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庞涓砍了膝盖骨,还刻字在脸上的孙膑,后面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被庞涓砍了膝盖骨,还刻字在脸上的孙膑,后面复仇的时候有多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图鉴 访问量:290 更新时间:2024/2/11 13:50:25

庞涓整得那么惨, 孙膑恨得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弄死庞涓的。

孙膑和庞涓的老师可不简单,他是战国时期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厉害的纵横家,谋略家和兵法家,名叫王诩,俗称鬼谷子。鬼谷子号称有百家学问,他的徒弟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战国风云人物,除了孙膑和庞涓之外,还有苏秦,张仪和毛遂等人。

孙膑和庞涓仇恨的开始,腹黑之人实在是太可怕。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早年跟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谋略和兵法。学成之后,庞涓就先下山去到魏国,成为了魏惠王的将军。不过庞涓心胸狭窄,他觉得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师兄弟孙膑,也担心孙膑将来下山了,风头会盖过自己,所以就决定设个计策让孙膑无法对自己产生威胁。

庞涓给孙膑写了封信,将他骗到魏国,并派人日夜监视他。但魏惠王在见过孙膑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准备加以重用,这遭到了庞涓的嫉妒。庞涓心狠手辣,他捏造罪名将孙膑给关押了起来,并对他实施了膑刑和黥刑。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说孙膑只是被削去了膝盖骨,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膑刑在西周之前叫做霸刑,就是削去罪犯的膝盖骨或者砍断双足。但从西周开始,刖刑就是砍去人的双足。

孙膑生活在战国时期,所以他应该是被砍去了双足,而不是被削去了膝盖骨。

而黥刑就是在罪犯脸上用烧红的铁,在罪犯脸上印上特定的字样,是带有侮辱性的。

庞涓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就砍掉他的双足,还给他实施黥刑,其目的就是让孙膑成为一个残疾人,让大家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是个罪犯,这样魏惠王就无法再任用他了。

所以说,庞涓对孙膑做的事情,简直是太恶毒了。孙膑在去魏国之前,可能还抱着将平生所学付诸实践,从而大展身手的期望,但他打死也没想到,自己的同门师兄弟会这么对待自己。

不过,庞涓也太小看孙膑了,他以为孙膑成为了废人就没了威胁,于是将其释放,任由他在魏国首都大梁晃悠。可以想象,孙膑那时候不但生活穷困,而且内心痛苦,他心中满是恨,但又无处发泄,只能苟活于人世,默默等待机会。

终于有一天,孙膑得知齐国的使者来到了大梁,于是准备采取行动,想办法到强大的齐国去效力。

齐国当时处于田齐第三任国君齐威王时期,齐威王是个有野心的人,而且齐国在他手上得到了长足发展,是一个有潜力争霸的国家,也是一个急需要天下英才去效力的国家。

特别是齐国的宗室贵族田忌,他手握大权,非常尊重人才,而且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在齐国的口碑还不错。

基于以上原因,孙膑觉得齐国是一个可以投奔的国家,也是为数不多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复仇愿望的国家。但想要去齐国谈何容易,他自己连站起来行礼都做不到,而且他还是魏国的罪犯,怎么能取得齐国使者的信任呢?

别人做不到,但孙膑可以,谁叫他是鬼谷子的弟子呢。鬼谷子教给孙膑的本事,除了谋略和兵法之外,其实还有口才。

很多人可能很好奇,鬼谷子为什么要训练孙膑的口才,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光有才能是不行的,你得先把自己先推销给别人,并让别人信服,你才有去试一试的机会,不然人才那么多,为什么就是你?

