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景公赏功少一人:他力阻晋国救宋失盟友,力主灭赤狄得天下之脊

晋景公赏功少一人:他力阻晋国救宋失盟友,力主灭赤狄得天下之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1818 更新时间:2023/12/9 10:25:08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令大夫申舟出访齐国。临行前,楚庄王特意命申舟不得向宋国借道。楚庄王是故意的:申舟之前就与宋国有仇,过道宋国还不向人家借道,这就是找死。果然,申舟一到宋国,就被宋人杀了。得知使者被杀,楚庄王怒发冲冠,于这年9月紧急率军围攻宋国。

宋国在被楚人围攻了数月后,紧急派使者向长久以来的盟友晋国求救。

然而在此时,晋国正面临着艰难的战略抉择。

见到了宋国使者,晋景公想都不想,立刻决定出兵救援。可是,晋国大夫伯宗却出来劝阻:“不能去救宋国了。古人有言:‘鞭子虽长,可也打不到马腹部。’上天正保佑楚国,不可与之争锋。晋国虽然强大,能违背天命吗?谚语有云:‘高低伸屈,全在乎于心。’大川之水,能容纳污垢;深山老林,能容蛇蝎;珍稀宝玉,莫不藏微瑕。为社稷国君难免会遭受耻辱,这就是治国之道。请国君您还是等待时机而行吧!”

伯宗说楚国正受上天保佑,不过是迷信的说辞。但自两年前邲之战后,楚庄王风头正盛,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此时,晋国内部大臣们多结党营私,人心不齐。邲之战时,就已充分体现出这点。邲之战刚过去两年,晋国就想强行与楚国争霸,不过是自取其辱。所以,伯宗才劝晋景公不要出兵去与楚国对抗。

听了伯宗劝谏,晋景公心里也极为明白:不先解决晋国内部问题,贸然出兵与楚国争锋,实在难以言胜。可是,盟友的求救却不能置之不理。权衡再三,晋景公只得派出大夫解扬前往安抚宋人,谎称晋国即将出兵,尽量拖延宋国投降楚国的时间。

这是典型的“画饼充饥”之举——晋国既然已放弃了救援宋国,就意味着晋国在战略上已放弃争霸大业了!

晋国放弃中原争霸,这也是迫不得已。不但内部人心涣散,晋国在外部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

崤之战过后,秦、晋关系破裂,这等于在晋国西部树立起一个强大的敌人。

除了秦国外,狄人是另一支严重威胁晋国安全的力量。在晋国周边,分布着白狄和赤狄:早先对晋国构成威胁的,主要是白狄;随着实力慢慢增强,赤狄对晋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晋文公流亡海外时,曾在赤狄国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在赤狄国时,晋文公意外地得到了廧咎如二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而把叔隗嫁给了赵衰

廧咎如为赤狄部落之一,季隗、与叔隗的称号,说明廧咎如为隗姓。

公元前640年,郑国入侵滑国(河南睢县西北)。为应付郑人,滑国同意投靠了郑国。可郑人刚一退兵,滑国又倒向了卫国。为此,郑文公再度派出军队前往讨伐滑国。滑国见势不妙,便向周王室求救。为解滑国之难,周襄王派出两位大夫前往郑国,为滑国求情。可郑文公见周襄王袒护滑国,一怒之下,便扣押了王室使者。

郑国居然不听王命还扣押王室大夫,是可忍、孰不可忍!

公元前636年,愤怒之下的周襄王请来了狄人,攻占了郑国栎邑(河南禹州市),以示惩戒。郑国是昔日的江湖“小霸”,当年周王室联合卫国、陈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都被打得一败涂地。可狄人一出马,就能轻松地攻占郑国城邑,可见他们实力之强!

在狄人大胜郑国之后,周襄王一高兴,便屈身与狄人联姻,娶了一位狄女为王后。可惜后来,这位王后又与周襄王之弟私通,一同引狄人作乱把周襄王赶出了成周!这位狄女,史书称之为“隗氏”——周襄王请来的狄人,居然与廧咎如同姓!这是巧合,还是周襄王所请狄人就是廧咎如?

