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从庞涓败于桂陵死于马陵道看魏国的庙堂倾轧

《大秦帝国》从庞涓败于桂陵死于马陵道看魏国的庙堂倾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六月的自留地 访问量:3021 更新时间:2023/12/26 7:33:16

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对桂陵之战和马陵道之战津津乐道,一边惊叹于孙膑的战术之奇妙高超,一边又谈论着庞涓与孙膑之间的恩怨仇恨,很少有人从魏国庙堂去分析这两场战争。

《大秦帝国》详细描述了两场战争的起因,魏国的军事布局,战争经过和结局,今天从魏国庙堂决策看看这两场战争。

第一场,桂陵之战,这是孙膑围魏救赵的杰作,这场战争从此改变了军事史上的战略,人们的战略思维从实力较量层面开始往空间、时间层面延伸,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打硬仗的战略思维。

孙膑围魏救赵的战略,看似是针对庞涓的算计,其实他算计的是魏国庙堂,算计的是魏国高层倾轧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桂陵之战的起因是天象变化,魏国君臣认为这是预示着魏国要一统天下,于是魏国君臣开会讨论,上将军庞涓和名将龙贾主张先攻打秦国,可是太子申和丞相公子卬这两个根本没上过战场,完全不懂战争为何物的公子哥根本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国还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主张先统一三晋。

魏惠王本来应该多听听两个将军的意见,可是这个魏惠王很有意思,他决断国事很少客观判断,总是带有个人喜好,重要的是他这个非常信命。

他认为面相贵气的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好的,面相不好的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好。他相信人无天命,谋划再好也不会成功;人有天命,纵使谋划再差,也会歪打正着。也就是说,一个人面相好,什么都不干,只要动动嘴皮子,想要统一天下也能统一天下。

魏惠王就是带着这样的思维决策这件统一天下的大事的,因为公子卬面相富贵,庞涓却是个“先吉后凶”的苦恶相,因此他选择了公子卬的良谋,根据他的想法,只要采用了公子卬的良谋,魏国一定能打胜仗,一定能统一天下,于是这件大事就这么决定了。

当时赵国国君赵成侯新丧,太子赵语继位,主少国疑,人心不稳,正是灭赵的好时机,于是这件灭赵国的大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怎么打呢?

魏惠王是这么安排的,龙贾率河西守军防备秦国捣乱,太子申和公子卬率军八万防备齐国救援,庞涓率军二十万进攻赵国。

魏惠王安排的貌似很合理,完美无缺,实际上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秦国没有任何动静,龙贾的河西守军只要坚守在河西就算完成任务了,庞涓这一路非常给力,经过多天的浴血奋战,赵国马上就要顶不住投降了,可是就在这时,齐国攻打魏国大梁了。

大梁是魏国新都,城墙无论是宽度还是坚固程度都是天下之最,城内还有用之不竭的硬弩,只要有优秀的将军守城,齐军根本攻不下,可是魏惠王一听说齐国攻打大梁,简直吓坏了,一连给庞涓发了十道紧急王书,下令他紧急回救大梁。

庞涓接到前几道王书时,没有理会魏惠王的命令,继续沉着下令继续攻打邯郸,一定要全面攻陷邯郸,可是当他接到第十道命令时,终于慌了,他不能再抗命了,只得撤军回救大梁。

就这样,庞涓在回救大梁中,陷入了孙膑设置的陷阱,在桂陵进入了齐军的包围,大败于桂陵。

现在问题来了,庞涓率军攻打赵军,公子卬和太子申率八军大军防备齐国,当齐国攻打大梁时,他们在哪?魏惠王为什么不下命令给太子申和公子卬,却一连给庞涓下了十道命令,让他回救大梁?

