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非子之死的凶手,司马迁冤枉了李斯,原来秦始皇才是真凶

韩非子之死的凶手,司马迁冤枉了李斯,原来秦始皇才是真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2388 更新时间:2024/1/17 13:26:51

作为战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之死的主谋,一直被认为是李斯。至于原因,则是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华,担心自己在秦始皇面前失宠,于是毒杀了韩非子。

《史记·韩非列传》记载:秦始皇读了韩非子作品后,感慨地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之后李斯姚贾诋毁,导致秦始皇将韩非子关进监狱,“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司马迁寥寥几句话,就说清楚了韩非子之死的前因后果,李斯姚贾陷害,阻止韩非子见秦王,让人读之必然认为李斯因嫉生恨,于是杀了韩非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司马迁编辑手段高明,还在《韩非列传》中隐而不谈一些历史,导致李斯蒙受千古奇冤,而真凶则另有其人。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李斯嫉妒秦始皇重视韩非子,担心他得到重用,于是陷害并毒杀了韩非子。由于在沙丘之变中李斯为了保住相位,不惜与赵国合谋,篡改诏书不让扶苏继位,而让胡亥继位,于是李斯嫉妒韩非子似乎就更顺理成章了。

然而,如果李斯担心秦始皇重用韩非子,而导致他失宠的话,为何不阻碍韩非子入秦?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李斯推动了韩非子入秦面见秦始皇!

李斯是师兄,韩非子是师弟,两人师傅是荀子,但韩非子才华横溢,他的到来让“斯自以为不如”,因此李斯早就知道自己才华不如韩非子。毕业之后,李斯去了秦国,开始施展所学知识,一步步走上高位。然而,韩非子一直不被韩王重用,只能靠写作抒发愤懑心情,写下了《孤愤》《五蠹》等经典篇章。

《孤愤》《五蠹》传入秦国,秦始皇读后与之产生强烈共鸣,于是说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在一旁回答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韩非子走进秦始皇的眼里是因为《孤愤》《五蠹》,而这两篇文章能够传入秦国,并非常巧合地让秦始皇读到,显然是李斯在背后推动。

公元前235年,秦国攻打韩国,一直得不到重用的韩非子,这一次却被韩王任命为出秦使者,任务是弱秦保韩。但滑稽的是,使者往往要能说会道,有雄辩之才,但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让一个“不能道说”的结巴之人作为使者,估计古今独一无二吧,那么会是谁推动韩非子成为使者的呢?

除此之外,在以口舌称道的战国时代,韩非子口吃是一个致命弱点,意味着他很难得到重用;即便秦始皇不在意韩非子的口吃,但李斯是一个为官多年的政治家,执行力非常强,而韩非子没有从政经验,只是一个政治思想家.......既然如此,李斯何必嫉妒韩非子,担心韩非子影响他的地位?

此上种种表明,韩非子之所以入秦,进入秦始皇的视野,应该是李斯在推动,目的自然不是因为嫉妒,于是“将韩非子骗到秦国、然后陷害毒杀”这么低级趣味,而是希望韩非子投奔秦国,成为李斯的政治盟友,如此师兄弟互为奥援,联手建立一番功业。

韩非子入秦之后,在秦国的这一段历史,司马迁在《韩非列传》中隐藏了一些事迹,而《战国策·四国为一》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由此揭开了韩非子之死的真相。

首先看一看史记记载,整个过程是韩非子入秦后,“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只有区区数十个字,但编辑得非常高明,将李斯的恶毒形象勾勒了出来。然而,《战国策·四国为一》却讲述了韩非子入秦之后的一些“作死”行为。

秦始皇见到韩非子时,起初抱有很大的期望,犹如见到偶像一般激动,但韩非子却上书《存韩》,劝说秦始皇不要灭亡韩国,给了秦始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也与李斯献给秦始皇的计策相悖。在秦始皇与李斯的统一战略中,第一个灭亡的是韩国,因为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弱、又临近秦国。韩非子上书《存韩》,相当于告诉秦始皇“你错了”,需要修改战略计划,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对他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

