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下五千年105:齐王玩物丧志,邹忌以琴喻政,广开言路一鸣惊人

上下五千年105:齐王玩物丧志,邹忌以琴喻政,广开言路一鸣惊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得丑活得久PLUS 访问量:1242 更新时间:2023/12/12 1:44:07

#历史开讲#

上回说到扁鹊见蔡桓公,由于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疾病深入骨髓,扁鹊也无法医治,最后很快病死了,公元前356年,他的儿子齐威王继位。

齐威王上任后不理朝政,专心在宫中抚琴,国势衰弱,赵魏韩等国家都趁机攻打齐国,齐国抵抗也总是吃败仗,甚至有大臣觐见,劝说齐威王玩物丧志,还被齐威王杀头,所以没过几年,齐国变得越来越衰弱了。

这时在蔡桓公时期,就从政为官的邹忌,实在看不下去,就以琴师的名义觐见齐威王,齐威王当然是喜出望外。

邹忌进到宫中,齐威王先为他演奏了一曲,然后和邹忌切磋琴技,因为邹忌怕吃了闭门羹,所以就先美言了一番,并且用不同琴弦比喻为国家的君臣,琴弦和谐配合比喻为君臣合作,悦耳的琴声比喻为国家的团结稳定,欣欣向荣。

但是这时的齐威王根本听不进去大道理,他只想让邹忌给他弹一曲,看看琴师的水平如何,有何独到之处,邹忌没办法,就装模作样的调整琴弦,但是调了半天,就是不演奏,这可把齐威王急坏了。

这时邹忌就说,我是一名琴师,只调弦不弹琴,你都急成这个样子了,但是你作为国君,却整日不理朝政,让国势衰弱,遭到别国欺负,你想国人能急成什么样子?

齐威王终于醒悟了,把邹忌封为相国,开始专心理政,而且邹忌也听取了淳于髡的建议,颁布法令,依法治国,打击官员的歪风邪气,由此齐国树立起正气清明的政治形象。

邹忌不仅有才干,有气度,而且身高八尺,自认为也算得上是一个美男子,所以他不自觉的就想和当时的著名美男子城北的徐公比美。

他问了妻子、小妾、甚至访客他和徐公谁美,最后大家都说他美,徐公和他没法比,而当有一天他真的看到徐公后,自我觉得真是自愧不如,然后他就悟出了一个大道理。

因为妻子是爱他的,所以肯定说他美,小妾是怕他的,所以也只能说他美,访客有求于他,更要说他美了,然后他就从个人推广到一个国家,何尝不是这样?

然后他就觐见齐威王,把这个事情讲给他听,然后说,王后嫔妃和近臣,肯定是夸赞大王好的,朝中大臣没有不怕大王而夸赞大王的,齐国上下,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所以他们说的都是夸赞大王的话,这样容易蒙蔽大王,得不到下面的真实情况,我们应该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来听取民众真实的声音,齐威王听后,非常赞同。

于是邹忌就颁布法令,不管是官是民,只要当面指出齐威王过失的,给予一等奖励,能够上书劝谏的,给与二等奖励,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朝政得失,指出国君过失,让国君知道的,给与三等奖励。

政令颁布后,大臣们都踊跃进谏,而且齐威王都虚心接受,兑现承诺,改邪归正,一年后,就是人们想进谏,也没有合适的内容进谏了。

赵魏韩燕等国,一看到齐国内政清明,上下团结一心,也不敢再来欺负齐国,反而来朝拜齐国,可见,齐威王就像当年的楚庄王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内修政治,反而不战而屈人之兵,引得百方来朝,可谓成功典范。

更多文章

  • 和城北徐公比美的邹忌,这个必背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到底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邹忌,田忌,齐国,秦国,李斯,楚王,徐公,齐威王,四大名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代美男子因为照镜子问了下自己老婆和小妾,我和城北徐公谁美?发现了一个千古规律,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人的天性。他讲这个事情告诉了齐威王,表示像我老婆和小妾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有的有求于你,有的害怕你的权势,如果你只听一面之词,时间久了就会被蒙蔽

  • 古代名人智慧:邹忌以美讽喻谏威王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邹忌,威王,齐国,齐威王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邹忌是战国齐威王的国相,齐威王不善于听从别人的劝谏,邹忌便想法让威王广采群言,以便战胜诸侯。他想起来前些日子他的妻、妾、朋友对他赞美的事,何不以此来劝威王呢?事情是这样的,邹忌是位仪表堂堂的美男子。这天早上,他穿戴好了衣帽照着镜子,问他妻子:“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

