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故又称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是西周王朝建立的重要功臣,早期与周武王姬发一同辅佐父亲周文王治国,其后随同周武王灭商建周,周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执掌西周朝政,“制礼作乐”为稳固初建的周王朝立下不朽功勋,同时创立的宗法制、井田制等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甚至如今中国的世俗理念仍深深受其影响。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这是西汉大儒贾谊对周公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西汉名士对周公的推崇。从历代儒家品评人物的“三不朽原则”来看,周公也称得上是历史上少数几个“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的风流人物。 周公与姜太公吕尚等人一直是周武王伐纣计划的重要策划者。武王伐纣成功后的第二年就去世(93岁),他的儿子成王年幼,西周王朝刚刚建立,殷商遗民蠢蠢欲动,东夷少数民族部落也时常作乱。周公为拯救危局,代替年幼的周成王执掌国政,开启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生涯。 周公摄政之初,被分封在殷商故地控制和监视商朝遗民的三监成员:他的三哥管叔与弟弟蔡叔、霍叔,一起煽动纣王之子武庚和东夷部落一起反叛西周朝廷,史称“三监之乱”。在接到叛乱的消息之后,西周王室内部却意见不一,为了阐明平叛的重要性和三监叛乱的危害性,周公旦作了一篇动员令,即《尚书》中的《大诰》,并由此统一了王室内部意见,争取了诸侯国的支持,随即率领军队东征。在东征中,周公旦率领军队很快就击败了三监和武庚率领的叛军,处死了管叔和武庚,流放了蔡叔,再次控制了殷商王朝的核心区域(春秋时期的宋国)。这就是周公旦摄政的前三年的功绩,他凭借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坚毅果敢的品德,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领兵东征,在平定叛乱的同时,彻底摧毁了殷商遗民的反抗力量,极大的打击了东夷部落,使刚刚初建的周王朝从陕西到山东的统治得到了稳定。
在平定叛乱后,他继承和发扬周武王时期的分封策略,通过分封建藩、营建东都、整军备武等方式来进一步巩固初建的西周王朝。 监视殷商遗民的“三监”虽然发动了叛乱,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继续分封诸侯到殷商故地以控制和监视殷商遗民仍旧是西周王朝能采取的最佳方式。于是周公在平定叛乱后,就分封自己最小的同胞弟弟康叔于卫地,建立卫国,由其承担原本“三监”负责的监视殷商遗民的重任。为了让自己年轻的弟弟康叔能够更好的完成使命,周公再次写下文章告诫康叔到了封地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原则,这就是《尚书》中的《康诰》。在周武王早期分封的基础上,周公又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史称周公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的就占了五十三个(春秋五霸之晋国就是姬姓诸侯国),肢解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建立,为西周王朝有效统治占领区域,拱卫周王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处于西周王朝的西部,对广袤的东部地区的控制较为不利,于是周公着手为周王朝选择新的都城,他选择了占据九州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周王朝开始在大规模建设新都洛邑。以便能够实现统治重心东移,更有效的控制东方的诸侯。
为更有效的震慑各方势力,周公在原有的周朝军队的基础上,编练新军,在洛邑附近组建的成周八师,负责驻守洛邑。在原殷商故地编练殷八师,负责镇抚东方。这两支新军的建立加上原有的西六师,使得周天子可以直接控制十几万军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分封诸侯的基础上,周公在各诸侯国推行“井田制”,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土地管理模式指定的法规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此后虽然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不同,但是大都离不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
在社会文化方面,周公开始伟大的“制礼作乐”。制礼是强调人与人要有上下尊卑,作乐是为了提倡相亲和睦。这就是周公为周人指定的社会伦理制度,即宗法制或周礼,可能他本人都没有想到这会成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固有基因,几乎所有的华人都认同和遵循这些准则,虽然已经历经几千年,但是现在的华人仍旧认同周公当年制定的准则。由此可见周公对中国影响之深,堪称中华文明的总设计师。
周公摄政的第七年,随着周成王的长大,周公毅然放弃了权力,归政于成王。之后周公仍旧尽心辅佐周成王,期间还写了诸如《无逸》、《召诰》、《酒诰》(最早的官员禁酒令)等文章劝诫成王。 三年后,周公病逝。在周公摄政的七年,平定叛乱,巩固统治,稳定周王朝,制礼作乐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是万世之师孔子一生之偶像,终生都在提倡恢复礼乐,拯救春秋那个他认为“礼崩乐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