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3743 更新时间:2024/2/13 7:16:37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这无疑为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重,《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值得注意的是,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由此,对于秦惠文王这位君主,毫不犹豫地处死了商鞅这位秦国功臣。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此举的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处死商鞅,有助于迅速建立自己的威望。在古代历史上,朝廷大臣没有威望的话,自然难以约束部下。同样的道理,君主如果缺乏威望的话,也容易被权臣架空。

早在秦孝公在位时,已经任命了商鞅,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都城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商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骗。在树立威望后,商鞅终于颁布了变法的法令,这成为商鞅变法得以顺利实行的原因之一。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商鞅徙木立信,目的就是提升自己在秦国上下的威望。现在,秦惠文王除掉商鞅,也有类似的原因。毕竟,秦惠文王刚刚即位,没有什么存在感。而就商鞅来说,因为变法的推行,得以在秦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甚至很多人只知道商鞅,不知道秦国君主。对于秦孝公来说,因为是自己任用的商鞅,显然不担心商鞅功高震主。但是,对于年轻的秦惠文王来说,则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掌控商鞅了。

值得注意的是,秦惠文王在位时,重用了张仪这位大臣。但是,等到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毫不犹豫地将张仪赶出了秦国。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武王这么做,或许也是学习自己的父亲秦惠文王,也即通过剪除功高震主的大臣,有助于巩固君主的地位。

进一步来说,秦惠文王处死商鞅,确实是对商鞅心存忌惮,担心这位功高震主的大臣,或许有不臣之心。在历史上,李斯曾评价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通过李斯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可以是焕然一新。在商鞅之前,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弱小的诸侯国。比如在和魏国的作战中,秦国可谓屡战屡败,乃至于丢掉了河西之地。但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不仅夺回了河西之地,甚至还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这自然是秦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的重要体现。

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繁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次年商鞅率军包围固阳,魏国固阳的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对于商鞅来说,不仅在秦国内部变法图强,参与朝政的处理,还获得了领兵作战的机会。众所周知,在古代历史上,武将因为执掌兵权,往往会受到君主的防范。现在,商鞅不仅可以说是秦国的宰相,还多次率领秦军作战,这让商鞅在秦国堪称位极人臣了。因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商鞅真的有不臣之心,秦惠文王真的很难应付。在此基础上,秦惠文王除掉商鞅,也是为了消除隐患。

另一方面,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的宗室,所以,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处死商鞅,很可能也是为了安抚秦国宗室。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商鞅变法的律令。当时,正好有很多秦国宗室反对变法,这导致商鞅变法一度令行不通。对此,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宫室贵族的干扰。君主果真要实行变法,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秦孝公同意了商鞅的变法,这样以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来越走向强大,但是,商鞅此举不仅得罪了太子,更让秦国宗室非常不满。

最后,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基,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为代表的秦国宗室,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秦惠文王便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郑县,兵败被杀,秦惠文王将商鞅的尸身车裂,并族灭其家。对此,在笔者看来,秦惠文王显然不是反对商鞅变法的。毕竟,在除掉商鞅之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但是,秦国宗室的愤怒情绪,秦惠文王也需要考虑到,这促使商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替罪羊。

在《大秦赋》这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能够看到秦国宗室的强大和团结。在平定嫪毐之乱和罢免吕不韦后,秦始皇嬴政为了照顾宗室的情绪,一度下达了逐客令,也即赶走了李斯等外客。同样的道理,秦惠文王也不得不向嬴姓宗室妥协,以此除掉了立下大功的商鞅。总的来说,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秦惠文王在位时,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汉中,为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打下坚实基础。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

  • 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秦孝公7代国君,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秦始皇,先秦,周朝

    秦国自孝公开始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军,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七代君主,要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七代君主为秦统一天下都做了些什么?秦孝公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自魏国而来,君臣开始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后迁都咸阳。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国

  •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

  • 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其实并不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变法,魏文侯,秦献公

    序言: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的蛮夷小国,到最后攻灭六国问鼎华夏,它的强大之路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程。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山东六国依然沉醉在自我强大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秦国的崛起,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曾走过和秦国一样的路,只不过他们最终只走到了半路就折返了回去,以至

  •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秦孝公,秦穆公,魏国,秦国,齐国,魏惠王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半路“开了个小差”,溜达到蒙古草原一日游,又从陕北高原与吕梁山之间,悄然南下抵达华山脚下,再一路向东。同时陕北高原还有一条洛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与渭水、黄河在华山脚下聚首。洛水以东与黄河以西,这部分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带,就叫作“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在这块貌似“平庸

  • 商鞅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只因秦孝公临终前说了这句话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小探长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诸侯国

    前言:公元前361年,法家巨子商鞅入秦,在国君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展开了十余年的变法运动,自此,秦国的命运被完全改变。可以说,秦国最后能够一统天下,与商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改变国运的大功臣,最终却被处以极刑而死。这样的结局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是有迹可循,只因为秦孝公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相当

  • 秦孝公的“求贤令”,何以堪称“千古第一奇文”!

    历史解密编辑:秋天的雨呀雨呀标签:秦孝公,求贤令,秦国,商鞅,魏国,奇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豪杰都发布过求贤令,比如大名鼎鼎的曹操的“唯才是举”,而数千年来,号称“千古第一奇文”的求贤令,却是秦孝公所颁布的。想当初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接位子的时候,秦国大概是这个模样:连年征战,士兵打疲了,缺乏军粮武器,百姓难以为生,纷纷逃往他国,国内的士族之间内斗不断,为平息战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