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顾道惊城 访问量:3840 更新时间:2024/1/20 8:07:22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

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

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种事情。

在领导眼中,一个人才是否应该获得自己的重用,主要看三个因素:

一、他的简历是否优秀;二、他的选择是不是真心实意;三、他是否适应自己的团队,而商鞅显然和三者都不沾边。

或许有人会说,商鞅曾在魏国做官,又是当时著名思想家尸子的学生,简历非常优秀。

可是在老板看来,商鞅这种简历,只是相当于名牌大学生,然后在某个五百强企业历练过一段时间,毕竟他在魏国当的,也不是什么大官。

在前往秦国之前,商鞅曾在魏国的某个重要事件中做过主导者吗?没有。

说得难听点,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位嫉恨商鞅的人,说他整天在魏国混日子,其实根本没本事,我估计商鞅都没法辩白。

因为,单看商鞅的资历,确实有些单薄。

我们再来说适应性。

魏国和秦国有极深的仇怨,商鞅又在魏国郁郁不得志,这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商鞅前往秦国,只是怨恨魏国不用自己。

如果商鞅在秦国干出了一点名堂,魏国重新招揽他,谁敢保证商鞅不会吃回头草呢?

就好像高富帅追不到女神,于是随便选了一个天天追求自己的普通人,可如果某天女神突然醒悟,决定接受高富帅的爱,谁敢保证,这位高富帅不会抛弃身边的普通人,立刻与女神走到一起呢?

说得难听点,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位嫉恨商鞅的人,说他其实根本就看不上秦国,只是把秦国当备胎,我估计商鞅也没法辩白。

因为,这种事情到底存不存在,只能靠个人的主观感受,根本没法形成客观的证据链。

就算没有上面两个问题,商鞅还要面临是否能适应秦国的问题。

在谈及商鞅求见秦孝公的事件时,史书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大谈帝王之道,把秦孝公瞌睡都给听出来了,回头就跟推荐人说:商鞅狂妄,不可任用。

推荐人回来埋怨商鞅,为什么不对国君讲干货,非要整那些大道理。

于是,商鞅第二次见秦孝公,大谈王道之术,秦孝公听得很不舒服,于是又一次责骂推荐人:你这小子,给我推荐的都是什么人?

后来,经过推荐人的努力,商鞅第三次见到秦孝公,大谈霸主之道,这次秦孝公听进去了,但没啥反应。

等到商鞅第四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开始谈论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这才被说动,开始重用商鞅。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但逻辑上有极大漏洞。

以商鞅当时的咖位,他显然没有让秦孝公一再忍耐的资本。

就好像,一个大公司出来的助理,前往一个夕阳企业面试,他不但没能吸引面试官,反而一再惹得面试官不满。

你们说,这种人还能得到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的机会吗?

或许有人会说,这正说明了秦孝公求贤若渴,才会一再给毫无名气的商鞅机会。

但是大家要明白,秦孝公需要的可不是一个人才,而是一堆人才,他怎么可能把时间全浪费在商鞅身上呢?

经过秦献公的耕耘之后,秦国已经蕴含着改革的力量,只要有心人轻轻一推,变革就要到来。

商鞅能看到这一点,难道其他人才都看不到吗?不可能。

永远不要忘记,这世界上谁也不比谁聪明,谁也不比谁傻。

商鞅或许很聪明,但和商鞅一样聪明,或者略逊于商鞅,甚至比他还聪明的人,肯定也是一抓一大把的。

当这么多人才挤破脑袋都想为秦孝公效力的时候,你说他还有什么理由,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商鞅机会呢?

更何况,从后来的变法内容来看,商鞅显然是一个极度理性,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人物。

这种人很像正在捕猎的蛇,对准目标闪电出击,要的就是一击必中,因为,为了这一次攻击,他们已经酝酿了太长时间。

对于商鞅这样的人,你说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费机会,显然不太可信。

我个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是,商鞅从众多竞争者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秦孝公身边最重要的助手。

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商鞅的冷静、理性、果决和残忍,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看得秦孝公满眼放光。

思维能力一流,执行能力一流,心性一流,手段一流,又是一个在秦国毫无根基的外国人。

秦国不是要变法吗?不是要重新强大起来吗?正需要类似商鞅这样的人才。

大家可以扒一下,在商鞅之后,什么张仪、公孙衍、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这些秦国的历任宰相,就没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

