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对桂陵之战和马陵道之战津津乐道,一边惊叹于孙膑的战术之奇妙高超,一边又谈论着庞涓与孙膑之间的恩怨仇恨,很少有人从魏国庙堂去分析这两场战争。
《大秦帝国》详细描述了两场战争的起因,魏国的军事布局,战争经过和结局,今天从魏国庙堂决策看看这两场战争。
第一场,桂陵之战,这是孙膑围魏救赵的杰作,这场战争从此改变了军事史上的战略,人们的战略思维从实力较量层面开始往空间、时间层面延伸,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打硬仗的战略思维。
孙膑围魏救赵的战略,看似是针对庞涓的算计,其实他算计的是魏国庙堂,算计的是魏国高层倾轧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桂陵之战的起因是天象变化,魏国君臣认为这是预示着魏国要一统天下,于是魏国君臣开会讨论,上将军庞涓和名将龙贾主张先攻打秦国,可是太子申和丞相公子卬这两个根本没上过战场,完全不懂战争为何物的公子哥根本不把秦国放在眼里,认为秦国还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主张先统一三晋。
魏惠王本来应该多听听两个将军的意见,可是这个魏惠王很有意思,他决断国事很少客观判断,总是带有个人喜好,重要的是他这个非常信命。
他认为面相贵气的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好的,面相不好的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好。他相信人无天命,谋划再好也不会成功;人有天命,纵使谋划再差,也会歪打正着。也就是说,一个人面相好,什么都不干,只要动动嘴皮子,想要统一天下也能统一天下。
魏惠王就是带着这样的思维决策这件统一天下的大事的,因为公子卬面相富贵,庞涓却是个“先吉后凶”的苦恶相,因此他选择了公子卬的良谋,根据他的想法,只要采用了公子卬的良谋,魏国一定能打胜仗,一定能统一天下,于是这件大事就这么决定了。
当时赵国国君赵成侯新丧,太子赵语继位,主少国疑,人心不稳,正是灭赵的好时机,于是这件灭赵国的大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怎么打呢?
魏惠王是这么安排的,龙贾率河西守军防备秦国捣乱,太子申和公子卬率军八万防备齐国救援,庞涓率军二十万进攻赵国。
魏惠王安排的貌似很合理,完美无缺,实际上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秦国没有任何动静,龙贾的河西守军只要坚守在河西就算完成任务了,庞涓这一路非常给力,经过多天的浴血奋战,赵国马上就要顶不住投降了,可是就在这时,齐国攻打魏国大梁了。
大梁是魏国新都,城墙无论是宽度还是坚固程度都是天下之最,城内还有用之不竭的硬弩,只要有优秀的将军守城,齐军根本攻不下,可是魏惠王一听说齐国攻打大梁,简直吓坏了,一连给庞涓发了十道紧急王书,下令他紧急回救大梁。
庞涓接到前几道王书时,没有理会魏惠王的命令,继续沉着下令继续攻打邯郸,一定要全面攻陷邯郸,可是当他接到第十道命令时,终于慌了,他不能再抗命了,只得撤军回救大梁。
就这样,庞涓在回救大梁中,陷入了孙膑设置的陷阱,在桂陵进入了齐军的包围,大败于桂陵。
现在问题来了,庞涓率军攻打赵军,公子卬和太子申率八军大军防备齐国,当齐国攻打大梁时,他们在哪?魏惠王为什么不下命令给太子申和公子卬,却一连给庞涓下了十道命令,让他回救大梁?
原来太子申和公子卬本来在东路防备齐军,当斥候报告有齐军越过燕国去救援赵国时,两个人也没弄清楚到底什么情况(是不是疑兵),就率军浩浩荡荡地追去了,追到赵国东部不见了齐军,想当然地认为齐军畏惧他俩撤军了。
人能愚蠢地自信到这种程度,也是世间少有。
两人追到赵国边境,没有追到齐军,不思怎么回事,却怕庞涓攻破赵国独占大功,两人一番计议,不如杀到邯郸与庞涓一起灭赵,也能挣一份大功。当他俩带着八万大军跑到邯郸时,庞涓已经在回救大梁的路上,两人看着漆黑的邯郸城外一片肃杀,竟然不知道如何是好。而这时赵国君臣以为庞涓回来了,吓得要死,正准备逃呢?如果这时太子申和公子卬攻打邯郸,才真是挣了一份大功,结果这两人没有一个正才,反而怕赵国这时杀出来,又带着八万大军尾随庞涓跑了。
这两个人,一个太子,一个丞相,位高权重,在朝堂上说起大话来振振有词,蔑视苍生,可是真正到战场上,就是两个蠢才,占着将领的位置,不干将领的事,白白浪费了八万军队,就在路上瞎跑了。如果没有这两个蠢才,换上其他有能力的将军带领八万大军防备齐军,能有桂陵之战吗?
当时的魏武卒非常有名,战力强悍,硬碰硬,齐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可惜魏惠王只看面相了。
只看面相的魏惠王也知道太子申和公子卬不是带兵打仗的料,出谋划策还行,所以当齐国攻打大梁时,魏惠王才一道又一道命令给庞涓,让他救大梁。如果魏惠王不只看面相,能够知人善任,用人得当,布局合理,即使齐国攻打大梁,也不用让庞涓回救,能有桂陵之战吗?
归根结底,魏国庙堂说话算数的都不干事,真正干事的又说话不算数,有能力的人被无能的人瞎指挥,庞涓就成了魏国的救火队长,而孙膑谋算的正是魏国的这种情况,他算定了只要齐国攻打大梁,庞涓这个救火队长一定会回来救大梁,所以这才有了桂陵之战。
第二场,马陵道之战,与围魏救赵一样,是一个围魏救韩的战役,这被称为战争史上的经典。这个经典战役,虽然体现了孙膑战术上的高超奇妙,但是孙膑谋算的依然是魏国庙堂。
有了上次齐国围魏救赵的经历,这次魏国攻打韩国,应该吸取上次的经验,留一部分人守卫大梁,防备齐军,可是这次魏国根本没有留一个人防备齐国的军队,除了防备秦国的,全部压到攻韩上来了。
攻打韩国这一仗,魏惠王依然采取了太子申和公子卬的谋略,实在是这两人面相好,大富大贵,有他俩谋划,一定能成功,于是太子申当了主将,上将军庞涓辅助,庞涓郁闷的吐血也没有一点办法。
这次攻打韩国,真正出力,指挥战役的依然是庞涓,太子申和公子卬坐在高车驷马中随中军前进。这两人就是来一边观风景,一边捞战功、体验体验名将感受来了,庞涓还得派兵保护这两个蠢才,真是浪费人力物力。
魏国有过一次战败的经验,却完全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这些面相贵气的人说了算,依然是这些面相贵气的人瞎出良谋,结果魏国军队全部攻韩,没有一兵一卒防备齐军,当齐军故伎重施攻打大梁时,魏国依然犯同一个错误,魏惠王命令庞涓回军救大梁。
庞涓憋着气,想要灭了齐国主力,结果又一次中了孙膑的计谋,在马陵道战死。
这两次战役,纵然有孙膑这个用兵大才的计谋,但是如果没有魏国庙堂的配合,这两次战役也不会这么顺利。所以,还是魏国上层混乱,决策如儿戏,把朝堂倾轧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让孙膑的谋略得逞,也枉送了庞涓的命,魏国也从此由强变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