  •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邹忌对齐国影响很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邹忌,齐国,魏国,秦国,齐威王,齐王建,历史故事

    公元前355年,齐国一个叫邹忌的大臣,某天来找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威王,说自己之前早上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对于这个故事,绝大多数中国人应该都听过,因为语文课本上有这个课文,而且需要全文背诵。这篇课文的原文,出自《战国策》,讲得大概就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邹忌的

  • 项伯行侠与张良交,鸿门舞剑背叛项羽,护驾刘邦封地射阳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项羽,刘邦,项伯,张良,范增,樊哙

    南宋学者徐钧有诗云“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这首诗说的就是鸿门宴的事情,射阳为项伯,留侯为张良。在鸿门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给项羽使眼色,让项羽赶紧杀死刘邦,但是项羽装作没看见。后来范增让项庄舞剑杀死刘邦,但是由于项伯的阻挡项庄未能得手。鸿门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

  • 项伯是项羽的“小叔叔”,为何名字叫“项伯”?

    历史解密编辑:啦啦萌小宠标签:项羽,项伯,刘邦,吴广,孔子,曹操

    还老根据《史记索隐》所载:崔浩云“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云叔父,季云季父”,即“伯”的确“老大”的意思。而《释名释亲属》对“伯﹑仲﹑叔﹑季”的解释分别是:“伯,把也,把持家政也;仲,平也,位在中也;叔,少也;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不过,“伯﹑仲﹑叔﹑季”的排序不是固定的,

  • 鸿门宴前夜,刘邦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后来咋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刘邦,项伯,项羽,张良,鸿门宴,汉惠帝

    文|小河对岸鸿门宴,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饭局,其直接影响了秦末之际的天下归属。而影响鸿门宴结局的走向,却又是项伯的通风报信。项伯,名缠,是项羽的叔父。因张良曾对其有恩,而张良又在刘邦军中,恐张良被殃及。故将楚军打算次日攻击刘邦军队的消息告知了张良,而张良却以逃亡不义为由,一心为刘邦谋划,并劝说项伯

  • 鸿门宴保下刘邦的项伯,在项羽死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刘邦,项羽,项伯,范增,韩信,秦朝,汉朝,鸿门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就是秦朝,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王朝因为刑法太过苛刻,再加上这个王朝的皇帝胡亥是一个昏君,所以秦王朝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在这之后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楚汉之争。范增楚国有一个非常有名气的谋臣叫做范增,虽然他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但是非常有谋略。面对日益强大

  • 救过刘邦的项伯,明明是项羽的“季父”,为何却是“项老大”?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项羽,刘邦,项伯,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王翦

    如果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汉高祖刘邦可能在鸿门宴前就被项羽击杀在灞上了,即便是刘邦果如一些人认为的如有神助,其统帅的沛公军也将受到重创,日后争夺天下的道路也会变得艰难。如果没有项伯在鸿门宴会上拿身体遮挡刘邦,阻挠项庄一次次刺向刘邦的剑锋,或许刘邦也殒命在鸿门宴会上了,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只能由刘交、萧何

  • 项羽的死亡绝对和“家贼”项伯少不了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项羽,张良,项梁,刘邦,范增,陈胜,秦朝,汉朝,项伯少,春秋战国

    为什么说项伯是“家贼”为什么说项伯是家贼呢!说道项伯就不得不说说历史上声名赫赫的“鸿门宴”了。张良曾经在项伯杀人后帮他逃过法律的制裁,项伯当然会投桃报李,在知道范增要设宴诱杀刘邦后,赶忙去告诉张良,并劝说张良跟自己走,但是张良知道了就相当于刘邦也知道了。其实,在深思一下项伯的举动,项伯真的只是单纯的

  • 作为项羽的亲叔叔,项伯为何要在鸿门宴上帮刘邦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项羽,刘邦,项伯,鸿门宴,楚汉之争,关中

    熟悉历史的读者对''鸿门宴''都不会陌生,这场刘邦和项羽的饭局到今天仍被人津津乐道。鸿门宴上的跌宕起伏,和它背后表达的含义使得这个词在现代也被广泛应用。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鸿门宴的关键人物——项伯。项伯是项羽的亲叔叔,从这个角度来看项伯并没有理由背叛项羽。项伯并不是在鸿门宴上临阵倒戈突然保护刘邦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