其实,这个道理放到现在都是一样的,成功的人多数都是口才好的人,马爸爸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么。

其实,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孙膑是如何见到齐国使者并说服他们的,《东周列国志》说孙膑装疯卖傻,在齐国使者淳于髡和禽滑厘帮助下才离开齐国的,但这是小说情节,不足以为信。

我们只知道孙膑想办法偷偷见到了齐国使者,然后用自己的口才说服他们,让他们偷偷带自己离开了魏国。虽然没有说具体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象,孙膑学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孙膑来到齐国之后,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不过田忌只是让孙膑做了他的门客,并没有将其推荐给齐威王。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像孙膑这样的残疾人,在那个时代是无法立足于朝堂之上的,只能做些幕后工作,等有了成绩,才有可能当官。

孙膑虽然来到齐国,但这不代表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因为齐国不可能因为他的个人恩怨就出兵攻打魏国的,所以他需要等待机会到来。

两人的第一次交战,庞涓虽然被孙膑活捉,但庞涓运气好,由于种种原因,他最后被放回去了。

前354年,孙膑想要的机会来了。因为在这一年,赵国为了扩张地盘,进攻了魏国的同盟国卫国。

卫国是小国,对抗强大的赵国自然是十分吃力的,所以就向魏国求救,魏国便派兵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形势危险,于是派人去向齐国和楚国搬救兵。

楚国离得那么远,所以不愿意派兵来。齐威王倒是打算派兵,但田忌认为不划算,就建议齐威王不要出兵。

这个时候,一个小人物出现了,他叫段干朋,齐国臣子,不是啥贵族,但他向齐威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计策,说救援赵国是必须的,但事情得这么办才行:

齐国应该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去攻打魏国的襄陵以牵制住魏国国内军队;另一路人马则去救援邯郸,但要等到邯郸被攻克之后再去救援。这样就可以一石二鸟,既削弱了赵国的实力,又可以击败疲劳的魏军。

齐威王接受了段干朋的计策,他派遣一路人马攻打襄陵,另一路人马由田忌率领,去救援邯郸。不过田忌率兵出发的时候,魏国大将庞涓已经攻克邯郸了,而且正在去卫国的路上。

当时庞涓的军队有八万人,田忌和孙膑也有八万人。田忌想要直接进攻庞涓,但孙膑却阻止田忌这么做,他认为庞涓长期攻打邯郸,主力都被派出来了,与贸然之交战,必定伤亡惨重;而魏国国内都是些老弱病残,如果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那么庞涓必定撤兵回援,这样赵国和卫国就得救了。

根据孙膑的计策,他派出一支轻装战车去攻打大梁,迫使庞涓回去救援;又让田忌率领主力去攻打庞涓,假装阻止庞涓回去救援,然后佯装战败,将庞涓引到桂陵,而孙膑则率军埋伏在此。结果庞涓果真中了埋伏,他本人被俘,但魏国士兵大多数都逃走了。

此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此战中魏国主力并没有被歼灭,而是继续赶回去救援大梁;但齐军并不是真的攻打大梁,后来也撤了回去,而赵国首都邯郸则继续被魏国占领着。

庞涓虽然被俘了,但是他的生死不由孙膑决定,所以他眼看着庞涓被关进大牢,对此却无可奈何。

事实上,庞涓被俘之后不久,魏国就派兵去救援襄陵,将围困襄陵的齐国和宋国联军给击败了。齐威王不想继续与魏国交恶,于是请楚国出面调停,各国这才进入休战期。

在这种情况下,齐威王是不可能杀掉庞涓的,因为杀了他,那就跟魏国真的闹翻了,赵国收回邯郸就很难了;赵国如果收不回邯郸,那么魏国就做大了,这对齐国是十分不利的。

经过持久的谈判,魏惠王和赵成侯最终达成和解,魏军撤出邯郸,齐国则将庞涓给释放回去了。

庞涓回去之后,再度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但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他跟孙膑的仇恨进一步加深了,成为了真正的敌人。但是齐魏两国已经休战了,所以两人找对方报仇的时机还需要等待。

十年之后,战端再起,这一次你死我活的事情终于要发生了。

前342年,魏国又不老实了,开始欺负小兄弟韩国,韩昭侯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这次学聪明了,他给大臣们提出两个意见以供讨论,一是及时救援,二是晚点救援。

田忌说应该晚点救援韩国,因为这样更有把握打败魏国,也可以让韩国更加感激齐国,以后死心塌地做齐国的小弟。齐威王深以为然,于是派遣田忌和田蕃为大将,田婴为副将救援韩国,而孙膑也被任命为军师随军出征。

