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儒家不容,被法家抛弃,被骂两千年的荀子到底说了什么?

被儒家不容,被法家抛弃,被骂两千年的荀子到底说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淋筱绘故事 访问量:3957 更新时间:2024/2/18 8:44:25

关于荀子,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的一句话是,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代大儒,我们还学过他的《劝学篇》,但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个荀子几乎是一无所知。

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荀子总是不受儒家的待见,甚至是屡次遭到儒家的攻击。

到了宋代甚至还有灭荀运动,要把他的思想彻底消灭掉,这就比较尴尬了,一个被划分为儒家的人,却不被儒家所喜欢。

而且更惨的是,法家也不喜欢他,自从汉代开始的儒法对立,决定了荀子作为儒家代表,是不可能被法家所接受的。

中国自古都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抱团取暖,于是就有了各门各派,后来江湖被儒释道所统治,但内部也有各个派系,大家都各自尊奉着自己的小祖师和大祖师,只有荀子被冷落在一边。

那荀子作为一代宗师,他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中国的主流学派都如此讨厌呢?

最后一位大宗师

荀子于公元前238年去世,此时距离秦始皇完全统一中国,只剩下17年,从时间顺序上看,荀子的出现,是对整个先秦时代伟大思想的总结,荀子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百家争鸣。

很多人都讨厌荀子,其实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被人攻击是常有的事情,大家一团和气,这还怎么百家争鸣呀。

但不幸的是,有太多的人不喜欢荀子,更要命的是,司马迁不喜欢荀子,在整个中国先秦的历史上,如果被司马迁不喜欢,那就可就算是完了。

不但肉体被时光带走了,连带着精神和生平,都消失了,司马迁不喜欢荀子的理由,跟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个人很讨厌,不招人喜欢。

甚至在简短的介绍里,都没说荀子有什么书留下来,幸亏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荀子》这本书,要不然荀子这位先秦最后一位大儒,可真的要彻底消失了。

通过历史资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荀子的一生,荀子是赵国人,出生地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赵国地区北部,彪悍的民风,自然会产生彪悍的思想。

荀子的学问很高,他出生的年代,孔子已经被封为一代宗师,儒家已经大行其道,从对礼的尊崇上看,最初的荀子,跟其他的书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做学问办教育,收弟子宣思想,荀子在沿着孔子的道路前行,直到他五十岁这年,去了齐国的稷下学宫,这是当时全世界最牛的学术机构,百家争鸣在这里得到了实质性的体现,各个国家有学问的人,全都汇集于此,探讨学术和政治。

在稷下学宫,荀子曾经三次担任领袖,这说明他当时的学问之大,之大家公认的,但同时又因为学问过于激烈,总是被人攻击,最终三起三落之后,荀子决定离开齐国,去了楚国。

到楚国,也说明荀子在当时主流文化圈已经被排挤了,天下之大,去了楚国这个文化底蕴最薄的国家,荀子的考量已经非常清楚,就是要保留自己的学术思想,招收弟子保留火种。

真儒与假儒

现代人提到儒学,总喜欢说孔子,不喜欢董仲舒朱熹的人,总说那都不是儒学,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没有董仲舒和朱熹,儒学早就被扫进垃圾堆了,不可能再被统治者所接纳。

儒学后来,的确被加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很多的确不是孔子的本意,但孔子代表不了全部的儒学,为了适应后世的变化,后来的大儒慢共同维护的儒学的崇高地位。

正是有了非常复杂庞大甚至异化的儒学,儒学才能统治中国,讨论儒学才有意义,只是说孔子那套简单的道理,既不符合事实,更对理解古代思想毫无帮助。

荀子后来被人骂,其实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孔子,而是董仲舒,众所周知,董仲舒让儒学提升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

但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夹杂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这套理论可以制约皇权,也成了后世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源头。

但偏偏后世最看重的这个思维模型,荀子却说过相反的话,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存,不为亡。

这话我们现代人很好理解,但是古人绝对不是这么想的,尤其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儒家说天上的祥瑞或者灾祸,都是由地上人行为的好坏引起的。

古人是真的相信这一套,窦娥冤的六月飞雪,就是这套理论的低级引用,高级应运就是,国家哪里地震了,或者出现彗星了,皇帝都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

汉朝的时候,真的有好多,仅仅是因为天上有异像,就让宰相辞职的事情,天有异像,说明这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

荀子说得多好,上天根本就不会因为好人或者坏人改变什么,但偏偏后来的董仲舒为了限制皇权,搞出来这么一套天人感应,既然黄泉无上,那就让上天来管皇帝。

荀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结结实实提到了后世儒家的钢板上面,就因为这句话,荀子在儒家那里,根本不受待见。

