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后果。虽然,做决定前会有一番权衡,只是利害和结果都有远近之分。无论是错估了结果还是不计后果,由此引发的一切,都是对当初行为的回报,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都需要自己承担。
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
一、何氏老夫人擅自开官仓放粮
乾隆二十六年,山东德州大雨倾盆。持续数日的降雨引发特大水灾,城市内外一片泽国,屋倒房塌,人们只好扶老携幼登上城墙,在城墙上搭窝棚暂住。半个多月后,水还没有退,更严重的问题摆在面前:百姓家里的粮食全吃光了,眼看就要出现饿死人的事。
人们迫切盼望官府能放粮救人。山东粮道衙门的官仓就设在德州,可谓近水楼台,但负责此事的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却在发大水之前,因公外出。现在大水围城,德州内外交通断绝,放粮之事无人署理。
那么,别人是否能够代办呢?按照规定,动用官粮,必须由督粮道向上申请,获批后实施。否则擅放官粮,不但要丢官罢爵,还要自己补齐等量耗用的粮食。一则,事关前程;二则,数万饥民所需的粮食,哪里是普通官吏赔得起的。所以,没有人敢私开粮仓赈济。
颜希深的母亲何氏眼见有人饿得倒下,万分着急:官仓有粮却眼睁睁地看着人饿死!她从后宅来到前衙,派人叫来管理仓库的官吏:“人都要饿死了,为什么不开仓放粮?”
清代粮仓
官吏回到:“老夫人有所不知,朝廷规定,放粮须上司批准,否则将罢官、罚没财产!”
“饿死人了怎么办?”
“此事需颜大人向上申请,上官审批方可执行。颜大人不在,下官实在无能为力。”
何老夫人一跺脚:“我替儿子做主,马上放粮。出了事我儿一人承担,绝不连累大家。若要赔偿,我家的全部家产做押。”
官吏们深受感动,立即开仓放粮,解了灾民们的燃眉之急。
水灾退去,山东巡抚追究责任,弹劾颜希深擅动官仓。乾隆皇帝接到奏报后,在奏折上批道:
“汝为封疆大吏,有如此贤母良吏,不保举而反参劾耶?”
责备了山东巡抚之后,乾隆又决定耗用的粮食实报实销,何老夫人封诰三品,颜希深也随后受到重用。
清代官员
二、齐顷公孝母险丧国
春秋时众多诸侯国纵横捭阖,军事、外交活动频繁。晋国大夫郤克访问鲁国,又同鲁国大夫季孙行父一同出使齐国。在国都临淄他们又遇到了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
接见四国使臣时,齐顷公心中啧啧称奇。原来这四个人各有缺陷:郤克一只眼睛,季孙行父秃顶,孙良夫跛足,公子首罗锅。
会客结束,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后宫去见母亲——这是个有轻度抑郁症的妈妈,生活中难露笑容。齐顷公非常孝顺,平时总是想方设法逗母亲开心。
见儿子含笑而来,太后好奇地询问:“有什么有趣的事么?”
“今有晋、鲁、卫、曹四国,各派大夫前来通好,“他把四位使者的残疾描述了一番,又道,“世间残疾不罕见,只是四人各不相同,同时上堂,着实可乐。”在齐顷公此时的心中,博母亲一笑的心思已经压过了国政。
齐太后果然发生了兴趣,要求观看。
齐顷公为了让母亲高兴,慨然应允,并为了效果的最大化,还刻意做出安排:找来四个同样缺陷的人充作车夫迎接使者。
次日,齐顷公邀请四国使者赴宴,安排母亲在高台后偷看。
齐国上卿国佐劝谏道: “朝聘,是国家的大事。宾恭主敬,敬才成礼,不可当儿戏。”
齐顷公哪里肯听。
齐太后掀开帷帐,看到眼前行来的这四组八人,不由得大笑失声,连带身边的侍女也都忍俊不住。
郤克等人受此侮辱,无不愤恨,相约复仇,连夜回国了。
三年后,郤克率四国联军讨伐齐国,齐顷公损兵折将,险些被俘,只能割地求和。
齐晋鞌之战
同样是不顾规则、任性而为,带来的后果也都很巨大,只是这一利一害的极致,不得不说是源自两者出发点的云泥之别。
前者,何老夫人为救万民于生死一线,宁可牺牲自家全部利益,堪称是一次倾家荡产式的舍己为人。其后也有危机,遇到了好皇帝而得到褒奖,假使仍被惩罚,也无损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而后者呢?人常道百善孝为先,齐顷公事母至孝不是错,但其所作所为仅为一己之私,且毫无道义,于公失礼于天下,废误国政国事,于私失德于人前,以貌取人,侮辱能人异士,被人报复实在是咎由自取。
从何老夫人、齐顷公都出于好的动机,但结果与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迥异,不得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