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只因秦孝公临终前说了这句话

商鞅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只因秦孝公临终前说了这句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小探长 访问量:4364 更新时间:2024/1/19 22:55:18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开了十余年的变法运动,自此,秦国的命运被完全改变。可以说,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与商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改变国运的大功臣,最终却被处以极刑而死。这样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有迹可循,只因为秦孝公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相当不可思议的决定,连商鞅自己听到后,都意识到自己如今已是大难临头了。

经天纬地之才,深得君赏识

商鞅对于秦国的功劳有多大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商鞅来秦前后的差距。在商鞅之前,秦国国力羸弱,位置偏僻,中原的各诸侯国根本不屑于和如此小国会盟,秦国从国君到群臣都倍感耻辱。

但商鞅之后,仅到变法第四年,当时国力强盛的魏国国君魏惠王便主动放下身段,来到秦国与秦孝公会见。两年后,秦国更是被周天子赐号为“霸”,引得各诸侯国纷纷赶来庆贺,无人敢再度忽视此国的威力。

一个国家能够进步如此之快,其变法之人绝非平庸之辈。但商鞅之所以能在此地大展身手,也离不开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商鞅如此大规模的变法触及到了不少贵族的利益,无数人曾站出来反对变法运动,但都被秦孝公一一驳回,他甚至很明确地表示,商鞅颁布的所有政策“过则归于寡人,功则归于商君”。

君臣相得竟可到如此程度,实在是令后人感慨万千。但商鞅既有治国之才,又有伯乐赏识,理应被秦国视若珍宝,为何还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呢?

秦孝公临终前的古怪决定

关于商鞅的死因,史学界分析了众多原因,其中一条传播很广的说法是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得罪了秦国一支势力庞大的家族,秦惠王为了平息众怒,维持朝政稳定,不得不杀了商鞅。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际上也有漏洞。首先,商鞅在宣布变法的初期就已经侵犯到了贵族利益,若众贵族真要置他与死地,何苦要等待这么多年呢?再者说,秦惠文王并非薄情的庸君,从历史的角度看,他还是一个把社稷看得很重的君王,不会轻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处置掉这样一个对国家极为有用的功臣。

说到底,商鞅的惨死还是跟秦孝公临终时所说的一句话有关。什么话呢?《战国策》上有载,说孝公“欲传商君”。

简单来说,就是秦孝公决定不把国君之位传给秦惠文王嬴驷,而是要让臣子商鞅登上君主之位。而秦孝公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决定,并不是真的要将国家传于外人手中,而是借此来告诉商鞅,秦国已经容不下你了,如果想要活命,就赶紧逃走吧。

功高盖主,难逃一死

古语有言:“天无二日”。

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两个国君。而当时的商鞅,在秦国早已是功高盖主,他在秦国的功绩比起国君来只能说是有过之而不无不及,这样一个人,任谁都是不会对他放心的。

况且,当时的商鞅不仅有功,他还掌握着极多的财富。当初,秦孝公在《招贤令》中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他的承诺,公元前340年,商鞅在河西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得到了大约十五个县的封地。什么概念呢?秦国最初仅有三十一个县,而商鞅一人就占了其中的二分之一。至此,商鞅可谓是权势喧天,堪比君王了。

可以说,秦孝公虽然在商鞅变法时给予了他绝对的信任,但秦孝公所信任的仅仅是商鞅所提的种种改革方法,而非商鞅本人。所以秦孝公在临终前,迫切的想要铲除这一威胁,但念他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才用这种委婉的方法警告商鞅。

当然,商鞅也是个聪明人,他听到此话,顿时明白了国君的意思。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逃跑,要么造反。他第一反应是逃到曾经呆过的魏国,但魏国国君还没有忘记当年河西之战中所受的奇耻大辱,坚决闭门不见。走投无路的商鞅,原路返回,扯旗造反,结果被早有准备秦军一举击破,最终被处以极刑。

所以说,臣子必然只是臣子,在古代那样的皇权社会中,若敢比肩国君,就算立下再高的功劳,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好结果。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

标签: 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诸侯国

更多文章

  • 秦孝公的“求贤令”,何以堪称“千古第一奇文”!

