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2000多年前,荀子就看到了人的认知缺陷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2000多年前,荀子就看到了人的认知缺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播读书 访问量:3989 更新时间:2023/12/9 1:36:17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荀子》的第21篇《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遮蔽,而解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发现真理,这一篇荀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谈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内容非常精彩。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偏执于一种观点而无法看到真理。整治思想就要回到经典,游离于偏见和真理之间就会产生迷惑。

荀子说,天底下没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真理,圣人也不会有两种对立的观念。现在诸子百家的学说各有不同,其中一定有对有错,有安国之政,有乱国之政。那些搞乱国家的君主,和搞乱学派的学者,不过都是自以为是,他们偏袒自己的学说,只怕听到反对的意见。他们用自己的偏好去考察别人的学说,很怕听到对异己之学的赞美。所以,他们和真理早就背道而驰了,也就是,被某一种观点遮蔽了,从而丧失了寻求真理的机会。

那什么会造成这种遮蔽呢,荀子说,爱好会造成遮蔽,憎恶会造成遮蔽;只看见开始会造成遮蔽,只看到终点也会造成遮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遮蔽,只看到近处也会造成遮蔽;知识广博会造成遮蔽,知识浅陋也会造成遮蔽;只了解古代会造成遮蔽,只知晓当代也会造成遮蔽。但凡事物有不同的对立面的,无不会交互造成遮蔽,这是思想方法上的一个通病。这里荀子指出了造成我们思维局限性的几个方面。

然后,荀子列举了古代圣王,以及诸子百家中的各家思想的遮蔽。荀子说,墨子受遮蔽于只讲实用而不知晓礼仪制度;宋子受遮蔽于,只知道人有少欲,而不知晓人还贪得;慎子受遮蔽于只看见法治,而不知晓任命贤人;申子受遮蔽于只看见权势的重要,而不知晓智慧的重要;惠子受遮蔽于只知道能言善辩、口才取胜而不知道事物的实际情况;庄子受遮蔽于只讲求顺从自然、无所作为而不知道人的力量和作用。

那什么才是权衡事物的准则呢?荀子说,一言以蔽之就是:道。道是恒久不变,但又能穷尽所有的变化。这里荀子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天道,也是道家思想的“道”,道就是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荀子说,如果只从实用的角度来论道,人们就会去追求功利;只从欲望的观点来论道,人们就会去追求满足欲望;只从法治的角度来论道,人们就会去硬搬法律条文;只从权势的观点来论道,人们就会去追求权势的便利;只从言辞的角度来论道,人们就会去追求不切实际的辩论;只从顺从自然的观点来论道,人们就会去追求听天由命。这几种讲法,全是道的一个方面。

荀子说,人心要是不了解道,就会否定道,然后违规道。没有人希望生活在跟自己相反的价值观里面。用他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就会选择肯定自己价值观的人,而不是亲近于道的人。这就是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今天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一样,我们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忽视否定自己的证据。

那如何才能通晓“道”呢?荀子说答案是:心。心是身体和智慧的君主。这里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脑”,古人没有大脑的概念,普遍认为心是具有思考的器官。那心是靠什么来通晓“道”的呢?荀子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这里的虚心专心和静心,并不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状态,而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能力。

荀子说,人天生有智能和记忆能力,记忆可以把已有的知识存储起来,这里的“虚”就是不让这些已有的知识去影响将要接受的知识,也就是不受经验认知的影响。心天生有智力,智力可以让我们分辨和理解不同的事物。而这里所说的“专心”,就是不让其他事物来妨碍对这一事物的认知。心会不停地运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梦,疲劳的时候就会随意遐想,在用它的时候就主动思考,所以,心是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的,而这里所说的“静”,是指不让梦境和纷乱的想法扰乱了我们的智慧。

简单来说就是,虚心可以摒弃经验认知的影响;专心可以摒弃周围环境的影响;静心可以摒弃私心杂念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认识,正如荀子所说,真正明白“道”的人,就会将虚心、专心和静心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心思分散了就不能获得知识,思想动摇了就不能精深,三心二意了就会出现疑惑。一个人竭尽全力地做到一心一意,就可以洞悉万物本质。

荀子说的这种状态和《孟子》的“尽心“,以及《中庸》的“至诚”是类似的。《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能够做到至诚的人,能洞悉人的本性,也能洞悉万物的本性,可以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与天地并立。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这是人的本性,事物可以被认识,这是事物的规则和原理。其中这里荀子就提出了“理”的概念,万物之理,就是关于事物的客观知识。但荀子同时说,事物的理有千千万万,我们一个人穷其一生都无法学习完成。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晓圣王之道,向圣人和圣王学习。圣人是通晓事物道理的人,而圣王是通晓治国道理的人。