如果只是偶尔有一两句话,那倒还好,但问题是,荀子这个人,净挑儒家的命根子戳,一个性恶论,就有人想把荀子剔除出儒家。

性恶论的坚守者

三字经劈头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提倡性本善,可以说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基础,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区分儒家和法家的标志性观点。

但荀子就偏偏要说人性本恶,荀子为什么要写劝学篇呢,因为人性本恶呀,你不学习,就会从小坏蛋变成大坏蛋,就会从小恶变成大恶。

我们之前学劝学篇,以为这就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其实这里面有荀子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性本恶的理论。

人性是善还是恶,这个事其实没那么重要,我们之所以学劝学篇没有感觉出来这有什么问题,就是因为在儒家的传统里,同样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这个善,容易被遮蔽,容易被污染,所以也要不断地教育和学习,甚至还创造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这样的词,总之一句话就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差别不是很大。

但是,你说人性本恶,这种话本来就很伤感情,凭什么说我一生下来就是恶的,这跟中国人完全理解不了西方的原罪是一样的,凭什么我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这种理论实在太伤人感情了。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就是人跟禽兽其实差不多,这话很容易圆回来,毕竟禽兽中也有很多好的,比如说羊。

人被很多美好的字都给了羊,比如说善,比如说美,就因为羊这种动物性格温顺,羊肉还是非常好的滋补品,所以古人对羊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

所以孟子说人跟禽兽差不多,这话不会引发太大的反感,毕竟禽兽也有好的,但荀子直接说,人性本恶,就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

尤其是这还是儒家和法家的标志性区别,法家就主张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严刑峻法来管理百姓,这种思路出发得出来的很多结论,跟儒家都不一样,但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外儒内法,朝廷的治理思路和模式,用的都是法家这一套。

荀子除了思想杂糅,观点伤感情之外,他的徒弟也是给他巨大的减分项,荀子的几个徒弟在历史上都很出名,其中两个更是大名鼎鼎,分别是韩非和李斯

儒家的老师法家的徒弟

李斯和韩非都是战国末期非常有名的人物,尤其是韩非,他可以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把法家的各种理论讲得都非常透彻。

别人家的徒弟,如果说特别出名,那肯定是给老师长面子的,徒弟有了伟大的成绩,老师跟着沾光,大家相互吹捧一下,一个门派也就此诞生了。

但荀子这两个徒弟,因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李斯,做过秦朝的十年宰相,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最终秦朝覆灭,李斯有很大的责任。

因为不管是李斯还是韩非,他们的名气完全没给荀子带来正面的评价,想法负面的评价非常多,尤其是后世都是儒家统治思想主流,对于韩非和李斯,那更是无情的批判。

宋代出现的灭荀运动,连苏轼这样很宽和的人,对荀况的批评都很尖锐,他说自己以前一直不明白,李斯明明是荀子的学生,但为什么要帮着秦始皇,又是焚书,又是坑儒,还要主张非常上古圣王的制度,简直坏事做绝。

后来读了荀子这本书才明白,荀况这个人呀,就喜欢标新立异,说出一些危言耸听的话,他能教出来这样的徒弟也就不奇怪了。

把学生的恶,直接算到老师头上,这倒霉劲除了荀子也没谁了,关键李斯干的,还都是影响千古的“大坏事”,至少儒家看了是这样的。

后来有人去问朱熹关于荀子的事情,朱熹直截了当说,荀子是个糊涂蛋,你们不用理会他,只管跟着孟子学人性本善就行了。

朱熹可是圣人,他的话,又一次把荀子狠狠地拍在了地上,宋代之后,更是程朱儒学彻底统治天下,荀子彻底无法翻身。

到了清代,考据学派比较盛行,主要是因为清代思想压制比较厉害,不敢乱说话,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找点东西了。

这帮考据派们重新发现了荀子,觉得荀子的思想很是不错,千百年来实在是被埋没了,但可惜的是,这种论调依然被湮灭。

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人因为讨厌荀子而打压他吗,这个还真没有,宋代之后,中国的学术界已经不会因为你喜欢谁,讨厌谁而开战了,荀子依然不出名,是因为考试不考。

这是个看起来很搞笑的理由,实际上也是最真实的理由,因为考试不考,所以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读荀子,就算是没人禁止荀子,他的著作和学问,也一样是埋在卷帙浩繁的书堆里面。

