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膑杀死庞涓那一仗,是围魏救赵,还是围魏救韩?|读战国(14)

孙膑杀死庞涓那一仗,是围魏救赵,还是围魏救韩?|读战国(14)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松鼠父子读历史 访问量:3474 更新时间:2024/1/20 12:59:53

“松鼠父子读战国”系列故事之(14):马陵之战

文/松鼠爸爸

孙膑庞涓(右)

前354年的桂陵之战是孙膑与庞涓第一次交手,庞涓虽然大败,但没死。

十三年后,齐、魏两国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更大的战争,它就是“马陵之战”。两国的君王仍然是齐威王魏惠王

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于是也向东方强国齐国求救。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

战国以来,魏国不是与赵、韩两国并称“三晋兄弟”吗,为什么魏国不是今天打赵国,就是明天打韩国呢?

齐国又为什么今天救赵、明天救韩?

魏赵韩三国关系好,主要是魏文侯这个老大当的好,赵、韩两国打心眼里尊重他、敬佩他。可是到魏武侯时,开始干预赵国内政,把赵国惹翻了。

魏文侯与魏武侯

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慢慢地,赵、韩都对魏有意见,三晋兄弟的关系渐渐淡薄了。

前370年,魏武侯驾崩时,因为事先没有指定太子,公子魏罃(yīng)和公子魏缓为争君位,大打出手,魏国一时内乱。

赵、韩两国国君欲借机联手出兵瓜分魏国,但因两人意见不一致,“瓜分魏国”计划流产。

后来魏公子魏罃在内乱中胜出,继承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魏惠王。

所以,魏惠王从一登基开始,对赵国和韩国就没什么好感,一直要报复他们。

魏惠王

也就在此时,与魏国关系敌对的齐国渐渐变强,赵国和韩国于是逐渐倒向齐国,齐国也开始拉拢赵、韩两国做自己的盟友。

这就是齐威王先后帮赵国和韩国打魏国的背景。

齐威王派田忌率军救援,再度上演“围魏救韩”的故事,径直进军魏都大梁。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

同样的计策不能用两次,简单的设伏对付不了庞涓,孙膑决定采用新计策,引庞涓上钩。

孙膑(右)与田忌

他对田忌说:“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军。既然齐军有胆小怯懦的名声,我们不如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兵法上说:‘急行百里与敌人争利,可能折损上将军;急行五十里与敌人争利,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孙膑建议:齐军进入魏境后,先砌十万个饭灶,第二天砌五万人饭灶,第三天只砌三万人的饭灶。

孙膑这一计,名为“减灶示弱”,其目的,就在于给庞涓军造成一种齐军害怕魏军、不敢交战、不断有人逃亡的假象,诱使他上当。

庞涓

庞涓行军三日,发现齐军的饭灶一天比一天剧减,特别高兴:“我早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就减员过半啊!”

于是他下令放弃步兵,率少数精锐轻骑,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摸庞涓的行程,判定他当晚将赶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打伏击。

庞涓死于此树下

孙膑就叫人刮去树皮,在白木上写“庞涓死于此树下”,同时命令一万名优秀弓箭手,隐伏在马陵道两边,并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马陵,发现一棵去皮的大树上写有字,点火照明,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

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刎,临死前大喊:“孙膑这臭小子这下出大名了!”

庞涓自刎

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魏太子申均也被杀了。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切记:马陵之战的缘由,不是因为齐国“围魏救赵”,而是“围魏救韩”。

马陵之战,魏国不仅失去庞涓这员名将,还损失十万精兵。魏国从第一军事强国沦落为二流国家,渐渐步入挨打窘境。

魏国独领风骚的时代过去了。因此,一些历史学家往往将“马陵之战”的前341年,当作“战国初期”和“战国中期”的分界点。

松鼠父子读战国:魏惠王为什么接连吃败仗?

小松鼠:“爸爸,庞涓临死前为什么要说‘孙膑这臭小子这下出大名了’?”

松鼠爸爸答:“这说明庞涓一直不服孙膑,对他非常嫉妒。庞涓是魏国名将,却死于孙膑之手,孙膑当然要出大名了。”

孙膑

“魏国当年那么厉害,为什么现在却接连被秦国、楚国和齐国打败?到底是为什么呀?”

“这个问题问得好!”松鼠爸爸道,“魏国以前强大,主要是魏文侯和魏武侯两朝打的基础。到了魏惠王在位后半期,基本在吃爷爷和爸爸的老本,没什么大的建树。当然,魏惠王有才不用,也是魏国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

“魏惠王流失了哪些重要人才?”

