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516 更新时间:2023/12/8 19:37:41

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

“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降秦国,带着经过实践检验的改革理论,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开自上而下的变革,帮助秦国走上了战国版的“强国之路”。

此后,来自各诸侯国的人才陆续加入,为秦国的富强添上一笔又一笔,终于促成了大秦碾压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秦孝公的这一封“求贤令”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各国的人才相信并义无反顾地与秦国君王达成合作呢?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一、“求贤令”的语言魅力

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子尚且不言父过,高高在上的君王自然也不会轻易作出自我反省,但秦孝公则不,他恳切地总结了前人所犯的错误,将问题直接摊开在世人面前。这一封“求贤令”最直击人心的,大概就是对祖上过失的不回避。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在秦穆公的努力下,秦国曾经辉煌过,也曾得到过春秋霸主的地位,什么原因让秦国成了东方六国眼中的夷狄呢,是连续几代君主的乱政所致。

发布求贤令的原因,也不是秦孝公自己想要成就事业,而是秉承先君遗愿,“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秦献公有着光大秦国的志愿,只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实现,所以秦孝公要帮助父亲完成他的心愿。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在这封“求贤令”中,秦孝公就不只是秦国国君,他还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更是一个敢于替先辈承担错误的后人,个人形象的提升让“求贤令”的可信度和荣誉感加倍增长,再加上最后一句的硬承诺,妥妥的最佳招聘启示。

二、打开官场直通车

春秋战国时期的求职路是非常窄的,即便在秦穆公时期享有盛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也是兜兜转转四处碰壁,好容易在虞国做了大夫,却随着国破被俘而成了奴隶。

等到秦穆公了解到他的贤名,用计将人换回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

1、让贤才自己送上门

“求贤令”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对人才起到了召唤作用,让人才自己送上门来。

一改以往由贵族垄断官场的旧习,也减少了君主寻访贤能的信息阻隔,为有志之人打开了官场直通车,只要你真的有能力,就可以自荐参加君王的面试。

这个就很有超前意识,与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企业招聘很相似,如果让一个企业的老总去寻求人才,无异于大海捞针,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还是其次,付出的时间与金钱的投资也非常巨大,但招聘启示一出,大批求职者投来简历,企业就只需要“守株待兔”。

秦孝公很快就守到了他需要的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看到招聘文书,自然就想到了到秦国寻求机会,“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然后经过几次君王面试,终于得到重用,开始实行变法。

2、目的明确,来者无悔

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强秦”,对于每一个看懂的人来说,选择去秦国就意味着与自己的国家为敌。战国时期纷争不断的情况下,自然就能筛掉一批既想获得高官厚禄,又不敢给自己的国家制造威胁的人才。

历史上有很多的阳谋,“求贤令”应该也算其一,秦孝公明晃晃地将自己的人才抢夺计划亮了出来,也将自己的野心直接告诉各国。从“求贤令”发往各国开始,从各国启程赴秦的人才都心知肚明,这将是一个代价很大的“无悔”合作。

面对秦孝公的四处挖人,各国君王也根本没办法作出回应。本国的人才不可能真的全部用起来,找都找不到;找到的又不能真如公叔痤所言杀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封锁消息更不可能,皇家之间通婚不绝,质子往来不断,根本封锁不起来……

二、厚赏之下,必有应者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是求贤令中最实际,也是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

“尊官”与“分土”对于有才学的没落贵族来说,有着近乎于天然的吸引力,做得高官获赏爵位,不仅家族能得到振兴,子孙还可享受余荫。

1、一人起则全家兴

还是从商鞅的实例来说,他本是“卫之诸庶孽公子”,在魏国的时候虽然受到公叔痤的认可和临终举荐,却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

等到他在秦国开启变法,获得认可之后,“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从卫鞅到商鞅的称呼变化,就始于这片封地。

在科举考试之前,人们获取官位和爵位的渠道并不多,更不用说在等级更为森严的战国时期。

秦国的“求贤令”对于世人来说,给出的已经是最好也最快的回报,一个可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有什么理由不去争取呢。

2、有才之人的不得不为

来自卫国的公孙鞅在魏国求职时,公叔痤认可他的能力,却直到临终之时才向魏王举荐,还不忘附了一句说明,“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史记·商君列传》)。

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有才之人的求职环境有多恶劣,不得重用和杀生之祸就在一念之间。

好在公孙鞅的运气不错,魏王只以为公叔痤老糊涂了,没把他的话当真,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隐患。几年后,魏惠王面对秦强魏弱的局势,不得不发出悔恨的感慨:“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倘若他真听了公叔痤的话,羽翼未丰的公孙鞅又哪里逃得掉。