科举统治文人之后,你对某个人,某种思想的熟悉程度,完全取决于考试考不考,这事儿放到今天同样适用。

古人的文章,只要是教材上有的,我们就很熟悉,就觉得是好文章,教材上没有的,我们就完全不知道了,甚至包括荀子,要不是课本里有他的《劝学篇》,很多人都不知道荀子是谁,这就是教材课本的力量,古代就更是如此了,四书都倒背如流,荀子看都不看一眼。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荀子尽管学问很大,观点更接近现代人,但就是因为观点不够纯粹,不符合各个门派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共同嫌弃,造成了一代大师的落寞,也让中国先秦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只剩下腐朽儒学的死气沉沉。

标签: 荀子儒家法家董仲舒孔子朱熹

更多文章

  • 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什么荀子是最特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孟子,荀子,孔子,儒家,法家,韩非

    大家好,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帮助秦国实现

  •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2000多年前,荀子就看到了人的认知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解蔽,庄子,学说,诸子百家,认知缺陷,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荀子》的第21篇《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遮蔽,而解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发现真理,这一篇荀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谈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内容非常精彩。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偏执于一种观点而无法看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荀子:“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士君子,孔子,非相,论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荀子》第五篇《非相》。非相,也就是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古代有种人叫“相人”,也就是给人看相的人,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反对封建迷信了。他说,之前有个人叫姑布子卿,现在魏国有个人叫唐举,他们都声称

  • 韩剧《夏娃》涉嫌辱华,给狗取名孔子荀子,韩翻组有意淡化不翻译

    历史解密编辑:萌神木木标签:翻译,夏娃,荀子,安娜,裴秀智

    前段时间韩娱圈“文化挪用”争议还没有结束,近日就又出现了韩剧贬低中国古代人物的情况。最近,有网友在观看韩剧《夏娃》时,发现编剧竟然把财阀的两条狗分别取名孔子和荀子,恶意满满。孔子和荀子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当今世界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东亚文化圈。韩国编剧在剧中直接把他们的名字当作狗名

  • 荀子的“治气养心”术

    历史解密编辑:家庭医学标签:荀子,养心,修身,劝学,解蔽,治气,春秋战国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养生家。荀子的养生理论注重“治气养心”,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解蔽》)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故而要“化性起伪”,就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雕饰,达到一种人为之力所养成的人格。因为人的意志与血气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当人心的认

  • 韩国明明推行了“申不害变法”,为何还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韩国,战国七雄,秦国,申不害变法,诸侯国,魏国,郑国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

  • 商鞅申不害皆是法家,同时变法,最后结果却是秦灭了韩!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商鞅变法,变法,秦国,法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商鞅和申不害变法的差异,开始后文的阅读吧!韩国缺乏一种开明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用人制度上,“贵亲”之风盛行,重要官职几乎都由公族掌控。韩国在用人制度上的保守,与它在晋国的经历有关。虽同出晋国,韩氏以公族的身份受到分封,而赵氏与魏氏并非晋的同姓,两家的强大源于晋无公族和对异姓的重

  • 【战国时代】11制度执行之殇——申不害的自相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衣赐履读通鉴标签:宰相,张居正,法度,韩昭,申不,堂兄

    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当韩国宰相。申不害原是郑国人,研究黄老之道,自行向韩昭侯推荐。昭侯任命他当宰相,内政上进行改革,外交上觅取和平,十五年间,终因申不害在世,韩国跃升为一等强国。有一次申不害推荐他堂兄当官,韩昭侯拒绝,申不害老大不高兴,对韩昭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韩昭侯说,我在你这里学到

  • 变法图强的时代,申不害在韩国做了什么?浅述申不害及其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青瓷清茶倾城标签:变法,魏国,商鞅,秦国,齐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联合了韩、魏两家灭掉了智家,曾经强大的晋国从此分崩离析,战国七雄的格局已经开始渐渐的形成了。三家分晋之后,赵国获取了晋国以北的土地,而韩国则取得了晋国南部的土地,而与之的魏国则是取得了剩下的土地,至此曾经强大的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完毕。和智家的死磕,赵国虽然出力最多,但是他们自身的

  • 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为何第一个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义说历史标签: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变法,法家,申不

    战国时代,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后而一跃成为强国,有劲韩一说,天下劲弩皆出自韩国,可仍旧没有改变韩国灭亡的命运。为什么和商鞅一样都是法家代表,商鞅变法能让秦国一统天下,可申不害变法下的韩国却在七雄争霸中第一个就灭亡呢?01.秦国拥有践行法家思想的社会基础秦人自古崇尚勇力,而且有着很深的戎狄习俗。这使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