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2234 更新时间:2023/12/9 1:36:46

春秋传奇:晋六卿火并成四卿,越文种贿赂通伯嚭

是时,晋顷公失政,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荀寅与士吉射相睦,结为婚姻,韩不信、魏曼多忌之。荀跞有宠臣曰梁婴父,荀跞欲以为卿。梁婴父恃荀跞之爱,打算逐荀寅而代其位。所以荀跞亦与范氏、中行氏相恶。上卿赵鞅有族子名午,封于邯郸。赵午之母,荀寅之姐,故荀寅呼赵午为甥。先年,卫灵公齐景公合谋叛晋,晋赵鞅率师伐卫,卫惧,贡户口五百家谢罪,赵鞅留于邯郸,谓之“卫贡”。未多久,赵鞅欲迁五百家以充实晋阳,赵午恐卫人不服未即奉命。赵鞅怒赵午抗己,遂诱赵午至晋阳,执而杀之。荀寅愤怒赵鞅私杀其外甥,因此与士吉射商议,欲共伐赵鞅,为邯郸赵午报仇。赵鞅有谋臣曰董安于,时为赵鞅守晋阳城,闻荀寅与士吉射之谋,特至绛州,告诉赵鞅道:“范中行方睦,一旦作乱,恐不可制,主君宜先为之备。”

赵鞅曰:“晋国有令,始祸必诛,待其先发而后应之可也。”

董安于道:“与其多害百姓,不如我独死,若有事,安于当之。”

赵鞅不同意。董安于乃私下准备甲兵,以伺其变。荀寅、士吉射公开言于众道:“董安于治兵,将以害我。”

于是,连兵以伐赵鞅,围其宫。却因董安于有备,引兵杀开一条血路,保护赵鞅奔晋阳城。恐荀寅与士吉射来攻,建垒自守。荀跞谓韩不信、魏曼多道:“赵氏六卿之长,荀寅与士吉射不由君命,而擅逐之,政其归二家矣。”

韩不信道:“能以始祸为罪,而并逐之?”

三人遂同请命于晋定公,各率家甲,奉定公以伐二家,荀寅、士吉射悉力拒战,不能取胜。士吉射谋劫晋定公,韩不信遽使人呼于市中道:“范中行氏谋反,来劫其君主!”

国人信其言,各执兵器,来救晋定公。三家借国人之众,杀败范中行之兵。荀寅、士吉射奔至朝歌反叛。韩不信告于晋定公道:“范中行实为首祸,今已逐矣。赵氏世有大功于晋,宜复赵鞅之位。”

晋定公言无不从,遂召赵鞅于晋阳,复其爵禄。梁婴父欲代荀寅为卿,荀跞言于赵鞅。赵鞅问董安于,董安于道:“晋国政出多门故祸乱不息。若立梁婴父,乃又置一荀寅也!”赵鞅于是不同意。

梁婴父怒,知为董安于所阻,谓荀跞道:“韩魏党于赵,智氏之势孤矣。赵氏所恃者,其谋臣董安于也,何不去之?”

荀跞问:“去之何策?”

梁婴父道:“董安于私具甲兵,以激成范中行之变,若论始祸还是董安于为首。”

荀跞如梁婴父之言,以责赵鞅,赵鞅惧怕。董安于道:“臣向者固以死自期矣。臣死而赵氏安,是死贤于生也。”乃退而自缢。

赵鞅乃陈其尸于市,派人告于荀跞道:“董安于已伏罪矣。”

于是荀跞与赵鞅结盟,各无相害。赵鞅在家庙中私祀董安于,以答谢其功劳。

荀寅、士吉射久据朝歌,诸侯叛晋者,皆欲借之以害晋。赵鞅屡次兴师攻之,齐、鲁、郑、卫遣使输粟助兵,以救二氏,赵鞅不能攻克。直至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赵鞅合韩、魏、智三家之兵,攻下朝歌,荀寅与士吉射奔逃邯郸,再奔至柏人。未几,柏人城复破,其党范皋夷、张柳朔俱战死;豫让为荀跞之子荀甲所获,荀甲之子荀瑶请而活之,遂为智氏之臣。荀寅与士吉射逃奔齐国去了。可怜荀林父五传至荀寅,士蒍七传至士吉射,祖宗俱晋室股肱之臣,子孙贪横,遂至灭宗,岂不哀哉!晋六卿自此只有赵、韩、魏、智四卿矣。

且说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春二月,吴王夫差除丧已久,乃告于太庙,兴倾国之兵,使伍子胥为大将,伯嚭副之,从太湖取水道攻越。越王勾践集群臣计议,出师迎敌。大夫范蠡出班道:“吴耻丧其君,誓矢图报仇,已三年了。其志愤,其力齐,不可当也。宜敛兵为坚守之计。”