三、后代子孙的贯彻力度

秦孝公的“求贤令”就像一块敲门砖,砸出了有志之士与大秦帝国的连接纽带。

而自他开始,后世的每一代君王都贯彻执行着同样的用人标准,不拘泥于身份与籍贯,引进了各行各业的大批人才,既有指点朝政的名相,也有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巨匠……

1、言出必行的榜样力量

商鞅在变法之初有一个很有名的“言出必行”的故事,就是南门立木。他命人在南门放了一块木头,然后发出嘉奖令,谁能扛到北门去,就给丰厚的奖赏。这种事看起来很荒谬,当然就很少有人去信,商鞅索性提高了奖赏,结果真有人去扛了,也真拿到了赏钱。

看起来很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达到了巨大的效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告诉秦国的百姓,这位新上任的左庶长是说话算数的,这样一来变法自然就能被信服。在加上变法过程中有碍进程的太子一方都得到惩戒,谁还敢对变法再持有怀疑和不遵从的想法呢。

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将“言出必行”做了完美的兑现,秦孝公敢在“求贤令”中许下重诺,也很快给了兑现,促成了“商鞅变法”的执行,而由商鞅开启的法治也得到了后世帝王的执行,尽管因为得罪了继任者,商鞅很快就被杀,但秦惠文王执行的是人亡法不灭。

2、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

商鞅立马拿出的扛木头奖励,以及秦孝公很快兑现的“尊官”与“分土”,都向前来求职的和准备来求职的人释放了一个信息,在秦国只要你有能力并得到认可,就可以很快实现目的。秦孝公是这样,秦惠文王是这样,后世的每一代君王也是如此。

后代君王是怎么做的呢?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魏人也”;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魏人也”;秦庄襄王的相国吕不韦,卫国人;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楚国人。这几个人都是秦国强国路上的重要推手,也都是只有在秦国才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价值。

在用人方面还有一个小插曲,秦国人发现修筑郑国渠是一场阴谋,旨在耗竭秦国的实力,而郑国本人除了是水利专家,也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就给秦始皇上书,“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李斯列传》)

解决这件事的,是也在被驱逐之列的李斯,他在《谏逐客书》中就引用了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在强秦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直接指出,“逐客以资敌国”,将客卿驱逐完全就是削弱自己而强大敌人,成功让秦始皇废除了逐客令,最后果然在李斯辅佐下一统天下。

四、结语:

秦孝公只用一纸“求贤令”,就让秦国的崛起之路再无人才之忧,从一个东方六国不带着玩的“夷狄”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秘诀就在于此:开通了最方便的求职门路,而且以最大的诚意、最现实的回报延揽人才,有能者谁会不爱呢!

参考文献:

《史记》

标签: 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更多文章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

  • 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秦孝公7代国君,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秦始皇,先秦,周朝

    秦国自孝公开始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军,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七代君主,要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七代君主为秦统一天下都做了些什么?秦孝公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自魏国而来,君臣开始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后迁都咸阳。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国

  •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

  • 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其实并不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变法,魏文侯,秦献公

    序言: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的蛮夷小国,到最后攻灭六国问鼎华夏,它的强大之路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程。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山东六国依然沉醉在自我强大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秦国的崛起,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曾走过和秦国一样的路,只不过他们最终只走到了半路就折返了回去,以至

  •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秦孝公,秦穆公,魏国,秦国,齐国,魏惠王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半路“开了个小差”,溜达到蒙古草原一日游,又从陕北高原与吕梁山之间,悄然南下抵达华山脚下,再一路向东。同时陕北高原还有一条洛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与渭水、黄河在华山脚下聚首。洛水以东与黄河以西,这部分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带,就叫作“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在这块貌似“平庸

  • 商鞅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只因秦孝公临终前说了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诸侯国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开了十余年的变法运动,自此,秦国的命运被完全改变。可以说,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与商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改变国运的大功臣,最终却被处以极刑而死。这样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有迹可循,只因为秦孝公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相当

  • 秦孝公的“求贤令”,何以堪称“千古第一奇文”!

    历史解密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标签:秦孝公,求贤令,秦国,商鞅,魏国,奇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豪杰都发布过求贤令,比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的“唯才是举”,而数千年来,号称“千古第一奇文”的求贤令,却是秦孝公所颁布的。想当初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接位子的时候,秦国大概是这个模样:连年征战,士兵打疲了,缺乏军粮武器,百姓难以为生,纷纷逃往他国,国内的士族之间内斗不断,为平息战事国

  • 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秦孝公的胸怀与格局远超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公叔痤,秦军,丞相

    第一次尝试阅读长篇历史小说,选择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年代——秦朝,而这套《大秦帝国》精华版也在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在河西少梁山,秦魏两国交战,结果两败俱伤:秦国主帅秦献公赢师隰被毒箭所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俘获。就在魏国绸缪营救主帅之际,秦军已全部撤回栎阳。在秦国栎阳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