    历史解密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标签:秦孝公,求贤令,秦国,商鞅,魏国,奇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豪杰都发布过求贤令,比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的“唯才是举”,而数千年来,号称“千古第一奇文”的求贤令,却是秦孝公所颁布的。想当初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接位子的时候,秦国大概是这个模样:连年征战,士兵打疲了,缺乏军粮武器,百姓难以为生,纷纷逃往他国,国内的士族之间内斗不断,为平息战事国

  • 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秦孝公的胸怀与格局远超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公叔痤,秦军,丞相

    第一次尝试阅读长篇历史小说,选择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年代——秦朝,而这套《大秦帝国》精华版也在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在河西少梁山,秦魏两国交战,结果两败俱伤:秦国主帅秦献公赢师隰被毒箭所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俘获。就在魏国绸缪营救主帅之际,秦军已全部撤回栎阳。在秦国栎阳宫内

  • 秦孝公如何继位为君,在位期间表现如何?他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让我留恋的世界标签:魏国,秦国,商鞅,先秦,周朝,秦孝公,秦献公,历史故事

    作者:文竹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 名渠梁。《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 为什么说商鞅只是秦孝公父子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秦国,魏国,周朝,秦孝公,魏惠王,公叔痤,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商鞅天纵奇才,被秦孝公拿来做了变法强国的工具,短短20年时间换来一个无可匹敌的强秦;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又被其子秦惠王拿来做了立威的工具,被杀死后还被五马分尸,全家也被诛杀。商鞅变法却被秦惠王保留下来,由此看来,商鞅只是秦孝公父子的工具而已!商鞅商鞅本为公孙鞅,是卫君姬妾生的儿子,自幼聪慧过人,天纵奇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谁对秦统一天下贡献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惠文,秦国,王和,秦昭襄王,魏国,先秦,周朝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驷和昭襄王嬴稷祖孙三人,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角色。秦国自春秋秦穆公称霸后,二百五十多年里,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秦国遭受魏国打击,被迫割河西战略要地以求和。秦国兼并六国的大业,正是从这个低谷开始,他们六代七王,前

  • 《大秦帝国》秦孝公,奠定秦国统一的天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公叔痤

    秦孝公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二十年时间,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一战收复河西,奠定了强国地位,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能有如此成就,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与他性格中的这四个特点是分不开的。 01心思清明,能隐忍少梁之战,秦献公战死,秦国上下群情汹

  • 秦孝公的崛起之路:一篇文章改变一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秦孝公,秦国,文章,魏国,商鞅变法,商鞅

    在战国初期,七雄尚未形成,秦国相对落后,直到秦孝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能让秦国由若变强,并且为后面统一中国做铺垫呢?1、缘由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姓嬴,名渠梁,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公元前361年的时候,秦献公去世了,秦孝公继位,此时的他只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前面我

  • 秦孝公为何放弃英勇多智的樗里疾,立嬴驷为国君,他是怎么考虑的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秦孝公,秦国,嬴驷,张仪,商鞅,魏国

    公元前338年,重病卧床的秦孝公拉着儿子嬴驷和多年好搭档商君的手,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要继承祖宗的遗愿,带领秦国走向强大;然后又用充满真诚的双眼看着商君,假若这个儿子不成器,商君可以自立为国君,吓的商鞅赶快跪倒在地上。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战国策》秦孝公秦孝公弥留之际,将国君宝座

  • 秦孝公临终之时,想把君位传给商鞅,商鞅为什么不敢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秦孝公,商鞅,秦国,魏国,诸侯国,商鞅变法

    对秦国来讲,商鞅是一位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角色,为什么那么说?秦在秦穆公时期,自然是很不简单的,不仅那时候奉天省子命“永霸西戎”,变成西方国家主宰,乃至到了两百余年以后,还被后世称之为“甚光美”,觉得再也没有发生过比秦穆公阶段更风光无限的日子,那麼,这两百余年她们都干什么来到?秦穆公正如有一位不简单的

  • 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幕后最关键的人物却不是商鞅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秦孝公,商鞅,秦国,魏国,变法,周朝,先秦,艺术家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说:“正是有了秦孝公变法,才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件事为什么要轮到秦孝公去做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外有魏国的压制,内部的宗族又相互倾轧,根本抽不出手。今天,我们主要聊聊,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是个什么样子。秦孝公的爷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