荀子说,领悟了“道”的圣人,可以顺应人的欲念,尽有人的情感,而处理所有事情都恰到好处,仁者做事并非有意为之;圣人做事,常常无须勉强;仁者的思考,是谨慎的;圣人的思考是愉快的,这就是治心的方法。正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看似随心所欲,却又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荀子《解蔽》这一篇的主要内容,荀子不仅阐述了我们认知的局限,还对各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也提出了寻求真知真理的方法和途径,内容非常丰富,也相当精彩,更多内容推荐大家阅读原著或译本。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更多文章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荀子:“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士君子,孔子,非相,论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荀子》第五篇《非相》。非相,也就是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古代有种人叫“相人”,也就是给人看相的人,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反对封建迷信了。他说,之前有个人叫姑布子卿,现在魏国有个人叫唐举,他们都声称

  • 韩剧《夏娃》涉嫌辱华,给狗取名孔子荀子,韩翻组有意淡化不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萌神木木标签:翻译,夏娃,荀子,安娜,裴秀智

    前段时间韩娱圈“文化挪用”争议还没有结束,近日就又出现了韩剧贬低中国古代人物的情况。最近,有网友在观看韩剧《夏娃》时,发现编剧竟然把财阀的两条狗分别取名孔子和荀子,恶意满满。孔子和荀子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当今世界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东亚文化圈。韩国编剧在剧中直接把他们的名字当作狗名

  •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历史解密编辑:家庭医学标签:荀子,养心,修身,劝学,解蔽,治气,春秋战国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养生家。荀子的养生理论注重“治气养心”,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而要“化性起伪”,就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雕饰,达到一种人为之力所养成的人格。因为人的意志与血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当人心的认

  •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韩国,战国七雄,秦国,申不害变法,诸侯国,魏国,郑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

  • 商鞅申不害皆是法家,同时变法,最后结果却是秦灭了韩!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商鞅变法,变法,秦国,法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商鞅和申不害变法的差异,开始后文的阅读吧!韩国缺乏一种开明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贵亲”之风盛行,重要官职几乎都由公族掌控。韩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保守,与它在晋国的经历有关。虽同出晋国,韩氏以公族的身份受到分封,而赵氏与魏氏并非晋的同姓,两家的强大源于晋无公族和对异姓的重

  • 【战国时代】11制度执行之殇——申不害的自相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宰相,张居正,法度,韩昭,申不,堂兄

    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当韩国宰相。申不害原是郑国人,研究黄老之道,自行向韩昭侯推荐。昭侯任命他当宰相,内政上进行改革,外交上觅取和平,十五年间,终因申不害在世,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堂兄当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老大不高兴,对韩昭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韩昭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

  • 变法图强的时代,申不害在韩国做了什么?浅述申不害及其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青瓷清茶倾城标签:变法,魏国,商鞅,秦国,齐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联合了韩、魏两家灭掉了智家,曾经强大的晋国从此分崩离析,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开始渐渐的形成了。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获取了晋国以北的土地,而韩国则取得了晋国南部的土地,而与之的魏国则是取得了剩下的土地,至此曾经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完毕。和智家的死磕,赵国虽然出力最多,但是他们自身的

  • 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为何第一个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义说历史标签: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变法,法家,申不

    战国时代,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后而一跃成为强国,有劲韩一说,天下劲弩皆出自韩国,可仍旧没有改变韩国灭亡的命运。为什么和商鞅一样都是法家代表,商鞅变法能让秦国一统天下,可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却在七雄争霸中第一个就灭亡呢?01.秦国拥有践行法家思想的社会基础秦人自古崇尚勇力,而且有着很深的戎狄习俗。这使得他

  • 申不害变法却基于黄老之术?与其说是变“法”,不如说是变“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黄老之,魏国,申不害,郑国,申不害变法,魏惠王

    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国力最弱。甚至连后来被韩国吞并的郑国,都曾屡屡击败韩军。韩国之弱,由此可见。不但如此,在进入战国后,韩国政坛还发生过一件惊天大案:公元前371年,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严遂雇佣聂政刺杀了相国侠累,还连带杀死了韩哀侯等等数十位韩国政要!幸亏韩国太子若山被大夫许异一脚踢倒,才避免了韩

  •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韩国,秦国,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名的法家代表,他才能出众,提出的变法措施使得当时的韩国国力大增,十数年间,没有受到大国的侵略,使得韩国从一个四面环敌的小国成长为了一个大国,但是因为韩国先天上的缺陷,再加上政策上对于统治者的高要求,所以申不害的变法最后还是没有成功。申不害变法申不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是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