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非常注重礼数,对于一些事情也有着特殊的别称或是雅称,与现在的大白话不同,古人已经将这种礼仪观念刻入骨髓,就比如孩童在满一百天会喝满月酒,祝福婴儿能够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称呼,八十八岁叫米寿,九十九岁叫白寿,换种说法就显得高级了很多,也表达了人们对于长者的尊敬。
除此之外,在结婚之后,夫妻圆房也有雅称,也就是“周公之礼”,那古代为何会有这样的别名,周公是谁?他又做了什么呢?
说起周公很多人都难免心生疑惑,他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让人们如此敬仰,根据史书记载,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姬旦,作为众多兄弟之中排名比较靠前的,经历的事情自然也要比其他人多,年少时就已经帮助父亲分忧解难,同时他还有着仁爱之心,十分关注社会民生,重视社会秩序的建设,希望能够打造出和谐的国家。
为此,周公开始尽自己的努力去倡导减少杀戮,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可慢慢的他发现这样做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人们缺乏教育和学习,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即便有人明白也没有办法一直遵守,能愿意遵循规矩的人屈指可数。
鉴于这种情况,周公决定制定出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这样一来就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理解和遵守相应的秩序,在这其中约定了生活中很多方面的的事宜,大到婚姻丧葬,小到鸡毛蒜皮的小事,将人们从氏族部落的生活模式彻底转变到文明社会,久而久之,那种野蛮无知的思想状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而这也是中华文明早期的礼乐制度,伴随着朝代的更迭不但没有被废除,反而发展传承了下来,为后世建立公序良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也依然遵守着礼乐制度所规定的礼数,而人们口中的“周公之礼”也正是源自于此,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所谓周公之礼在最开始的时候指的其实是婚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被分割成七个环节,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夫妻双方要想正式结为夫妻必须经历这七个环节才行,要不然就不被世人所认可,整体看上去是比较繁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礼仪,可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很有仪式感,让人们记忆深刻。
出现如此复杂的流程也是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在商周时期,人们的思想尚未彻底开化,很多民众不懂得遵照礼数,丧葬嫁娶这等大事比较随意,夫妻关系十分不稳定,难免会发生婚姻纠纷,社会秩序也一度陷入混乱,如果放任不管会影响周朝的统治,也不利于后续国家建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礼乐制度的建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等到后来人们也就将婚姻大事说成周公之礼,不过不知在何时,这个词的原意发生改变,可能是因为在婚礼的最后涉及圆房的事,这种隐私人们不好意思直言表达出来,毕竟还要考虑女方的面子,她们可不想被人笑话,所以就以这个词作为雅称指代夫妻之事,
这样来看其实周公什么也没有做,只不过在后世人们在使用一些词语方面出现了误解。
再就是人们对于婚姻之事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的,行周公之礼是结婚最后一个步骤,可要是在这之前其他的流程都没有做完的话,夫妻双方是不能圆房的,就像现在男女双方没有去领结婚证在法律上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夫妻一样,所以这礼数不仅仅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算得上是当时另一种法律形式。
而在周朝之后,原本的礼乐制度也出现了崩坏和重建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都朝实行分封制,而到了末年王权统治衰微,血缘关系也相对来说越来越松弛,加之各地的诸侯又有着很大的自主权,不仅能够筹备军队,还能够控制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就无可避免他们会出现造反的情况。
紧接着就步入了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局面,原本统一的政体被分割,新兴的诸侯国急于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和体制,在这种想法下很多的诸侯国便不再遵守周朝沿袭下来的周公之礼,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孔子参加宴会,而士大夫阶层竟然在宴会上公然采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礼,显然不把礼数放在眼里,而后孔子也是非常气愤,说出了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经典名句。
而到了今天,中国人对于礼仪的重视依旧不减当年,无论何时何地国人都未曾忘记祖先所流传下来的礼仪规范,这也得以让礼仪之邦的招牌一直传承至今,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会继承先祖的遗志,将中华文化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礼仪观念发扬光大,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能够认识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曾经究竟的得多么辉煌灿烂的历史,树立并弘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