没过多久,韩非子又挑起了事端,想要除掉姚贾以弱秦保韩,于是在秦始皇面前指责姚贾“以王之权,国之宜,外自交于诸侯”,意思是姚贾拿国家的金钱私交诸侯,韩非子这是在挑拨离间君臣关系。接着,韩非子又进行人身攻击,说姚贾是“世监门子(世代看管城门监门卒的后代),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用姚贾这种人不利于朝廷稳定。

所谓姚贾,当时是秦国上卿,主管各国邦交,他经常出使六国,目的是为了拆散六国合纵,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从秦国当时情况来看,姚贾工作做的不错。面对韩非子的指责,秦始皇让姚贾做出回答,而姚贾对答如流,一一驳斥了韩非子的指责。

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入秦的第一身份是使者,但《战国策·四国为一》显示韩非子参与秦国战略讨论,应该已经投奔了秦国,成了秦始皇的臣子。

对于姚贾而言,韩非子诬陷他,让问题变得非常严重,因为一旦回答得不好,秦始皇很有可能杀了他,或让他丢官,因此他有足够的理由对韩非子下狠手。司马迁说姚贾“害之,毁之曰”,但从韩非子的所作所为来看,司马迁说姚贾“陷害诋毁”无疑很不妥当。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一生中经历过很多背叛:父亲离开赵国没有带他一起走,让他差点就死在了赵国;母亲赵姬背叛,与嫪毐发动了嫪毐之乱;曾经非常信任的吕不韦,牵连到很多事情中,也背叛了秦始皇......可以说秦始皇内心已经麻木,没有真正可以信任的人。因此,姚贾对韩非子的反击必须干净利落,不能留有余地,由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反而可能引起秦始皇的猜疑。

于是,姚贾指出明主不能受到欺骗,忠臣不能受到诽谤,建议诛杀韩非子。当被曾经非常欣赏的韩非子一再欺诈,秦始皇内心失望与愤怒就可想而知了,随后说“然”,进而“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战国策》中没有说李斯毒杀韩非子,也没有提到秦始皇后悔之类,而是说秦始皇指使姚贾杀了韩非子,因此杀害韩非子的直接凶手是姚贾,但真正的凶手是秦始皇。

问题在于,对于韩非子之死,《史记》与《战国策》谁的记载更可信呢?其实,从正常常理上来说,《战国策》的记载无疑更可信,《史记》反而更像有一定真实度的传闻。

比如《史记》中的“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就像影视剧中的“生死就差五分钟”一样,秦始皇早不反悔晚不反悔,偏偏大概在李斯毒杀了韩非子时反悔;同时,李斯毒杀韩非子是一件大事,难道不该先向秦始皇报告一下吗?可见,这一句记载怎么看都像小说,而不是历史。

当然,史记也有一些记载真实的,只是司马迁编辑得非常高明。根据《韩非子·初见秦》记载,韩非子在狱中时,李斯可能与他有过见面,并劝说他再写文章以打动秦始皇,试图挽救韩非子,因此文章中韩非子说“臣昧死愿望见大王”,但韩非子给出的政治路线却是“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而秦始皇希望的大一统之道,不是什么“霸王之名”。由于韩非子与秦始皇政治理念上存在重大分歧,所以史记中说“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始皇不愿再见与他理念差别太大、且一再欺骗他的韩非子了,而这一句话放在《史记》中却会让人认为是李斯阻碍韩非子见秦始皇。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以拾遗补,成一家之言”。或许,韩非子之死就是司马迁网罗到的“天下放失旧闻”,至于真不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

结合《战国策》与《史记》来看,韩非子之死的真相是:李斯引韩非子入秦,本义是举荐韩非子,希望师兄弟联手;韩非子与秦始皇战略相悖,并离间姚贾与秦始皇之后,不仅引起姚贾强烈反击,而且也让秦始皇不满;韩非子被下狱后,李斯给他创造了一次机会,但韩非子没能打动秦始皇,最终见到事情无法挽回,李斯就给韩非子留了一个全尸。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