大夫文种奏道:“以愚见,莫若卑词谢罪,以乞其和,待其兵退而后图之。”

勾践曰:“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计。吴国,吾之世仇也,伐而不战,以我不能军矣。”

于是悉起国中丁壮,共三万人,迎战于椒山之下。初合战,吴兵稍却,杀伤约百十人。勾践趋利直进,约行数里,正遇夫差大军,两下布阵大战。夫差立于船头,亲自执槌击鼓,以激励将士,将士勇气十倍。忽北风大起,波涛汹涌,伍子胥、伯嚭各乘余皇大舰,顺风扬帆而下,俱用强弓劲弩,箭如飞蝗般射来。越兵迎风,不能抵敌,大败而走,吴兵分三路逐之。越将灵姑浮舟覆,溺水而死,胥犴中箭亦亡,吴兵乘胜追逐,杀死不计其数。勾践奔至固城自保,吴兵围之数重,绝其汲道。夫差喜曰:“不出十日,越兵俱渴死矣。”

谁知山顶之上,自有灵泉,泉有嘉鱼,勾践命取鱼数百条,以馈吴王,吴王大惊。勾践留范蠡坚守,自率残兵,乘间奔会稽山。点阅甲楯之数,只剩得五千余人,勾践叹曰:“自先君对于孤,三十年来未尝有此败也!悔不听范、文二大夫之言,以至如此。”

吴兵攻固城益急,伍子胥扎营于右,伯嚭扎营于左,范蠡告急一日三至。越王大恐。文种献谋道:“事急矣!及今请和,犹可及也。”

勾践曰:“吴不许和,奈何?”

文种对言:“吴有太宰伯嚭,其人贪财好色,忌功嫉能,与伍子胥同朝,而志趣不合。吴王畏事伍子胥,而昵于伯嚭。若私诣太宰之营,结其欢心,与定行和之约,太宰言于吴王,无不听。伍子胥虽知而阻之,亦无及矣。”

勾践曰:“卿见太宰,以何为赂?”

文种答:“军中所乏者,女色耳。诚得美女而献之,天若留祚于越,伯嚭当见听。”

勾践乃连夜遣使至都城,命夫人选宫中之有色者得八人,盛其容饰,加以白璧二十双,黄金千镒,夜造太宰之营,求见太宰。伯嚭初欲拒绝;派人探其来状,闻有所赍献,乃召入。伯嚭倨坐以待。文种跪而致词道:“寡君勾践,年幼无知,不能善事大国,以致获罪。今寡君已悔恨无及。愿举国请为吴臣,而恐王见咎不纳,知太宰以巍巍功德,外为吴之干城,内作王之心腹。寡君派下臣文种,先叩首于辕门,借重一言,收寡君于宇下。不腆之仪,聊效薄贽,自此当源源而来矣。”

于是以贿单呈上伯嚭。犹作色谓道:“越国旦暮且破灭矣,凡越所有,何患不归吴?而以此区区之数给我为何?”

文种又进言:“越兵虽败,然保会稽者,尚有精卒五千,堪当一战。战而不捷,将尽焚库藏之积,窜身异国,以图楚王之事,安得都为吴有耶?即使吴尽有之,然大半归于王宫,太宰同诸将,不过瓜分一二。孰若主越之成,寡君非委身于王,实委身于太宰也,春秋贡献未入王宫,先入宰府,是太宰独擅全越之利,诸将不得与焉。况困兽犹斗,背城一战,尚有不可测之事乎?”

这一席话,说入伯嚭之心,不觉点头微笑。文种又指单上所开美人曰:“此八人者,皆出自越宫,若民间更有美于此者,寡君若生还越国,常竭力搜求,以备太宰扫除之数。”

伯嚭起立道:“大夫舍右营而趋左,以某无乘危害人之意也。某来朝当引汝先见吾王,以决其议。”

逐尽收所献,留文种于营中,叙宾主之礼。

(本篇完)

标签: 伯嚭晋六卿成四卿勾践伍子胥夫差

更多文章

  • 聊聊伯嚭与郭开这两位自毁靠山的佞臣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伯嚭,吴国,伍子胥,夫差,赵王,吴王

    作者:闲客(伯嚭)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受国君宠信,富贵得享,爵位得重。如此,本该感恩戴德,为国君解忧除难,为国家尽忠。可事实是,这些人欲壑难填,暗地里拿着敌国的好处,挖着本国的墙角,毁坏本国的根基。他们以为,国家倒了,可以在敌国继续自己的富贵,结果往往成为新君主平息民众愤怒的出气筒,富贵没有享到,

  • 伯嚭——一个复仇青年的堕落之路,一个安插在吴国的“潜伏者”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伯嚭,吴国,吴王,杨吴,伍子胥,越王勾践

