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14):马陵之战
文/松鼠爸爸
前354年的桂陵之战是孙膑与庞涓第一次交手,庞涓虽然大败,但没死。
十三年后,齐、魏两国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更大的战争,它就是“马陵之战”。两国的君王仍然是齐威王和魏惠王。
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也向东方强国齐国求救。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
战国以来,魏国不是与赵、韩两国并称“三晋兄弟”吗,为什么魏国不是今天打赵国,就是明天打韩国呢?
齐国又为什么今天救赵、明天救韩?
魏赵韩三国关系好,主要是魏文侯这个老大当的好,赵、韩两国打心眼里尊重他、敬佩他。可是到魏武侯时,开始干预赵国内政,把赵国惹翻了。
魏文侯与魏武侯
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慢慢地,赵、韩都对魏有意见,三晋兄弟的关系渐渐淡薄了。
前370年,魏武侯驾崩时,因为事先没有指定太子,公子魏罃(yīng)和公子魏缓为争君位,大打出手,魏国一时内乱。
赵、韩两国国君欲借机联手出兵瓜分魏国,但因两人意见不一致,“瓜分魏国”计划流产。
后来魏公子魏罃在内乱中胜出,继承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魏惠王。
所以,魏惠王从一登基开始,对赵国和韩国就没什么好感,一直要报复他们。
魏惠王
也就在此时,与魏国关系敌对的齐国渐渐变强,赵国和韩国于是逐渐倒向齐国,齐国也开始拉拢赵、韩两国做自己的盟友。
这就是齐威王先后帮赵国和韩国打魏国的背景。
齐威王派田忌率军救援,再度上演“围魏救韩”的故事,径直进军魏都大梁。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同样的计策不能用两次,简单的设伏对付不了庞涓,孙膑决定采用新计策,引庞涓上钩。
孙膑(右)与田忌
他对田忌说:“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军。既然齐军有胆小怯懦的名声,我们不如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兵法上说:‘急行百里与敌人争利,可能折损上将军;急行五十里与敌人争利,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孙膑建议:齐军进入魏境后,先砌十万个饭灶,第二天砌五万人饭灶,第三天只砌三万人的饭灶。
孙膑这一计,名为“减灶示弱”,其目的,就在于给庞涓军造成一种齐军害怕魏军、不敢交战、不断有人逃亡的假象,诱使他上当。
庞涓
庞涓行军三日,发现齐军的饭灶一天比一天剧减,特别高兴:“我早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就减员过半啊!”
于是他下令放弃步兵,率少数精锐轻骑,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摸庞涓的行程,判定他当晚将赶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打伏击。
庞涓死于此树下
孙膑就叫人刮去树皮,在白木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下”,同时命令一万名优秀弓箭手,隐伏在马陵道两边,并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马陵,发现一棵去皮的大树上写有字,点火照明,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
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喊:“孙膑这臭小子这下出大名了!”
庞涓自刎
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太子申均也被杀了。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切记:马陵之战的缘由,不是因为齐国“围魏救赵”,而是“围魏救韩”。
马陵之战,魏国不仅失去庞涓这员名将,还损失十万精兵。魏国从第一军事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渐渐步入挨打窘境。
魏国独领风骚的时代过去了。因此,一些历史学家往往将“马陵之战”的前341年,当作“战国初期”和“战国中期”的分界点。
松鼠父子读战国:魏惠王为什么接连吃败仗?
小松鼠:“爸爸,庞涓临死前为什么要说‘孙膑这臭小子这下出大名了’?”
松鼠爸爸答:“这说明庞涓一直不服孙膑,对他非常嫉妒。庞涓是魏国名将,却死于孙膑之手,孙膑当然要出大名了。”
孙膑
“魏国当年那么厉害,为什么现在却接连被秦国、楚国和齐国打败?到底是为什么呀?”
“这个问题问得好!”松鼠爸爸道,“魏国以前强大,主要是魏文侯和魏武侯两朝打的基础。到了魏惠王在位后半期,基本在吃爷爷和爸爸的老本,没什么大的建树。当然,魏惠王有才不用,也是魏国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魏惠王流失了哪些重要人才?”
“很多。我们已经讲过的至少有两个,你还记得吗?”
“一个当然就是孙膑,另一个……我想想……”小松鼠思考片刻,大声说,“另一个就是跑到秦国变法的商鞅,对不对?”
“没错。”松鼠爸爸笑道,“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秦国,接着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争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