而且,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在秦国毫无根基,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与手腕,获得了国君的信任。

一旦国君去世,或者对他们不再信任,他们之前得罪过的人就会立刻落井下石,等待他们的结局,自然不会太美好。

而当这些人落难之后,也曾想过寻求他国庇护,然而却始终得不到庇护。

从这个角度来看,身在外国做孤臣,绝大多数都是这种结局。

标签: 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更多文章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

  • 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其实并不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变法,魏文侯,秦献公

    序言: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的蛮夷小国,到最后攻灭六国问鼎华夏,它的强大之路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程。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山东六国依然沉醉在自我强大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秦国的崛起,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曾走过和秦国一样的路,只不过他们最终只走到了半路就折返了回去,以至

  •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秦孝公,秦穆公,魏国,秦国,齐国,魏惠王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半路“开了个小差”,溜达到蒙古草原一日游,又从陕北高原与吕梁山之间,悄然南下抵达华山脚下,再一路向东。同时陕北高原还有一条洛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与渭水、黄河在华山脚下聚首。洛水以东与黄河以西,这部分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带,就叫作“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在这块貌似“平庸

  • 商鞅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只因秦孝公临终前说了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诸侯国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开了十余年的变法运动,自此,秦国的命运被完全改变。可以说,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与商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改变国运的大功臣,最终却被处以极刑而死。这样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有迹可循,只因为秦孝公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相当

  • 秦孝公的“求贤令”,何以堪称“千古第一奇文”!

    历史解密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标签:秦孝公,求贤令,秦国,商鞅,魏国,奇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豪杰都发布过求贤令,比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的“唯才是举”,而数千年来,号称“千古第一奇文”的求贤令,却是秦孝公所颁布的。想当初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接位子的时候,秦国大概是这个模样:连年征战,士兵打疲了,缺乏军粮武器,百姓难以为生,纷纷逃往他国,国内的士族之间内斗不断,为平息战事国

  • 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秦孝公的胸怀与格局远超常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公叔痤,秦军,丞相

    第一次尝试阅读长篇历史小说,选择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年代——秦朝,而这套《大秦帝国》精华版也在一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公元前三百六十二年秋,在河西少梁山,秦魏两国交战,结果两败俱伤:秦国主帅秦献公赢师隰被毒箭所伤,魏国主帅丞相公叔痤被秦军俘获。就在魏国绸缪营救主帅之际,秦军已全部撤回栎阳。在秦国栎阳宫内

  • 秦孝公如何继位为君,在位期间表现如何?他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让我留恋的世界标签:魏国,秦国,商鞅,先秦,周朝,秦孝公,秦献公,历史故事

    作者:文竹潇【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 名渠梁。《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 为什么说商鞅只是秦孝公父子的工具?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秦国,魏国,周朝,秦孝公,魏惠王,公叔痤,科学家,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商鞅天纵奇才,被秦孝公拿来做了变法强国的工具,短短20年时间换来一个无可匹敌的强秦;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又被其子秦惠王拿来做了立威的工具,被杀死后还被五马分尸,全家也被诛杀。商鞅变法却被秦惠王保留下来,由此看来,商鞅只是秦孝公父子的工具而已!商鞅商鞅本为公孙鞅,是卫君姬妾生的儿子,自幼聪慧过人,天纵奇

  •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人,谁对秦统一天下贡献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惠文,秦国,王和,秦昭襄王,魏国,先秦,周朝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一统天下。在秦六世先祖中,秦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驷和昭襄王嬴稷祖孙三人,毫无疑问是最关键的角色。秦国自春秋秦穆公称霸后,二百五十多年里,逐步走向衰弱。到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在位时,秦国遭受魏国打击,被迫割河西战略要地以求和。秦国兼并六国的大业,正是从这个低谷开始,他们六代七王,前

  • 《大秦帝国》秦孝公,奠定秦国统一的天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六月的自留地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公叔痤

    秦孝公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带领下,二十年时间,秦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一个强国,一战收复河西,奠定了强国地位,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孝公能有如此成就,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与他性格中的这四个特点是分不开的。 01心思清明,能隐忍少梁之战,秦献公战死,秦国上下群情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