原来太子申和公子卬本来在东路防备齐军,当斥候报告有齐军越过燕国去救援赵国时,两个人也没弄清楚到底什么情况(是不是疑兵),就率军浩浩荡荡地追去了,追到赵国东部不见了齐军,想当然地认为齐军畏惧他俩撤军了。

人能愚蠢地自信到这种程度,也是世间少有。

两人追到赵国边境,没有追到齐军,不思怎么回事,却怕庞涓攻破赵国独占大功,两人一番计议,不如杀到邯郸与庞涓一起灭赵,也能挣一份大功。当他俩带着八万大军跑到邯郸时,庞涓已经在回救大梁的路上,两人看着漆黑的邯郸城外一片肃杀,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而这时赵国君臣以为庞涓回来了,吓得要死,正准备逃呢?如果这时太子申和公子卬攻打邯郸,才真是挣了一份大功,结果这两人没有一个正才,反而怕赵国这时杀出来,又带着八万大军尾随庞涓跑了。

这两个人,一个太子,一个丞相,位高权重,在朝堂上说起大话来振振有词,蔑视苍生,可是真正到战场上,就是两个蠢才,占着将领的位置,不干将领的事,白白浪费了八万军队,就在路上瞎跑了。如果没有这两个蠢才,换上其他有能力的将军带领八万大军防备齐军,能有桂陵之战吗?

当时的魏武卒非常有名,战力强悍,硬碰硬,齐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可惜魏惠王只看面相了。

只看面相的魏惠王也知道太子申和公子卬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出谋划策还行,所以当齐国攻打大梁时,魏惠王才一道又一道命令给庞涓,让他救大梁。如果魏惠王不只看面相,能够知人善任,用人得当,布局合理,即使齐国攻打大梁,也不用让庞涓回救,能有桂陵之战吗?

归根结底,魏国庙堂说话算数的都不干事,真正干事的又说话不算数,有能力的人被无能的人瞎指挥,庞涓就成了魏国的救火队长,而孙膑谋算的正是魏国的这种情况,他算定了只要齐国攻打大梁,庞涓这个救火队长一定会回来救大梁,所以这才有了桂陵之战。

第二场,马陵道之战,与围魏救赵一样,是一个围魏救韩的战役,这被称为战争史上的经典。这个经典战役,虽然体现了孙膑战术上的高超奇妙,但是孙膑谋算的依然是魏国庙堂。

有了上次齐国围魏救赵的经历,这次魏国攻打韩国,应该吸取上次的经验,留一部分人守卫大梁,防备齐军,可是这次魏国根本没有留一个人防备齐国的军队,除了防备秦国的,全部压到攻韩上来了。

攻打韩国这一仗,魏惠王依然采取了太子申和公子卬的谋略,实在是这两人面相好,大富大贵,有他俩谋划,一定能成功,于是太子申当了主将,上将军庞涓辅助,庞涓郁闷的吐血也没有一点办法。

这次攻打韩国,真正出力,指挥战役的依然是庞涓,太子申和公子卬坐在高车驷马中随中军前进。这两人就是来一边观风景,一边捞战功、体验体验名将感受来了,庞涓还得派兵保护这两个蠢才,真是浪费人力物力。

魏国有过一次战败的经验,却完全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这些面相贵气的人说了算,依然是这些面相贵气的人瞎出良谋,结果魏国军队全部攻韩,没有一兵一卒防备齐军,当齐军故伎重施攻打大梁时,魏国依然犯同一个错误,魏惠王命令庞涓回军救大梁。

庞涓憋着气,想要灭了齐国主力,结果又一次中了孙膑的计谋,在马陵道战死。

这两次战役,纵然有孙膑这个用兵大才的计谋,但是如果没有魏国庙堂的配合,这两次战役也不会这么顺利。所以,还是魏国上层混乱,决策如儿戏,把朝堂倾轧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让孙膑的谋略得逞,也枉送了庞涓的命,魏国也从此由强变弱了。

标签: 庞涓魏国齐国秦国魏惠王孙伯灵

更多文章

  • 庞涓的真实身份,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会得到魏国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武,吴国,史书,孙伯灵,魏惠王,历史故事

    庞涓与孙膑同窗学习兵法,随后庞涓率先下山,投奔了魏国,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军校毕业生的庞涓,一毕业就成为魏国将军,率领6万魏武卒,攻取了战略要地安陵、襄陵,谈判拿到林中,让他名声鹊起,进入当世名将级别。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是“王侯将相真有种”,还处于贵族政治时代,尤其是领兵将军,往往更是有着不凡的血统

