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不离。离开了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
《道德经》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即是诸家注解。前文提到的韩非《解老》《喻老》两篇是今所见最早的《道德经》注释文献,但韩非是撷取可资利用的《老子》文句进行义理解释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念,这开启了《老子》注疏的基本路向。汉代的《傅氏老子经说》《邻氏老子经说》大都具有这种特征,以严遵的《老子指归》为代表。自东汉章句之学兴起后,《老子》注疏开始采用“就经为注”的章句注疏体,成为《道德经》注疏的基本形式。
君王自己用道家,下面官员用法家
《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起因。所以虚无冷静地对待一切,让名称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定。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冷静了,才知道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无为而治,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