这是孙膑第一次得到齐国官方的任命,这也意味着他的才干让齐威王也信服,所以打算起用他。

韩国自以为有齐国撑腰,不认真作战,结果五战五败,形势变得比齐威王想象的还要危险百倍。

在这种情况下,孙膑再次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率军袭击大梁。庞涓不得不再次回军援救大梁,但此时孙膑已经率领另一路人马向韩国而去,他想要在庞涓回国的路上再次击败他。

孙膑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魏军的特点是自恃英勇,不把齐军放在眼里;而齐军在诸国间素有怯战的名声,必定无法在正面击败魏军。所以孙膑决定再次采用伏击战,将庞涓引入包围圈,然后将其歼灭。

为了麻痹庞涓,孙膑下令已经到达魏国境内的士兵,第一天埋下十万个灶做饭,第二天换个地方再埋下五万个灶,以此类推,一天比一天少。得到情报的庞涓果然上当,他得出一个结论,齐军果然怯战,知道自己要领兵回去了,所以逃兵才这么多。

庞涓再次被自己的自大和轻敌而麻痹,他居然丢下步兵,只率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而齐军撤退的路上有个地方叫做马陵,那里道路狭窄,两侧峻隘险阻,孙膑正在此等候庞涓。

孙膑知道庞涓上当,还估算出庞涓到达马陵的时候是晚上,于是让人在马陵旁边的一棵树上写上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字,然后让一万个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侧,并跟他们约定,一旦看见远处火把点燃了,就开始射箭。

事实上,孙膑选择写字的那棵树是有讲究的,刚好在即将进入马陵狭窄道路的入口,他知道庞涓可能怀疑有埋伏,必定在此停留,而且大概率会看见树上的字。

果不其然,庞涓在晚上到达马陵时,怀疑前方有埋伏,于是下马观察,刚好看到了树上写的字。恰在此时,远处火把点燃,齐国的一万弓箭手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军心逐渐大乱,开始四处逃窜。

庞涓见自己已经被齐军包围,手下死伤大半,他这才回过味来,自己是又中了孙膑的计谋了。

庞涓心中五味杂陈,悔恨也好,不甘也罢,总之他不愿意再次被孙膑俘虏,因为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去死。于是,庞涓拔剑自刎而死,在临死前大声喊出一句话,“遂成竖子之名!”。

这句话很值得玩味,原来庞涓是担心孙膑成名,他不愿意孙膑在风头上压过自己,喊出这句话恰好说明了他心中的遗憾和不甘。

之所以说孙膑狠,是因为庞涓当初虽然嫉妒孙膑,但他并没有杀掉孙膑,而孙膑则一定要置庞涓于死地。不过,庞涓最后选择自杀而死,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些颜面,要不然二次被俘,恐怕名声就更臭了。

庞涓死后,孙膑继续追击,又消灭了十万魏军,还活捉了魏国的太子。自此,魏国不但失去了霸主地位,而且还一蹶不振,而齐国则代替魏国成为新的东方霸主。

至于孙膑的结局,就没有人知道了,只知道他在庞涓死后就消失了,没有再参与任何战争,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经历的历史记载,只留下一本《孙膑兵法》传世。

我们可以发现,孙膑一生就打了两场大仗,而且都是打庞涓的。之所以会这样,或许是因为孙膑打仗的目的是以找庞涓复仇为主,以帮助齐国称霸为辅的,谁知道呢。但不管怎么样,孙膑表现出来的超强谋略,在那个年代确实是十分罕见的。

标签: 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田忌魏惠王

更多文章

  • 《大秦帝国》从庞涓败于桂陵死于马陵道看魏国的庙堂倾轧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庞涓,魏国,齐国,秦国,魏惠王,孙伯灵

    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对桂陵之战和马陵道之战津津乐道,一边惊叹于孙膑的战术之奇妙高超,一边又谈论着庞涓与孙膑之间的恩怨仇恨,很少有人从魏国庙堂去分析这两场战争。《大秦帝国》详细描述了两场战争的起因,魏国的军事布局,战争经过和结局,今天从魏国庙堂决策看看这两场战争。第一场,桂陵之战,这是孙膑围魏救赵的杰作

  • 庞涓的真实身份,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会得到魏国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武,吴国,史书,孙伯灵,魏惠王,历史故事

