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期的序幕,相较于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群起纷争的局面,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显得更为克制。
在赵、魏、韩三家由晋国分裂而来的诸侯国中,初期最为强大的是魏国,相较于其他两家,魏国占据了晋国最好的土地,而魏文侯的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又使得魏国更进一步,他率先不拘一格任用人才,使得魏国蓬勃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这样的背景又使得魏国有了更好的条件培养和留住人才,这使得魏国人才济济。
在魏文侯当政时,这些人才都是魏国的储备人才,然而从魏武侯逼走吴起开始,魏国的人才也在不断流失,最终,魏国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人才储备库。
那么,魏武侯到底为什么会逼走吴起?其他人才又为何会在魏武侯之后纷纷离开魏国呢?
一、吴起功高,魏武侯忌惮
吴起出身于卫国,为求官职散尽家财,却仍然没有得以得志,因而为人所耻笑。吴起因旁人嘲笑而杀人,为此不得不逃离故土,与母亲诀别。因之前求官不成被人耻笑,吴起离乡之前对天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正因为这个誓言,吴起在母亲去世之后也没有回乡奔丧,并因此被老师曾申逐出师门。
然而逐出师门也没能使吴起放弃,他转而钻研兵家学问,前往鲁国继续求职。
这一次吴起的运气不算太差,正好赶上了齐国攻打鲁国。面对强大的齐国,鲁国十分害怕,于是想要任用吴起为将,以此来抵挡齐国。
然而十分凑巧的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这让鲁国十分迟疑:若任用吴起为将,他会不会因为妻子的出身而给齐国放水?面对仕途v和妻子二选一的难题,吴起毫不犹豫的杀了妻子,从而被鲁国任命,最终带领鲁国打败了来犯的齐国,这正是大名鼎鼎的“杀妻求将”的事迹。
通过以上事迹,可以看出,吴起其人是有才能的,毕竟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在以弱对强的战争中,吴起却带领鲁国获得了胜利,可以看出其能力之强,然而他在母亲去世后不奔丧,为了仕途就杀了妻子,表明了他并非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吴起有能力,自身却也存在缺陷,因此被嫉妒他的人抓住了这一点,使得他丢失了鲁国的官职,黯然离开。
离开了鲁国的吴起来到了魏国,正好碰上魏文侯当政。魏文侯为了发展魏国,对于人才的运用不拘一格,并未因吴起的道德缺陷而放弃吴起的才能。吴起因而在魏国受到了重用,得以带兵,大展拳脚。
吴起带兵,讲究两点,其一是与士卒同甘共苦,其二是军法严明。他在行军打仗时,一应用度都与最普通的小卒一样,不但不搞特殊,还和士兵一样背着粮食补给。
对于士兵,他关爱有加,愿意为士兵吸脓,这使得他麾下士兵舍生忘死,勇猛无敌。但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严明军纪,有人触犯军纪,绝不宽纵,一律严惩。正因如此,他带的部队纪律严明。
更有大名鼎鼎的魏国特种兵“魏武卒”,也是出自吴起手下,这些魏武卒个个勇猛无畏,曾创下五万魏武卒对战五十万秦军胜利的功绩。
然而好景不长,魏文侯卒没后,其子魏武侯上位当政。与魏文侯不同,新继位的魏武侯并非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更做不到不拘一格用人才。
同时,吴起当时在魏国足够功高,这一份功高已经快要震主了,因而其为魏武侯忌惮。随后,又发生了“吴起与魏武侯论山河之险”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针对魏武侯“河川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的观点,吴起十分严厉的进行了反驳:他采用三苗、夏桀和商纣的前例,论证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坚固“在德不在险”,魏武侯将吴起的言论称为“圣人之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发生时,在场的并非只有吴起和魏武侯两人,还有王错。正因如此,魏武侯所谓“圣人之言”的称赞与对吴起的赞同究竟有几分真心就很难说了,毕竟在有外人的场合,吴起对于魏武侯的观点仍然毫不客气的反驳,是极有可能被魏武侯看做是居功自傲,目无君上。
在此之后,魏武侯任命相国田文,除去政治考量,很难说不是有对吴起本人的不喜的因素。后来吴起遭魏国君臣不容,很难说没有魏武侯个人喜好的因素。
二、文侯政没,魏武侯恢复贵族政治