    伯嚭,又作伯否,春秋晚期人,出身于楚国贵族,吴王夫差时期官至太宰,人称太宰否,吴国亡国第一奸臣。说起他,大家都比较陌生,但是大家不要小瞧他,没有他,就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没有他伍子胥不会冤死,没有他吴王夫差不会自杀,春秋格局或许会不一样。吴越争霸中,伯嚭俨然像一个“潜伏者”,

  • 迫使吴起从魏国逃到楚国的既非公叔痤,也非王错,而是魏武侯魏击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魏武侯,吴起,魏国,公叔痤,秦国,齐国

    吴起是战国初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先后效力于鲁国、魏国和楚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的先后让魏国和楚国在战国初年崛起,击败了强大的秦国和三晋联军,使得这两国的疆域大量扩张。因此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与孙武并称“孙吴”,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的

  • 吴起战功赫赫,为何却被逼远走楚国?公叔痤:不能全怪我

    历史解密编辑:小航航帆标签:吴起,魏国,魏文侯,楚国,公叔痤,秦国

    吴起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名将,在历史上和孙武并称孙吴,是兵家两位集大成者之一;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成就霸业,吴起功不可没,正是在吴起的连番打击之下,秦国丧失了整个河西之地,战略空间急剧缩小,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新军大破秦军五十万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不过

  • 公孙鞅身具大才,宰相公叔痤也推荐了,魏惠王为什么不用他?

    历史解密编辑:金黄的枯草PLUS标签:魏惠王,公叔痤,魏国,商鞅,秦国,吴起,宰相,公孙鞅,春秋战国,科学家

    魏惠王不用商鞅,其实也算正常:当时商鞅只是宰相公叔痤府里的中庶子,类似于现在的秘书角色,让一个不起眼的秘书来当大魏国的宰相,这不是开玩笑吗?让商鞅离开,只能说魏惠王没有识人之才,毕竟伯乐很稀缺嘛。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除了魏惠王不会识人外,还与商鞅的性格、公叔痤的刻意压制有关。商鞅很高傲,深藏不露,不

  • 一句话得到国君信重、部下拥戴,魏国丞相公叔痤跟魏惠王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魏惠王,公叔痤,魏国,吴起,商鞅,丞相

    提到公叔痤,许多人都不陌生,倒并不是因这位在魏国当了二十年相国的人物,有什么了不得事迹,而是因为他与两个不世出的大才之间的纠葛羁绊。史书上记录的关于公叔痤的第一个故事,是他在魏武侯时期,接替田文(非孟尝君)为相,娶了公主,却担心河西郡守吴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用计赶走了这个魏国的柱石,让人家跑到楚

  • 为何有着国家一级人力资源师本领的公叔痤,不敬业,被后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吴起,魏武侯,魏惠王,商鞅,魏王,公叔痤

    在战国时期,人才辈出,国家实力也和人才密不可分,时代赋予了人们最好证明自己的方法,有些人就是在历史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强大完全可以扭转一个国家的颓败,秦孝公如此,商鞅亦如此,他们都给后人传达了正面的能量,但是,也有些人则是相反,他们明明拥有着异乎常人的本领,但是却被后人诟病。公叔痤就是这些反面教

  • 公叔痤为何要推荐卫鞅上位,为何反而又劝魏王杀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爱读书的陕北大叔标签:魏王,商鞅,魏国,丞相,任用,卫鞅,公叔痤,魏惠王,科学家,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魏国丞相公叔痤临近死亡之前,魏王去看他,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交代的。这时候公叔痤对魏王说,我死之后,您一定要让臣的中庶子卫鞅来代替我的岗位,您一定要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做。如果您不打算任用他,那就杀了他,不要让为他国所用。魏王走后,公叔痤又对卫鞅说,你赶紧逃走吧!我劝说魏王如果不用你就杀了你

  • 公叔痤举荐商鞅后,为什么又建议杀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吹来人尘烟火标签:商鞅,公叔痤,魏惠王,魏国,丞相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魏国丞相公叔痤临死之前,先向魏惠王举荐商鞅,让其重用商鞅,而后又建议魏惠王杀商鞅,岂不悖哉?何也?公叔痤身为一国之相,先公后私也!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

  • 既然知道商鞅是人才,为何公叔痤病危前不推荐?或因“伯乐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商鞅,公叔痤,魏惠王,魏国,魏文侯,秦国

    魏惠王能当上国君,其实相当幸运。魏武侯生前,并没明确哪个儿子是继承人,因此他死后两个儿子公子罃(yīng)与公仲缓激烈地争做太子。此时,饱受魏武侯欺压的韩、赵二国趁火打劫,强势攻入魏国、扶持公仲缓,差点让魏国一分为二。虽然因为意见不统一分魏图谋功败垂成,但魏惠王与韩、赵二国的仇恨种子却由此埋下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