  • 庞涓下山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庞涓,鬼谷子,孙伯灵,魏惠王,秦国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其中鬼谷子不仅对战国时期有很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的学生——庞涓。在庞涓下山时,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

  • 庞涓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为人却有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庞涓,魏国,孙伯灵,齐国,秦国,魏惠王

    庞涓厉害吗?答案是肯定了,虽然他最后死在了孙膑的手上,但是那是因为他的自大,和个人本事是无关的。庞涓可谓是魏国的名将,魏国能够在短时期内称霸中原大地,和庞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相传,庞涓和孙膑都是名家鬼谷子的徒弟,同时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先不说鬼谷子这个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鬼谷子

    在我国战国时期有着血海深仇的孙膑和庞涓,其实曾一同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如果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孙膑算得上是庞涓的师兄,鬼谷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谋略家的鼻祖,现如今在社会上,鬼谷子所遗留下来的著作和思想仍然适用。由此也可以看出鬼谷子的能力是有多么的出众,有着如此优秀老师的教导,那么孙

  • 孙膑是庞涓同门,却被其砍去双足、脸上刻字,后来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孙伯灵,庞涓,魏国,田忌,齐国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兵圣”孙武,其创作的《孙子兵法》被后世无数名将奉为兵学圣典。除了孙武之外,白起、王翦、廉颇等大将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将领。不过,要说谁的故事最令人津津乐道,当属孙武的后代孙膑与同门庞涓之间的争斗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为了防止其受重用,暗中谋害他,

  • 庞涓下山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 遇羊而荣 遇马而瘁 结果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匆匆的娱乐标签:庞涓,鬼谷子,孙伯灵,魏惠王,秦国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其中鬼谷子不仅对战国时期有很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的学生——庞涓。在庞涓下山时,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

  • 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和孙膑的结局为何大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西门史纪标签:庞涓,魏国,田忌,魏王,孙膑,孙伯灵,鬼谷子,四大名将

    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和孙膑的结局为何大不一样战国时,庞涓想置孙膑于死地而后快。不料,在一次战斗中,庞涓却中孙膑之计,倒地身亡。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门下,情谊深厚。有一年,庞涓听闻魏王求贤若渴,便按捺不住心底的欲望,决定出山。临行前,庞涓紧握孙膑的双手,洒泪而别。庞涓到魏国见到魏王,慷慨陈词,滔滔不

  • 被庞涓陷害惨遭剜掉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的孙膑,后来的报复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拇指故事汇标签:庞涓,魏国,齐国,田忌,孙膑,孙伯灵,魏惠王,四大名将

    一个被剜去膝盖骨,脸上刺字的人,正蓬头垢面的在猪圈里面大把的往嘴里塞猪粪,边吃还边大声傻笑,你可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然而他却是大家熟悉的兵法大家孙膑,那为何如此大家会沦落到猪圈吃猪粪呢?难道他真的疯了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自己陷入如此凄惨的境地呢?本为师兄弟孙膑是战国中期的齐国人,

  • 庞涓挖掉孙膑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那孙膑复仇之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坤小妹说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膑,孙伯灵,魏惠王,鬼谷子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天下诸侯纷争不断。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的唯一统治者,都想扩张自己的领土,抢夺更多的资源。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服从任何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不懂武功,三言两语,就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战争的胜利。比如庞涓和孙膑。如果不读春秋战国史,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砍掉孙膑双足,后来孙膑的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人间史名人录标签:庞涓,魏国,田忌,孙膑,孙伯灵,四大名将

    曾经的好友,珍惜的友谊,庞涓如何因为嫉恨而至蓄意陷害、面目可憎?无端受辱,身披残躯,孙膑又如何金蝉脱壳、绝地反击?以德报怨,亦或是以直报怨,孙膑如何快意恩仇、惩罚恶人?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版“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庞涓的背叛、孙膑的成长告诉我们,珍视友谊,首先要识别真朋友,远离小人奸佞;身处逆境之中,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