标签: 韩非司马迁李斯嬴政

更多文章

  • 说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这句名言的韩非子这样看待保密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法家,君主,臣子,臣下,韩非子,法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韩非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家思想吸收了众家的思想理论,不但融合并发展了法家前辈商鞅、管子等人的思想,而且集申不害的“术”与慎到的“势”于一身,缔造出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后人将韩非子的言论和著作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书中阐述了韩非子的法家治国理论,同时

  • 《韩非子》5则寓言,洞悉世事,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姐分享故事标签:韩非,小利,庄子,朱熹,苏轼,说难,韩非子,寓言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说是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文字犀利,逻辑严

  • 道法不离:离开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韩非,道德经,论语,老子

    道法不离。离开了道的法,就像失控的火。韩非子死了,所以火就失控了!《道德经》的重要传承途径之一即是诸家注解。前文提到的韩非《解老》《喻老》两篇是今所见最早的《道德经》注释文献,但韩非是撷取可资利用的《老子》文句进行义理解释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念,这开启了《老子》注疏的基本路向。汉代的《傅氏老子经说》《

  • 《韩非子》8句名言,字字箴言,振聋发聩!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韩非,法家,常思,嬴政,治国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他非常有学问,很受秦王嬴政赏识,但也因此而招来别人的嫉妒,最终被陷害入狱,在狱中自杀。他的代表作就是《韩非子》,洋洋洒洒,有十万余字。一、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简评: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应

  • 精研帝王术的韩非子,却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冰川思想库标签:韩非,李斯,帝王术,司马迁,庄子,战国策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关不羽去年《大秦赋》热播引发争议,当时就有写写秦帝国的打算,在《南方周末》急就了一篇后,因为事情很多,就搁置了。最近传出消息,这部剧要代表陕西省参加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角逐,又引发了我的兴趣。一部竭力讴歌大秦帝国的影视作品可以没有孟姜女,却绕不过韩非子。在这部颂秦之作中,韩非之死

  • 《韩非子》10句格言,道理深刻 ,受益匪浅!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法家,格言,邪心,韩非子,儒家思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非的著作,是法家的代表著作,达到法家理论的最高峰。全书洋洋洒洒,有十万余言,里面不但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格言名句,流传至今,对我们现在生活也颇具现实意义。一、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韩非子.喻老》点评:一个人有自己的志向,确实是好事,但志向的境界

  • 被儒家不容,被法家抛弃,被骂两千年的荀子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荀子,儒家,法家,董仲舒,孔子,朱熹

    关于荀子,我们在课本上都学过的一句话是,他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代大儒,我们还学过他的《劝学篇》,但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个荀子几乎是一无所知。既然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在漫长的两千多年里,荀子总是不受儒家的待见,甚至是屡次遭到儒家的攻击。到了宋代甚至还有灭荀运动,要把他的思想彻底消灭掉,这就比较尴尬了,

  • 先秦儒家三大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什么荀子是最特别的?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孟子,荀子,孔子,儒家,法家,韩非

    大家好,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但荀子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位,有人说荀子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也有人说,荀子自成一派,称之为“荀家”。荀子不仅培养了两个著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子,帮助秦国实现

  •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2000多年前,荀子就看到了人的认知缺陷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解蔽,庄子,学说,诸子百家,认知缺陷,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荀子》的第21篇《解蔽》,所谓解蔽,就是解除遮蔽,而解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认知,发现真理,这一篇荀子讨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也谈到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内容非常精彩。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 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偏执于一种观点而无法看

  •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荀子:“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历史解密编辑:小播读书标签:荀子,士君子,孔子,非相,论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荀子》第五篇《非相》。非相,也就是不要被表象所蒙蔽。古代有种人叫“相人”,也就是给人看相的人,现在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封建迷信,其实荀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反对封建迷信了。他说,之前有个人叫姑布子卿,现在魏国有个人叫唐举,他们都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