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道法不离:离开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

道法不离:离开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进德修业 访问量:1801 更新时间:2023/12/10 4:12:00

道法不离。离开了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

《道德经》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即是诸家注解。前提到的韩非《解老》《喻老》两篇是今所见最早的《道德经》注释文献,但韩非是撷取可资利用的《老子》文句进行义理解释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念,这开了《老子》注疏的基本路。汉代的《傅氏老子经说》《邻氏老子经说》大都具有这种特征,以严遵的《老子指归》为代表。自东汉章句之学兴起后,《老子》注疏开始采用“就经为注”的章句注疏体,成为《道德经》注疏的基本形式。

自己用道家,下面官员用法家

《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起因。所以虚无冷静地对待一切,让名称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定。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冷静了,才知道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无为而治,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

标签: 韩非道德经论语老子

更多文章

  • 《韩非子》8句名言,字字箴言,振聋发聩!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韩非,法家,常思,嬴政,治国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他非常有学问,很受秦王嬴政赏识,但也因此而招来别人的嫉妒,最终被陷害入狱,在狱中自杀。他的代表作就是《韩非子》,洋洋洒洒,有十万余字。一、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简评: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应

  • 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冰川思想库标签:韩非,李斯,帝王术,司马迁,庄子,战国策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关不羽去年《大秦赋》热播引发争议,当时就有写写秦帝国的打算,在《南方周末》急就了一篇后,因为事情很多,就搁置了。最近传出消息,这部剧要代表陕西省参加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角逐,又引发了我的兴趣。一部竭力讴歌大秦帝国的影视作品可以没有孟姜女,却绕不过韩非子。在这部颂秦之作中,韩非之死

  • 《韩非子》10句格言,道理深刻 ,受益匪浅!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法家,格言,邪心,韩非子,儒家思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的著作,是法家的代表著作,达到法家理论的最高峰。全书洋洋洒洒,有十万余言,里面不但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格言名句,流传至今,对我们现在生活也颇具现实意义。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韩非子.喻老》点评:一个人有自己的志向,确实是好事,但志向的境界

  • 被儒家不容,被法家抛弃,被骂两千年的荀子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荀子,儒家,法家,董仲舒,孔子,朱熹

    关于荀子,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的一句话是,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代大儒,我们还学过他的《劝学篇》,但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个荀子几乎是一无所知。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荀子总是不受儒家的待见,甚至是屡次遭到儒家的攻击。到了宋代甚至还有灭荀运动,要把他的思想彻底消灭掉,这就比较尴尬了,

  • 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什么荀子是最特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孟子,荀子,孔子,儒家,法家,韩非

    大家好,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帮助秦国实现

  •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2000多年前,荀子就看到了人的认知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解蔽,庄子,学说,诸子百家,认知缺陷,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荀子》的第21篇《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遮蔽,而解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发现真理,这一篇荀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谈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内容非常精彩。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偏执于一种观点而无法看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荀子:“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士君子,孔子,非相,论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荀子》第五篇《非相》。非相,也就是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古代有种人叫“相人”,也就是给人看相的人,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反对封建迷信了。他说,之前有个人叫姑布子卿,现在魏国有个人叫唐举,他们都声称

  • 韩剧《夏娃》涉嫌辱华,给狗取名孔子荀子,韩翻组有意淡化不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萌神木木标签:翻译,夏娃,荀子,安娜,裴秀智

    前段时间韩娱圈“文化挪用”争议还没有结束,近日就又出现了韩剧贬低中国古代人物的情况。最近,有网友在观看韩剧《夏娃》时,发现编剧竟然把财阀的两条狗分别取名孔子和荀子,恶意满满。孔子和荀子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当今世界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东亚文化圈。韩国编剧在剧中直接把他们的名字当作狗名

  •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历史解密编辑:家庭医学标签:荀子,养心,修身,劝学,解蔽,治气,春秋战国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养生家。荀子的养生理论注重“治气养心”,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而要“化性起伪”,就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雕饰,达到一种人为之力所养成的人格。因为人的意志与血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当人心的认

  •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韩国,战国七雄,秦国,申不害变法,诸侯国,魏国,郑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