如果此狄人就是廧咎如,他们能轻松战胜郑国,那么其实力也是非同小可。

赤狄不但灭了卫国和邢国,又混乱了周王室朝纲,也难怪天下诸侯会闻之而色变了。

赤狄的实力如此强大,在天下大乱的春秋中期,对中原诸侯国形成了巨大威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赤狄联合长狄,一起对中原诸侯国发起了多次进攻,卫国、邢国、齐国、鲁国、郑国等等,都深受其害。

然而这一时期,晋国与赤狄之间的关系,却颇为微妙。

由于晋文公在狄国呆了十二年,赤狄不但没有入侵晋国,反倒与晋国保持着相当友好的往来:晋文公回国后,狄人送回了季隗,却将晋文公的两个儿子留在了狄国;晋国卿士狐射姑在国内权力斗争失败后,也逃亡赤狄潞氏国寻求庇护;晋成公上台后,更是将女儿嫁入潞氏国,与其国君联姻……。

因此,虽然赤狄被各诸侯国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但与晋国却意外地在山西和平相处了二十多年。

然而,随着中原长狄的覆灭,晋国与赤狄之间的友好关系突然间被打破了。

公元前616年~607年间,长狄鄋瞒在鲁国、齐国、卫国的剿杀下,遭遇了重大挫折,三位首领被杀。长狄残部被迫逃入太行山,投奔了潞氏国。而赤狄也顺势走出太行山,接收了长狄原有地盘。

此后,赤狄与晋国的利益冲突便陡然多了起来,不但频繁攻击中原诸侯国,又因晋国干涉赤狄入侵其它诸侯国,还直接向晋国发起了攻击:

公元前603年秋,赤狄伐晋,围攻晋国怀邑(河南武陟县西南)及邢丘(河南温县东);

公元前602年秋,赤狄再次入侵晋国,取向阴(河南济源南)之禾。

赤狄频繁入侵晋国,这是单方面破坏了与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晋成公在位时,一度想讨伐赤狄,但却为荀林父所阻:“不用去讨伐了,让他先祸害自己百姓,等他恶贯满盈了,就可歼灭他了!”

荀林父认为,当下讨伐赤狄还不能保证必胜;然而,赤狄国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民众负担沉重,迟早会失去人心。到了那时,就可以将它一举而歼灭之!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晋成公却没能等到晋国讨伐赤狄的那一天: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在会盟诸侯的过程中意外去世,让他讨伐赤狄的心愿未能达成。

虽然晋成公已去世,但是晋国大臣却没忘记赤狄之患,一直在等待时机。

为彻底消灭赤狄,晋国正卿郤缺决心先拉拢鲜、肥鼓等等白狄部落,与他们讲和。这些白狄部落,长期以来受赤狄役使,早已不堪重负。能与他们联合起来,赤狄也就被孤立,其实力必大大削弱。

起初,晋国大臣想把狄人都召到晋国来参加会盟。可郤缺却竭力反对:“我听说,如果德行无以服远,那就不如勤劳一些。不勤劳,何以求人?只有勤劳了,才能有所回报。还是我们主动去狄人那里吧!”

因为郤缺这番话,公元前598年,晋景公亲自赶赴狄人领地欑函(今地不详),与狄人会盟。作为曾经的东周霸主,其国君居然不惜屈身来到狄地来参加会盟,这让众多狄人都深感荣幸。很快,他们就答应背叛赤狄,与晋国讲和了。

晋人成功地分化了狄人,赤狄已是孤掌难鸣。接下来,就看晋国什么时候对赤狄发起最后一击了!

然而,天公不做美。

欑函会盟后不久,郤缺就去世。郤缺死后,荀林父接任晋国正卿。荀林父还没来得及熟悉政务,第二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大军就在邲地惨败于楚国,令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

作为中军主帅,荀林父却无法约束下属听命,任由属下各自为政,才导致了邲之战的大败。为此,晋景公一度想杀死荀林父。

但在大夫士伯劝阻之下,晋景公最终还是放过了荀林父。

晋国霸业不再,内部大臣又四分五裂,晋成公讨伐赤狄的遗愿要想达成,看来已遥遥无期!

大约就是在公元前594年,潞氏国出了一件大事。

潞氏国国君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姐姐。但是,自从潞氏国宰相酆舒当政后,却将晋景公姐姐给杀了,还把潞氏国国君的眼睛给打伤了。杀姐之仇不报,非君子也!为此,晋景公痛下决心,要讨伐潞氏国。

不成想,此举却遭到晋国大臣的强烈反对:“酆舒有三过人之处,讨伐未必能胜,不如继续等待机会!”邲之战后晋国元气大伤;如今才刚过去三年,就要大规模出兵讨伐赤狄,谁能保证必胜?

