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浅意时光 访问量:4924 更新时间:2024/1/19 18:53:07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

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

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国,他为实现抱负,最初来到了七国中风头最劲的魏国。当时的魏国,由于用李悝吴起进行改革,国力强盛,魏武卒战力威震天下,隐隐为各国领袖。

而当时的秦国积弱积贫,偏居西陲,是被山东六国瞧不起的国家,差不多被边缘化了,连自己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国所掠。这样的国家,当然不是卫鞅施展才华的首选。话说回来,如果卫鞅被魏国重用,魏只是强上加强,反而达不到秦那种积弱成强的侧目效果。

卫鞅现在魏国相公叔痤手下当了个中庶子(侍从人员),公叔痤十分欣赏他,便向魏王极力推荐,魏王却未予理会。公叔痤曾谏言魏王,“要么重用他,要么干掉他。”自负的魏王一样都没听,卫鞅在他的眼中,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秦孝公继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秦孝公当了国君后,明白国家要强大,离不开优秀人才。而穷弱的秦国,读书人都没几个,人才奇缺,便向山东六国大发“求贤令”,只要有真才实学,不论地位出身,都赐予高官厚禄。

这道命令一发出,在各国士子中掀起莫大波澜,不得志的卫鞅也来到了秦国。

商鞅先抑后扬,终得重用

国君选人才要选对的,而卫鞅也明白,要把肚子里的货变成现实,需要极大的决心和代价,没有国君不遗余力的支持信任,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很大,于是他对孝公进行了数次试探。

第一次见孝公时,他提出以黄老之道治国的陈词滥调。黄老之道即师法造化、无为而治这一套学说,是远古三皇五帝用的法子,这给满怀希望的秦孝公泼了一头冷水,认为这根本就不适合秦国。

第二次卫鞅又大加宣扬王道礼治,又是周朝时用的玩意儿,周朝用了王道治国,都把自己快弄得亡国了,当然不能用,于是秦孝公对曾报以很高期望的卫鞅极度失望,很不耐烦的把他打发走了。

前两次给孝公留下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以至于连卫鞅的面都不愿意见。但卫鞅还是托了不少关系,又一次见到秦王。对于秦王的冷淡,毫不在意的卫鞅拿出了真功夫,深刻分析了魏楚齐几个强国的变法利弊,又针对秦国的情况提出《治秦九论》,这是日后变法的蓝图。

识货的孝公一听就被深深吸引,大有知音之感,一改之前的冷淡,与卫鞅彻夜长谈,商议强秦大计。

随后君臣相知,秦孝公起用卫鞅,展开了变法强秦之路。

标签: 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公叔痤

更多文章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从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秦孝公,庄襄王,秦国,商鞅,农民起义,刘邦

    公元前208年间,秦朝沛县有一“流氓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爱好玩乐,但为人性格洒脱,有官员认为其能成大事,便推举他为沛县的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小官吏自沛县运送一伙刑徒前往骊山服徭役,途中遇险,导致一名刑犯逃逸。随后一伙囚徒蠢蠢欲动,事态愈演愈烈,小官吏难抗刑法惩处,于是将囚犯全部放还,逃

  •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惠文,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

  • 自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就少有昏君了,运用体制来激励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秦孝公,秦国,齐国,皇位,嬴政,商鞅

    全文共1803字,阅读时间3分钟一个国家要繁荣,就必须要有一位能人善用、勤政爱民的君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位君主在这个国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而平民和官员则是锦上添花。很多王朝之所以繁荣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位清廉的君王,换句话说,一位贤君,是整个帝国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原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具有重要

  • 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秦孝公7代国君,谁的功劳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嬴政,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秦始皇,先秦,周朝

    秦国自孝公开始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军,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经历七代君主,要知道谁的功劳最大,那我们就要看看这七代君主为秦统一天下都做了些什么?秦孝公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向天下发布《求贤令》,商鞅自魏国而来,君臣开始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后迁都咸阳。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国

  • 从魏国投奔而来的商鞅,凭什么被秦孝公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魏国,秦国,张仪,吕不韦

    说起商鞅离开魏国,目前的主流论调就是: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离开富庶强大的魏国,前往贫穷落后的秦国。到了秦国的商鞅,就好像从硅谷回到中国乡村的高知,张嘴随便说了一通,立刻把秦国国君秦孝公说得五体投地,于是顺利成为秦国主持变法的不二人选。这个说法看起来很爽,放在小说里估计会火,但现实中很难发生这

  •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嬴政,文王,王和,秦国,秦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七位君主中,谁的成就最大呢?《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

  • 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其实并不是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变法,魏文侯,秦献公

    序言: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的蛮夷小国,到最后攻灭六国问鼎华夏,它的强大之路就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程。当秦国发起灭国之战时,山东六国依然沉醉在自我强大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秦国的崛起,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曾走过和秦国一样的路,只不过他们最终只走到了半路就折返了回去,以至

  •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秦孝公,秦穆公,魏国,秦国,齐国,魏惠王

    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东下,半路“开了个小差”,溜达到蒙古草原一日游,又从陕北高原与吕梁山之间,悄然南下抵达华山脚下,再一路向东。同时陕北高原还有一条洛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与渭水、黄河在华山脚下聚首。洛水以东与黄河以西,这部分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地带,就叫作“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在这块貌似“平庸