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霸主之国,齐国人一向自视甚高。虽然被迫长期向强晋低头,却始终对晋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态度。
公元前572年春,晋人组织诸侯围攻彭城(江苏徐州),以打通通往吴国的通道。齐灵公见晋悼公刚回国,便有轻视之意,就没有派兵参与。为此,晋悼公专门派使者前往齐国声讨。在晋国强大压力下,齐灵公被迫派出太子光到晋国做人质,以换取晋人谅解。
可从此以后,晋国组织的历次会盟、征伐,齐灵公都不亲自参加,顶多是叫太子光代为前往。作为晋国小弟,能这么任性的,除了吴国,就只有齐国了。吴国是因为交通不便,长期隔绝于中原,其国君才鲜少参与诸侯盟会。齐灵公敢如此怠慢晋国,就是因为齐国家底还比较雄厚,知道晋人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大费周章地讨伐齐国。
公元前559年冬,晋国士匄在戚邑组织诸侯盟会,以定卫国新任国君公孙剽之位。盟会过程中,士匄见齐国使者游车上的旌旗十分漂亮,就借用了几天。可是旌旗一借出去,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士匄再也没还给齐国。
齐灵公得知此事,大怒,就有了背叛晋国之心。
公元前558年11月,“霸主”晋悼公去世,齐国脱离晋国的决心就更大了。
公元前557年春,晋平公继位,在湨(音驹)梁(河南济源西)召集诸侯盟会,齐国并未参加。其后,晋平公在温邑(河南温县)设宴款待各国大夫,齐国高厚也参加了。宴会过程中,晋平公让各国大夫起舞,并要求歌舞必须音调一致。可高厚却故意唱起了不同节奏的歌,暗暗与晋人做对。
荀偃知道,齐人已有了异心。于是,他马上召集诸侯大夫盟誓,但高厚干脆就直接逃回了齐国。荀偃严肃地和各国大夫共同盟誓:“一起讨伐不忠于盟主的诸侯国!”
这是晋人在正式向齐国发出严重警告!
齐灵公可不是被吓大的。
高厚一逃回齐国,齐灵公就率军入侵鲁国。鲁国是晋国的忠实小弟,攻打鲁国,就是在向晋人挑衅!
因为晋国要报复楚国伐宋,无力东征,所以这一次暂时先放过了齐国。
见晋人不闻不问,齐灵公兴致顿时高涨。
公元前557年秋,齐灵公再次率兵出征,围攻鲁国的成邑(山东宁阳北)。鲁国大夫孟孺子见事态危急,率领大军前往拦截。齐灵公虽然好战,见孟孺子杀了过来,却也有些害怕:“这人好勇,我们还是撤围以成就他的名声。”说完,赶忙带着齐国军队就撤退了。
齐灵公如此频繁出动,让鲁人感受到巨大威胁。
这年冬,心急如焚的鲁国执政卿叔孙豹亲自赶往晋国,向晋人求救。伐齐,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决定之事,所以晋人显得不急不慢:“敝国国君还未举行禘祭,况且我们新近伐许、楚,百姓还未能得到休息;否则,哪敢忘记此事?”所谓“禘祭”,是这时晋平公刚好要祭祀去世的晋悼公。
叔孙豹听了这话,更加心急火燎了:“齐人朝夕之间就要入侵鲁国,所以才不得不郑重前来请求!敝国危在旦夕,鲁国人都在引颈而望,等待救援!等到贵国有空闲之时,恐怕就来不及了!”见过晋平公后,叔孙豹又私下找了晋国中军主帅荀偃和中军佐士匄,当面向他们求救。荀偃与士匄二人都向叔孙豹拍胸脯保证,晋国必然会帮鲁国。
虽然晋人信誓旦旦,可齐国毕竟是远在山东;鲁国人再急,都得等到晋国准备妥当。
所以,叔孙豹只能无奈地先回鲁国,听候音信。
晋国是一拖再拖,齐灵公却等不及了。
公元前556年秋,齐灵公第三次入侵鲁国。这次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齐灵公亲自率领,围攻桃邑(山东汶上北);另一路大军则由上卿高厚率领,围攻防邑(山东泗水西南)。两路大军同时进攻,矛头隐隐指向了曲阜!
防邑是鲁国卿士臧纥的采邑,藏纥如果被齐人俘虏,鲁国损失就大了。所以,鲁人立刻派出军队前往解救藏纥。救援大军不敢和齐国军队硬碰硬,到了旅松(防邑不远处)后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藏纥不得不在郰(音邹)叔纥(孔丘之父)、臧畴、臧贾三人护送下,趁夜色突围而出,会合救援大军。见鲁国援军赶到,齐国军队也自知危险,赶紧退军了。
齐国的进攻,已越来越让鲁国狼狈了。不但如此,齐国还勾结周边小国,唆使他们也去攻打鲁国。这年冬,在齐国指使下,邾国也攻打了鲁国南部边境。晋国再不出手相救,鲁国就有被周边国家群殴的势头!
偏偏在这一年,曹国和卫国又发生了冲突,晋国不得不先处理这两个盟友之间的矛盾,一时脱不开身。晋人对鲁国的承诺,这年又落了空。
眼见鲁国孤立无援,公元前555年秋,齐灵公又第四次率兵入侵鲁国!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齐灵公如此嚣张,屡次挑衅晋国,欺压鲁国,终于彻底激怒了晋平公。
10月,晋平公在鲁国济水边组织诸侯盟会,正式带兵伐齐。前期投靠齐国的邾国和莒国,一见晋国大军前来,立刻就背叛了齐国、加入了讨齐大军——真可谓是“墙头草”了!