这时,曾经力阻晋国救宋的大夫伯宗站了出来,坚定支持讨伐潞氏国:“一定要讨伐。赤狄国有五项罪过,过人之处虽多,又有何用?他们一不祭祀祖先,二又嗜酒如命,三强灭黎国,四杀我伯姬,五还打伤其国君。如今不讨伐有罪之人,却说‘等待时机’,这恐怕不行吧?”

年初,伯宗强力反对晋国出兵救宋;现在却力主晋国出兵讨伐潞氏国,看来他是早有预谋了。可晋国不能救宋,就能伐赤狄吗?赤狄实力未必就比楚国更弱!

实际上,赤狄国与楚国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二国实力强弱,而在于二国内部是否有机可乘。《管子·国蓄》有言:“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半)诎(音屈,指力量削弱一半);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在楚庄王率领下,楚国上下“利出一孔,力出一孔”,内部“利出二孔”的晋国确实难以与之对抗;可赤狄在酆舒专政之下,不但失去了众多白狄部落,还要犯上作乱,内部已是“利出三四孔”,那么自身“利出二孔”的晋国也就有机可趁了。

晋国虽然难与楚国一争高下,但必定可以与赤狄一战!

在伯宗的强力支持下,晋景公终于定下了讨伐潞氏国的决心。

公元前594年6月,晋国正卿荀林父率领晋师讨伐潞氏国,在曲粱(山西潞城北)击败了赤狄。6月26日,晋国将潞氏国消灭,并将其国君婴儿带回了晋国;潞氏国宰相酆舒逃亡卫国,结果被卫人抓住,送到了晋国,随即为晋人所杀。7月27日,晋景公在稷地(有说是在山西稷山县,但明显与后文矛盾,疑应在山西东部某地)练兵,趁机占领潞氏国土地,立了黎侯后才撤军回国。

次年,顶替荀林父为正卿的士会再度远征赤狄,消灭了三个赤狄余部:甲氏、留吁、铎辰,完全占据了山西长治一带的领土。

争霸,更多的时候是意气用事;得到土地,才是最大的实惠。

晋国放弃了与楚国在中原的争霸,却将土地扩张到山西长治一带,一举占领了“天下之脊”,可谓是“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天下之脊”的战略性地利优势,福泽后世数代人,又岂是一时争霸胜负所能比拟!

在荀林父征伐赤狄回国后,晋景公赏赐荀林父狄人奴隶一千家;同时,他又将瓜衍县(山西孝义北)赏赐给阻止自己杀荀林父的士伯。

可是,他却少赏了一人——这就是伯宗:力阻救宋当然令晋国失去了这一盟友,但力主伐赤狄却让晋国得到了“天下之脊”。如此大之功,为何伯宗不能得赏?

更多文章

  • 终结春秋霸主楚庄王的晋景公,英雄一世,死的却很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楚庄王,晋景公,楚国,晋国,诸侯

    春秋时期诸侯战争的一条主线就是晋楚争霸晋文公称霸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确立了晋国的春秋霸主地位,从此也拉开了晋楚百年战争的大幕。百年间双方实力彼此消涨,战争互有胜负,使终是贯穿春秋时期楚国与中原争斗的主线。楚庄王称霸公元前613年雄才大略的楚庄王继位,在他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而晋国的晋

  • 春秋时晋景公为何诛杀赵家晋景公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赵家,赵括,齐国,赵武,周朝,先秦,晋景公,屠岸贾,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晋景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国王,在他当上皇帝以后,就害死了赵家,留下了《赵氏孤儿》这个传奇故事。那么,晋景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诛杀赵家?晋景公简介:晋景公名叫姬獳,又名姬据,是晋成公的儿子,姑姑是庄姬,姑父是掌握兵权的赵家赵朔,表弟是赵氏孤儿赵武。关于晋景公诛杀赵家,《左传》中是如此记载的

  • 成就比肩晋文公,只因死法被后世嘲笑千年,晋景公的奇异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晋景公,左传,史书,医缓,国君,后世

