全怪我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吴起,魏国,魏文侯,楚国,公叔痤,秦国

    吴起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名将,在历史上和孙武并称孙吴,是兵家两位集大成者之一;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成就霸业,吴起功不可没,正是在吴起的连番打击之下,秦国丧失了整个河西之地,战略空间急剧缩小,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新军大破秦军五十万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不过

  • 公孙鞅身具大才,宰相公叔痤也推荐了,魏惠王为什么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魏惠王,公叔痤,魏国,商鞅,秦国,吴起,宰相,公孙鞅,春秋战国,科学家

    魏惠王不用商鞅,其实也算正常:当时商鞅只是宰相公叔痤府里的中庶子,类似于现在的秘书角色,让一个不起眼的秘书来当大魏国的宰相,这不是开玩笑吗?让商鞅离开,只能说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才,毕竟伯乐很稀缺嘛。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除了魏惠王不会识人外,还与商鞅的性格、公叔痤的刻意压制有关。商鞅很高傲,深藏不露,不

  • 一句话得到国君信重、部下拥戴,魏国丞相公叔痤跟魏惠王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魏惠王,公叔痤,魏国,吴起,商鞅,丞相

    提到公叔痤,许多人都不陌生,倒并不是因这位在魏国当了二十年相国的人物,有什么了不得事迹,而是因为他与两个不世出的大才之间的纠葛羁绊。史书上记录的关于公叔痤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魏武侯时期,接替田文(非孟尝君)为相,娶了公主,却担心河西郡守吴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用计赶走了这个魏国的柱石,让人家跑到楚

  • 为何有着国家一级人力资源师本领的公叔痤,不敬业,被后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吴起,魏武侯,魏惠王,商鞅,魏王,公叔痤

    在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国家实力也和人才密不可分,时代赋予了人们最好证明自己的方法,有些人就是在历史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强大完全可以扭转一个国家的颓败,秦孝公如此,商鞅亦如此,他们都给后人传达了正面的能量,但是,也有些人则是相反,他们明明拥有着异乎常人的本领,但是却被后人诟病。公叔痤就是这些反面教

  • 公叔痤为何要推荐卫鞅上位,为何反而又劝魏王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魏王,商鞅,魏国,丞相,任用,卫鞅,公叔痤,魏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魏国丞相公叔痤临近死亡之前,魏王去看他,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这时候公叔痤对魏王说,我死之后,您一定要让臣的中庶子卫鞅来代替我的岗位,您一定要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做。如果您不打算任用他,那就杀了他,不要让为他国所用。魏王走后,公叔痤又对卫鞅说,你赶紧逃走吧!我劝说魏王如果不用你就杀了你

  • 公叔痤举荐商鞅后,为什么又建议杀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商鞅,公叔痤,魏惠王,魏国,丞相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魏国丞相公叔痤临死之前,先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让其重用商鞅,而后又建议魏惠王杀商鞅,岂不悖哉?何也?公叔痤身为一国之相,先公后私也!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 既然知道商鞅是人才,为何公叔痤病危前不推荐?或因“伯乐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商鞅,公叔痤,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

    魏惠王能当上国君,其实相当幸运。魏武侯生前,并没明确哪个儿子是继承人,因此他死后两个儿子公子罃(yīng)与公仲缓激烈地争做太子。此时,饱受魏武侯欺压的韩、赵二国趁火打劫,强势攻入魏国、扶持公仲缓,差点让魏国一分为二。虽然因为意见不统一分魏图谋功败垂成,但魏惠王与韩、赵二国的仇恨种子却由此埋下了。局

  • 田俊以促使郭威喊妈获得好感,潘律去驻马店却不见

    历史解密编辑:九方鱼论标签:郭威,潘律,许敏,潘克,驻马店,许姚田,田俊以,五代十国

    九方鱼论原创观点,谢绝抄袭潘克律师此人,感觉近期快和老杜一样了,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一会说郭威三五年之内回归,一会说百分之九十不会回了。又说他错失了这个机会,没有很好的正面回应。2022年8月,盛传潘律去驻马店见郭威。现在潘律自己说出来了,确实是受许敏委托,去驻马店找郭威,但是没有见到面。田俊也

  • 云昊强调要有态度,喊话郭威做出选择?网友:云昊比郭威值得信赖

    历史解密编辑:乐乎体育标签:郭威,云昊,许敏,田静,柴桑,二八,错换人生,国防政策,军事制度,五代十国,军事政策

    在错换人生事件中,最戏剧性的一幕不是迟迟没能查清当年发生错换的具体细节,也不是迟迟没有解决与老杜有关的“假证”问题,而是在提到许敏身边亲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她的儿子郭威,而是外甥云昊。对于许敏来说,云昊更像是她的儿子。二八事件曝光初期网友们在提到郭威名字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对他的遭遇感到同情,

  • 杜新枝打电话训斥郭威直播搬家,郭威回怼“你咋不说熊磊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智谈科技标签:郭威,熊磊,直播,姚策

    因为房子问题许敏和熊磊反目成仇,许敏是因为熊磊不肯交出房子反目成仇,而杜妈则是因为养子郭威公开搬出自己的房子感到气愤,近日杜妈与郭威的通话录音在网上流传。这通电话是杜妈打给郭威的,起初杜妈在询问郭威搬家的事,郭威也表态不管自己以后住哪里与杜妈的母子关系不会改变,让杜妈不要看网上的那些评论。杜妈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