齐灵公不停地伐鲁,所期盼的就是与晋国决战,不知他是否和父亲齐顷公当年一样兴奋?
很快,诸侯大军就进攻到了平阴(山东平阴东北)。
齐灵公在防门(山东平阴东北)挖了一条长长的战壕,率军驻扎在广里(防门之北),与诸侯联军对峙。这时,宦官夙沙卫向他进谏:“既然不能与诸侯相对抗,不如去守险要之处。”齐灵公早就想决战,哪里听得进去!
见齐灵公顽固地坚持,诸侯联军很快发起了进攻,让齐军死伤惨重。
直到此时,齐灵公才隐隐有了些惧意。
为彻底击溃齐人信心,晋人又精心策划了一场攻心战。晋国中军佐士匄先给齐国大夫子家传去讯息:“我与您相交极深,怎敢隐瞒实情?鲁、莒两国都请求率千乘兵车从本国攻入齐国,我们已经答应了。如果这两支军队攻入齐国,齐国必亡。您何不早做打算?”以鲁国与莒国实力,组织起千乘兵车,并非不可能。但如果这两国能有这么大胆识,晋国也就用不着远征山东了!因此,士匄此语,纯粹是恐吓。
子家将士匄的话告诉了齐灵公,齐灵公果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登上巫山(山东肥城西北)去查看敌情。
晋国中军元帅早就命令军中司马跋山涉水,在军队到达不了的险隘之处,处处都插上旗帜,布下空阵;又让战车车右全部用假人替代,以壮大晋军声势;同时,又让战车拖着树枝扬起灰尘,以混淆齐人视听。
一见晋军如此人多势众,果然把齐灵公吓倒,他赶紧就连夜撤军了!虚张声势也能吓跑敌人,这不但是在齐国,就是春秋史上,也是头一回!
齐国军队一逃,晋人立刻杀入平阴,尾随追击。12月,诸侯大军就追到了临淄城下,对着城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早就被吓破了胆的齐灵公,一度要弃都城而走,是太子光愤而斩断了齐灵公马车的马鞅,才强行将他留下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之后,诸侯联军绕过临淄继续攻击前进,向东攻击一直到潍水,向南一直攻击到沂水。直到公元前554年春,诸侯才撤去齐国之围,回到祝阿(山东长清东北)。
回到祝阿之后,因为邾国曾经伐鲁,晋人又将邾国国君给抓了起来。随后,晋人不但令邾人将侵占的土地归还了鲁国,还把邾国的一部分田地强行划给了鲁国!
这真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霸主一出,谁敢不服!
虽然此次伐齐取得大胜,但齐国始终没有投降,令晋国正卿荀偃深以为憾。当晋人退军到达黄河边时,荀偃突然病倒,卧床不起。临终前,荀偃在听到士匄不放过齐国的誓言后,才安心地合上了双眼。鲁、齐之仇,已转化成了晋、齐之恨!
这年夏,在卫国孙林父率领下,晋、卫两国再次伐齐。
就在晋国磨刀霍霍,准备再次伐齐之时,齐灵公却突然去世了。
在去世之前,齐灵公做了一件大事:废黜太子光,而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在诸侯联军杀入齐国时,太子光曾经强势阻止齐灵公外逃,这让齐灵公在齐人面前丢尽了脸面。临死前更换太子,也算是对儿子的报复。但是,太子光作太子这么多年,根基深厚。在崔杼协助下,太子光发动宫廷政变,成功地篡夺了政权。齐灵公死后,太子光稳稳地坐上了国君之位,是为齐庄公。
7月,晋国新任正卿士匄履行对荀偃的承诺,再次伐齐。但在进攻到谷邑(山东阳谷)时,听说齐国有国丧,就放弃了进攻,先撤军了。虽然士匄撤退了,但齐庄公刚刚继位,国内矛盾重重,不敢再与晋国作对。这年冬,齐国就被迫向晋国求和,重新臣服于晋。
齐灵公四次伐鲁,就是为了向晋国挑衅;可当晋人真正伐齐之时,齐灵公却又被晋人的虚张声势吓破了胆,一度要弃都城而逃!所以,说齐灵公这是“自作孽,不可活”——既然知道自身实力不济,为何还要冥顽不灵?
表面上,齐国背盟是因为士匄借旌旗不还;实际上这却是齐人骨子所带来的傲气所致。无论是齐顷公还是齐灵公,甚至是之前的历位齐国国君,都不会心甘情愿地作其他国家的忠实小弟。作为曾经的霸主之国,齐国综合国力十分强大。可惜,自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就始终处于“第二世界”,当不了“超级大国”。因此,在晋、楚争霸江湖时,齐国始终只能屈身于这两国之下。
为何齐国始终没能取得突破?
根源恐怕还是在于管仲的改革:他的“四民分业定居”政策,让齐国社会过早进入了阶层固化的阶段。
作为齐国上卿,高厚不想怎么去打破齐国这种阶层固化的局面,却不自量力地在霸主宴席上唱反调,进而引发了这场伐齐之战,只能说是齐人不作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