    庞涓与孙膑同窗学习兵法,随后庞涓率先下山,投奔了魏国,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军校毕业生的庞涓,一毕业就成为魏国将军,率领6万魏武卒,攻取了战略要地安陵、襄陵,谈判拿到林中,让他名声鹊起,进入当世名将级别。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是“王侯将相真有种”,还处于贵族政治时代,尤其是领兵将军,往往更是有着不凡的血统

  • 庞涓下山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醉扒仙标签:庞涓,鬼谷子,孙伯灵,魏惠王,秦国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其中鬼谷子不仅对战国时期有很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的学生——庞涓。在庞涓下山时,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

  • 庞涓军事才能不容小觑为人却有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庞涓,魏国,孙伯灵,齐国,秦国,魏惠王

    庞涓厉害吗?答案是肯定了,虽然他最后死在了孙膑的手上,但是那是因为他的自大,和个人本事是无关的。庞涓可谓是魏国的名将,魏国能够在短时期内称霸中原大地,和庞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相传,庞涓和孙膑都是名家鬼谷子的徒弟,同时在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先不说鬼谷子这个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其膝盖骨,孙膑复仇的时候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庞涓,孙伯灵,魏国,齐国,鬼谷子

    在我国战国时期有着血海深仇的孙膑和庞涓,其实曾一同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如果按照辈分来算的话,孙膑算得上是庞涓的师兄,鬼谷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谋略家的鼻祖,现如今在社会上,鬼谷子所遗留下来的著作和思想仍然适用。由此也可以看出鬼谷子的能力是有多么的出众,有着如此优秀老师的教导,那么孙

  • 孙膑是庞涓同门,却被其砍去双足、脸上刻字,后来孙膑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孙伯灵,庞涓,魏国,田忌,齐国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兵圣”孙武,其创作的《孙子兵法》被后世无数名将奉为兵学圣典。除了孙武之外,白起、王翦、廉颇等大将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将领。不过,要说谁的故事最令人津津乐道,当属孙武的后代孙膑与同门庞涓之间的争斗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为了防止其受重用,暗中谋害他,

  • 庞涓下山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 遇羊而荣 遇马而瘁 结果句句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匆匆的娱乐标签:庞涓,鬼谷子,孙伯灵,魏惠王,秦国

    提起哲学,可能大家会脱口而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而在中国古代,老子、孔子、鬼谷子等先哲同样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师。其中鬼谷子不仅对战国时期有很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也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的学生——庞涓。在庞涓下山时,鬼谷子送他了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瘁,结果句

  • 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和孙膑的结局为何大不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西门史纪标签:庞涓,魏国,田忌,魏王,孙膑,孙伯灵,鬼谷子,四大名将

    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和孙膑的结局为何大不一样战国时,庞涓想置孙膑于死地而后快。不料,在一次战斗中,庞涓却中孙膑之计,倒地身亡。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门下,情谊深厚。有一年,庞涓听闻魏王求贤若渴,便按捺不住心底的欲望,决定出山。临行前,庞涓紧握孙膑的双手,洒泪而别。庞涓到魏国见到魏王,慷慨陈词,滔滔不

  • 被庞涓陷害惨遭剜掉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的孙膑,后来的报复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拇指故事汇标签:庞涓,魏国,齐国,田忌,孙膑,孙伯灵,魏惠王,四大名将

    一个被剜去膝盖骨,脸上刺字的人,正蓬头垢面的在猪圈里面大把的往嘴里塞猪粪,边吃还边大声傻笑,你可能以为他是一个疯子,然而他却是大家熟悉的兵法大家孙膑,那为何如此大家会沦落到猪圈吃猪粪呢?难道他真的疯了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自己陷入如此凄惨的境地呢?本为师兄弟孙膑是战国中期的齐国人,

  • 庞涓挖掉孙膑膝盖骨,还在脸上刺字,那孙膑复仇之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坤小妹说标签:庞涓,魏国,齐国,孙膑,孙伯灵,魏惠王,鬼谷子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天下诸侯纷争不断。每个人都想成为世界的唯一统治者,都想扩张自己的领土,抢夺更多的资源。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服从任何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不懂武功,三言两语,就能最大限度地取得战争的胜利。比如庞涓和孙膑。如果不读春秋战国史,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