吴起被逼离开魏国,除去魏武侯忌惮不喜他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魏武侯并未延续魏文侯的用人策略,反而恢复了贵族政治。
从前面“吴起与魏武侯论山河之险”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魏武侯心中,最重要的是山河之险而非人才之丰,他对于人才并未有十分看重。
魏武侯当政以后,想要选拔一位相国,所有人都以为这个人选应当是吴起,但最后当选的确实田文。吴起对这一结果不服,前去与田文比功:带兵打仗、治国安邦、保一方平安,对方哪一方面比得过自己,田文三次皆回答不如,并且反问“主少国疑,大臣不附,百姓不信,方是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面对田文的问题,吴起的反应十分耐人寻味,他“默然良久”,承认了田文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这则故事出自《史记》,司马公在故事末尾点明吴起承认其不如田文,那么试问,田文在带兵、镇守、治理方面都不如吴起,吴起比之不如的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吴起唯一不如田文的,就是血缘——田文是魏国公室贵族。从任用田文为相开始,魏武侯意图恢复贵族政治,笼络贵族,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心就昭然若揭了。正因如此,吴起在田文点明关键后,认同了“不如”,毕竟出身贫寒的吴起在血缘上无论如何也是比不上出身贵族的田文的。
魏武侯任用田文为相,将恢复贵族政治的信号传递出去,魏国官场上的风气就此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魏武侯选相国时大家都以为是吴起,就是因为大臣们以为魏武侯要延用魏文侯的用人政策,结果当选相国的是田文,大臣们收到了魏武侯的信号,自然也就逐渐向贵族们靠拢,吴起以及其他寒门子弟的日子自然就不那么好过了。
田文当选相国时,面对吴起的不满还会给予指点,指点之后也相安无事,田文去世之后,魏武侯再次任命公叔痤为相国,这个人可就没有田文那么好讲话了。
公叔痤在上位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自己的话语度,就谋划着拿别人开刀杀鸡儆猴,而这个“别人”正是吴起。
不得不说,公叔痤作为魏武侯的女婿,对于魏武侯的心思把握的十分准确:魏武侯想要恢复贵族政治,并且要取信于人,最大的阻碍就是吴起。吴起出身寒门,却在魏国久居高位,这本身就是布衣政治的标志。正因如此,既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为了迎合魏武侯的需要,公叔痤想出了一条毒计。公叔痤首先向魏武侯进言,说吴起功勋卓越,而魏国恐怕留不住他,并且提出用赐婚公主的方式来试探吴起,假如吴起同意,他便忠心耿耿,假如不愿,吴起就很可能已经有了异心。
与此同时,公叔痤又宴请吴起,并在席间让自己的公主妻子对自己极尽恶劣。吴起先是看到娶了公主的公叔痤如此悲惨,再听到魏武侯试图赐婚公主就拒绝了,这就使得魏武侯对其产生了怀疑。
事实上,从吴起杀妻求将就可以看出,其对自己的妻子根本不重视,因而以同不同意娶公主来确认其是否忠诚实在可笑。然而就是这样可笑的计谋却使得吴起见疑于魏武侯,被朝臣们排挤,究其根本,是因为这一计谋顺从了魏武侯的心意。
这也可以看出,魏武侯当政后的用人策略:任人唯贵,任人唯亲。这样的用人策略使得曾经被放弃的贵族政治在魏国重新兴起,魏国的寒门人才看到曾经为寒门的吴起哪怕身居高位,仍然逃不过被排挤离开的局面,自然不愿意投效这样的朝廷和这样的君主,因而纷纷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三、秦国推行布衣政治
魏国的人才流失是从魏武侯恢复贵族政治开始的,然而这些人才都流入秦国,则是因为秦国推行布衣政治,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商鞅。商鞅这个人也曾是魏国人,曾经投入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知道他的才能,在临终曾推荐了他,然而此前商鞅在公叔痤门下只是一介中庶子,并无何名声,因而他最终未能被任用,最终转投秦国。
商鞅入秦变法之后,秦国的布衣政治渐渐兴起,其他国家的人才听到秦国不拘一格用人的名声,都纷纷来投,而魏国更因此前魏文侯留下的学术氛围而人才辈出,这些人才同样投往秦国,就显得魏国成了秦国的人才储备库。
四、小结
魏国在魏文侯一代励精图治,藉由晋国底蕴发展为当时第一强国,其子魏武侯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魏国,却也因推行贵族政治而逼走了吴起,流失了许多贤才,也因此,逐渐成为了变法之后秦国的人才储备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