“很多。我们已经讲过的至少有两个,你还记得吗?”

“一个当然就是孙膑,另一个……我想想……”小松鼠思考片刻,大声说,“另一个就是跑到秦国变法的商鞅,对不对?”

“没错。”松鼠爸爸笑道,“现在我们把目光转向秦国,接着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争霸的故事。”

标签: 孙伯灵庞涓魏国齐国魏惠王秦国孙膑战国

更多文章

  • 庄子:人间最清醒的活法,对世事死了心

    历史解密编辑:运动大大健身标签:庄子,人世间,西湖,凉风

    作者:林之眉《庄子.徐五鬼》篇写过颜成子和南伯子綦的一段对话,颜成子说: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南伯子綦说:我曾在山林洞穴居住过,齐太公竟然来探望我,感觉自己修行不够。从那以后我便一天天远离人世沉浮而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其实,庄子描述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一种身心合一的

  • 庄子:不以世俗论曲直,在浑浊中保持清醒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庄子,徐无鬼,庄子·天下篇,司马迁,秋水

    郭沫若曾评价他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华丽的辞藻、开阔的文风承载起深邃的思想,充满艺术精神的寓言故事蕴含了对人生的追求。他就是中国文化史上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庄子。无用之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大多希望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学说抱负。庄子却是个例外。《秋水

  • “直观体悟”的思维方式:“道”是《庄子》中的最高概念

    历史解密编辑:德辉看天下标签:庄子,魏晋,司空图

    “道”是《庄子》中的最高概念,《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认为,道不可受,道不可见,但它却是可传、可得的,也就是说道是可以体认的,《知北游》云:“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而庄子对道的体认则是通过“目击道存”的方式来完成的,所谓“目击道存,亦不可以

  • 民间故事:庄子试妻,大劈棺

    历史解密编辑:星盘解密标签:庄子,大劈棺,民间故事,扇子

    道家有两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一个是老子,写下《道德经》,洋洋洒洒5千字,说透了世间万物的本质,以及做人的最终目的。另一个是庄子,他博学多才,擅长讲故事阐述道理,自己也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庄子梦蝶》和《大劈棺》。千百年来,有关“大劈棺”一直存在着争议,认为这个故事荒诞无稽,有悖于庄子妻

  • 科幻、《三体》和庄子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说标签:庄子,书评,数学家,科学家,科幻小说,春秋战国,三体(电影)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分化、重组:主流文学走向多元;类型文学异军突起;科幻文学近年来更是迅猛发展,刘慈欣创造的浩瀚无垠的“三体”世界,让中国科幻文学开始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连奥巴马都被其吸引,在接受《纽约时报》访谈时,他提到的唯一的中国当代小说就是《三体》。在中国科幻文学海外译介与传播

  • 庄子:做好自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高贵!

    历史解密编辑:道教知识标签:庄子,庖丁,大海,外物,科学家,数学家,春秋战国

    云山夜雨音乐:巫娜-空山寂寂《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他看到邯郸人步态优美,就自己学了起来。结果这个人怎么学都掌握不了这种优雅的步态,就连自己走路的习惯也忘记了,只好爬回自己的国家。觉得他人更好就机械地模仿别人,到头来不但成不了别人,还会迷失自己。做好自己,不必

  • 上班孔子,下班庄子【张远山×鲍鹏山】

    历史解密编辑:易简读书标签:庄子,孔子,张远山,鲍鹏山,论语,儒家

    近日,喜马拉雅迎来了十周年生日,喜马讲书和喜马拉雅子公司“天喜文化”特别推出 “喜马读书会”系列文化大咖直播沙龙活动,涵盖人文、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本期张远山老师和鲍鹏山老师带来了深度而有趣的观点分享,我们将主题归纳为“上班孔子,下班庄子”。嘉宾:张远山、鲍鹏山编辑:一条咸鱼刘洪涛:欢迎各位

  • 《庄子》达生篇:守住自己的内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理慢说标签:庄子,达生,齐物论,养生主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下面来看看其中的“达生篇”:1.子列子问关尹(yǐn)曰

  • 《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yingkie标签:庄子,无奈与逍遥,菩提,无心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有

  • 庄子是哪里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出身何方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庄子,孟子,苏轼,朱熹,艺术家,数学家,科学家,春秋战国,儒家思想

    庄子是哪里人:庄子是哪里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这里的“蒙”究竟在哪里?庄子故里之“蒙”以及“漆园”又是什么地方?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可谓伤透了脑筋。因为古人写文章惜墨如金,素以用字简练著称,导致今人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