    对于史书,我们一般都是觉得死板、枯燥,可最近我偶然在看《左传》这本先秦时期的编年体史书时却发现,其中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甚至有点荒诞、诡异的事情。按道理说鬼神之事肯定是不可能出现在史书中的,可《左传·秦医缓和》篇却开头就是一段晋景公做噩梦梦到厉鬼的事。这也就让后世对于对于晋景公溺死在厕所之事提供了无限的

  • 晋景公讲礼吗?当然还是讲的,只是讲错了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晋景公,齐国,楚庄王,周天子,晋国

    春秋之时,列国推崇周礼。虽说诸侯纷争,但在“礼”之一事上,大家还是很尊奉的。即便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人物,在对外征战之中,也是要提出“尊王攘夷”的。所谓周礼,即是以周天子为核心。所有的礼,皆自天子出,天下臣民皆要尊奉周礼。当时之列国诸侯,周礼乃是必须科目,很多诸侯国都曾派遣王族子弟到鲁

  • 从晋景公掉茅坑到慈禧的人肉抽水马桶,看古代专制统治的强化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慈禧,太监,宫女,乾隆,晋景公

    七十年代,小盆友之间吵架,常常会念这样一首儿歌,以攻击对方:“半夜三更,厕所没灯,你去解手,掉进茅坑,与蛆搏斗,与屎竞争,无人救你,壮烈牺牲,生得伟大,死得无声,为了纪念你,厕所安了灯!”别说,还挺生动的,实际上,这样的事的确发生过,而且还是名人,大约两千六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就是这样掉进茅坑

  • 从麻隧之战前准备,探析晋景公复兴晋国霸业之伟大历程及战略构思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晋景公,晋国,齐国,秦国,吴国,鲁国

    前言公元前627年秦晋爆发崤之战,此后秦国背晋盟楚,晋国陷入秦楚两国夹击之中,公元前597年,晋楚爆发邲之战,邲之战楚国一洗此前城濮一战之耻辱大败晋国,此战过后晋国不仅丧失中原霸主之位,还要面对秦楚长期的联合压制,晋国形势岌岌可危。公元前578年,秦晋两国爆发麻隧之战,此战晋国大胜,失去二十年之久的

  • 晋景公究竟有多强?对外打服秦齐楚,对内解决豪门望族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晋景公,齐国,秦国,秦齐楚,楚庄王,齐桓公

    赵穿杀了晋灵公之后,赵盾又拥立晋灵公的叔叔当了国君,史称晋成公。当了六年国君之后,晋成公病逝,他儿子公子据继位,史称晋景公。这位晋景公堪称战争狂人,总共在位二十年,却打了八场大型战役,对手是楚齐秦这样的大国。详细罗列一下:公元前600年,晋景公继位第一年,与楚国在柳棼交战,所以史称柳棼之战,晋国获胜

  • 春秋传奇:秦穆公出兵送重耳归晋,狐偃劝公子勿弃旧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秦穆公,重耳,狐偃,百里奚,晋国

    春秋传奇:秦穆公出兵送重耳归晋,狐偃劝公子勿弃旧话说狐毛、狐偃兄弟,跟从公子重耳在秦,闻知父亲狐突被公子圉所害,捶胸大哭。赵衰、臼季等都来问慰。赵衰道:“人死不可复生,悲之何益?现同去见公子,商议大事。”狐毛、狐偃收泪,同赵衰等来见重耳。狐毛言:“惠公已薨,公子圉即位。凡晋臣从亡者,立限唤回,如不回

  • 世人对于狐偃的误解:他果真是“见利而不顾其君”吗?或别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狐偃,重耳,齐国,秦国,先轸,介子推

    一天,晋国正卿赵武与太傅叔向到九原游玩。九原是晋国的国家墓地,诸多权贵都葬于此地。两人一路走过诸多历史名人之墓,突然间提及一个话题:“如果死者可以复生,我们会跟谁在一起?”叔向是太傅,他所关注的历史名人也是太傅:“应该是阳处父吧!”可赵武却对阳处父有些不屑一顾:“阳处父为人虽然廉洁正直,却不免身亡,

  • 山西历史名人(补)四十七狐偃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重耳,齐国,夷吾,秦国,晋献公,山西省,历史名人,春秋战国,历史故事,四十七狐偃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狐突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狐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大狐氏,为春秋时期晋国原始旧姓。大狐氏原姓姬,因其先祖被分封在狐氏大戎(今山西吕梁山区),故以地名为姓氏,称大狐氏。在晋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